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瓦拉同志
對任何國家來說,要保持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除了人口規模、豐富的自然資源等因素不超過承載能力外,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樣重要。假如以上因素不合理或缺乏搭配,那麼,這個國家就有可能陷入發展的困境,甚至是生存的大問題。比方說,深陷內陸,遍布黃沙的尼日,就算是世界上最絕望的國家了。
位於非洲中西部內陸國家尼日,北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東鄰查德,南接奈及利亞、貝寧,西連馬裡、布吉納法索,總面積約126.7萬平方公裡,是非洲第二大內陸國家,總人口約2231萬,首都尼亞美。在以黑人為主體的尼日,豪薩族佔人口的56%,全國人口中88%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豪薩語在大多數地區普遍存在。
尼日行政區域劃分圖
尼日文明起步較晚,歷史上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統一的王國,而是受到周邊大國的長期徵服和統治。七世紀到十六世紀,尼日西北部被桑海帝國所佔領,八世紀到十八世紀,東部地區被博爾努帝國所佔領。到了十八世紀末,頗爾族才在尼日中部建立頗爾帝國,而圖阿雷格族則在其北部建立了部落聯盟制王國。尼日於19世紀中後期開始遭受法國侵略,最終於1904年淪為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力衰弱的法國改變了殖民統治的策略,自1957年起,先後給予尼日半自治自治國家地位,旨在消解地方要求獨立的呼聲,但效果並不理想。在多年來不屈不撓的奮鬥之後,在迪奧裡的領導下,1960年8月3日尼日獲得完全獨立,建立了共和國。儘管取得了獨立,尼日的政局仍然非常不穩定,至少有4次成功的軍事政變,這一場政變可謂相當混亂。作為世界上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國家之一,撒哈拉沙漠風光
位於尼日中部非洲大陸深處,全國大部分地區被撒哈拉沙漠覆蓋,只有西部和南部分布著零星的平原和丘陵,耕地面積很少。此外,尼日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一年中平均溫度高達30℃,而在夏季最熱的時候,溫度甚至可升至60℃,堪稱名副其實的「爐火」。
儘管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但黃沙漫漫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尼日仍具有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迄今為止,尼日已探明鈾礦儲量42萬噸,佔全球儲量總量的10%,年生產3477噸,居世界第5位。與此同時,尼日已探明磷礦儲量12.54億噸,初步探明石油儲量7億噸左右,煤炭儲量600萬噸左右,金礦、錫礦、鐵礦、石膏儲量也很大。
#"博科聖地"士兵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尼日能夠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上述資源,如果尼日能夠保持政局穩定,即使不能成為發達國家,但也很有可能擺脫貧困,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由於尼日獨立後軍事政變頻繁,局勢動蕩不安,官吏腐敗,政府效率低下,再加上近幾年肆虐的「博科聖地」等恐怖組織,導致經濟發展長期裹足不前,人民無法擺脫赤貧如洗的窘境。今天,尼日仍然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和畜牧業國家,儘管近年來能源、電力、交通、旅遊等行業的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使國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與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世界銀行統計,2018年尼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412美元(約2884元人民幣),人均日均收入僅為7.9元,屬於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經濟不景氣,使得尼日的生活困難重重,同時動蕩的時局給該國的治安管理帶來了困難,從而嚴重影響了人民的幸福感。到目前為止,尼日的貧困率達到了44.5%,文盲率達到了69.5%,平均每25000人有一名醫生,新生兒死亡率達到25.2‰,人均壽命僅為54.7歲,這一數字是驚人的。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8年度人類發展指數顯示,尼日在189個國家中名列最後,堪稱世界上生存能力最差的國家。
如果沒有能力獨自解決生存難題,向外國或國際組織尋求幫助,那麼尼日政府就成了一個「不二選擇」。其中,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援助一直名列前4位,歐盟、世界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或機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2014年,歐盟向尼日提供了5375萬歐元的援助,並計劃在未來6年內再提供5.96億歐元。大量的外國對尼日貧困農村的援助,雖然有助於幫助該國渡過這一困難時期,但不能消除該國貧窮落後的根源。尼日政府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大力發展農業、能源、電力、交通等產業,努力整頓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使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但由於尼日經濟基礎薄弱,受自然災害、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和安全局勢的影響較大,離徹底擺脫貧困、實現小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