本文探討的一個問題是:武漢市的交通問題。
武漢市被長江、漢江分割。從直覺上來看,武漢市兩江三鎮原本會帶來交通上面的困難。但武漢市已經成功逆轉、擁堵指數在全國的範圍內也是比較低的。
武漢市的武昌、漢陽、漢口三鎮的交通結構,其實已經從劣勢變優勢,採用多中心發展的模式,武漢的交通未來也可以更好。
下面地圖表示了武漢市的武昌、漢陽、漢口三地的結構。
下面是全國各地的擁堵指數,作為全國十名以內的大都市,武漢市並不在這個表格之內,這也就是說明了武漢市的交通體系,還是比較好的。
正是由於武漢市有長江、漢江的分割,因此形成了武漢三鎮,面對天塹對交通似的阻隔,武漢市其實主要做出了兩個「不同尋常」的方式:
第一階段,在很早以前,武漢市就秉承了多中心發展的模式,這與一些類似的地方採用單中心、放射線發展的模式並不相同;
第二階段,武漢市通過建設高架路、立體化的交通,讓交通走在建設前面。
武漢市的交通體系建設,其實已經算是「走在全國的前面」,由於進行了高瞻遠矚的布局,武漢市的交通擁堵情況才是比較低的。
下面是武漢道路的路網結構,雖然也是環線的結構,但是明顯是「多中心」發展的模式,並不同於一般的地方。
武漢市能以比較大的規模,維持較低的擁堵指數。其實也是說明了武漢市已經讓武漢三鎮——武昌、漢陽、漢口分割的劣勢變為優勢,成就了一種比較合理的交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