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紅:疫情不結束,一天不懈怠
樊紅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回國後第二天就來醫院報到,沒顧上倒時差,沒考慮自身安危,更顧不上與家人團聚,立即投入到了發熱門診留觀室的籌備工作中。1月20日,發熱門診留觀區A4正式開張,一個新的病區開張,又是一個專門收治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病區,處理起來千頭萬緒。大到申請呼吸機等大型設備,對諸多原本專業並不對口的支援人員的培訓,小到喝水、吃飯等日常生活細節,還要儘量保證所有人員不被感染,無一不需要操心。
急診科樊紅
急診科樊紅
急診科樊紅
急診科樊紅
從投入疫情開始,樊主任再也沒有回過家,幾乎24小時守在病區。累了只能椅子上靠一下。她先後參與了患者轉運、發熱門診,搶救危重症患者等工作,一直戰鬥在疫情的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的擔當與使命。
胡龍霞:首批增援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
胡龍霞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年輕護理人員,今年1月初,她被抽調增援金銀潭醫院。這是武漢市最大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收治了大批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那次抽調,腫瘤中心只需要派一名護士,但胡龍霞覺得自己責無旁貸。
胡龍霞
胡龍霞
「我是黨員,危急時刻我不上誰上?」因為病情嚴重,胡龍霞的病人一刻也不能離人,氣管插管、血透護理、擦拭、翻身等等,護理工作不僅繁重,而且需要與病人密切接觸,操作稍有不慎便有感染的風險,但胡龍霞還是衝鋒在前。她是一名護士,也是一位母親。她說:「我的工作不光是救治患者,也是保衛家人的安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有及時把病毒遏制在我們手上,家人的身體健康才能得到保障。」
聶冰清:我是黨員我先上
聶冰清是麻醉科的主治醫師,共產黨員。她投身工作出現疑似症狀居家隔離時,堅持身體鍛鍊,為投身抗擊疫情一線積蓄能量;解除隔離的集結號吹響時,她義無反顧重返戰鬥。
聶冰清
聶冰清
她愛工作,也愛生活,為了方便工作剪去了秀美的長髮,卻引領著這個春天最時尚的髮型;她缺席了寶貝女兒的6歲生日會,卻出現在最直面病毒的插管小組;她是小組裡的「老大姐」,細心體貼地照顧著各位兄弟姐妹同事;遇到緊急危險時,她沒有絲毫猶豫退縮,只是喊出一句「我是黨員我先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無畏逆行的天使!
漆紅
漆紅
「好的,我馬上出發!」 1月中旬,接到協和東西湖醫院會診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消息,重症醫學科(ICU)漆紅書記立刻整裝出發。這是一個已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漆書記仔細了解病史和病情,提出了詳細的診療計劃。會診結束後,已是夕陽西下。脫下隔離衣,準備返程的漆紅又接到3名新冠肺炎患者需要緊急會診的任務。她再次穿上隔離衣,耐心細緻地和醫生們進行病情探討和診療建議。
自疫情爆發以來, ICU的白衣戰士們一直戰鬥在「前線中的前線」,巾幗英雄、戰疫女神也勇擔重任,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曲蓮蓮:西院ICU護士長 提前斷奶奔赴一線
曲蓮蓮是協和醫院西院重症醫學科(ICU)的護士長,疫情暴發後,曲蓮蓮目睹重症醫學科人手不足,主動申請奔赴一線。「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也是一名中共黨員,這個時候理當站出來。」 當時,她尚在哺乳期,女兒剛滿三個月。但眼看著疫情發展迅猛,曲蓮蓮心急如焚,下定決心提前斷奶,把孩子交由父母照顧,自己重返崗位。
曲蓮蓮
曲蓮蓮每天工作8—12個小時,她每次從病區出來,臉上都是被口罩勒出的道道痕跡,全身汗透。除了要做好危重病人的集中收治、病區質量管理、防護物資的安排等,曲蓮蓮每天要接聽至少100個電話。對於孩子,她不免心懷愧疚。可她並不後悔。她說:「我更應該把我對孩子的不舍,把我對小家的思念化作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能夠回家去團聚。」
童巧霞:感染重症病房的「白衣戰士」
童巧霞教授是感染病科醫療主任。她本來計劃利用春節假期動一個手術,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沒來得及躺到手術臺上,而是走進了重症隔離病房。她已經58歲,但依然展現出精神滿滿,超負荷運行在分析檢查結果、討論患者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收治和轉運病人到定點醫院的工作中。每天在重症隔離病房輪班的醫生都不同,唯有她是常駐醫生。為了避免更多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她經常一人包攬為重症病人咽式採樣的工作。
童巧霞
童巧霞
她來回奔波工作和家庭之間,白天在醫院治療病人,晚上騎車回家照顧居家隔離的丈夫。她被媒體譽為「戰疫天使」,卻只是說,「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
王琳:省內率先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
面對疫情,協和醫院檢驗科主任、青年千人王琳教授率領團隊在省內率先成立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積極創造條件及時開展了病毒核酸檢測工作。
王琳
王琳
檢驗科主任王琳教授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實驗室自成立以來,每天可開展核酸檢測項目1000份以上,抽調科室骨幹加強力量每天三班倒加快檢測工作的進程,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該檢測項目的開展有效地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快捷靈敏的檢測。
王培紅:她們都是孩子 我們要多關心
「對不起,我們想辦法解決。」在江漢方艙,總護士長王培紅自嘲把道歉當作工作方法。初入方艙,王培紅不厭其煩地與相關科室溝通,落實後勤保障和相關輔助:「我的工作做好了,醫患就有保障。」長時間嘴沒停,王培紅嗓子啞了。每天穿梭在幾個病區,衣服溼了幹,幹了又溼,前幾天每天工作在12小時以上,下班時兩腿就像灌了鉛一樣。
王培紅
剛入艙的患者和醫護,都會茫然,「總護士長」的角色就像是一個「大家長」。一名女患者靠在角落抹眼淚,王培紅詢問得知因家人被隔離,沒人送換洗衣服。她趕緊找來兩套乾淨病員服。「怎麼樣,還好嗎?」只要碰到援鄂醫護人員,王培紅總會主動問上幾句。她溼著眼眶說:「脫下防護服,她們都是孩子,我要多提醒她們,關心她們」。
吳紅英:抗疫前線的「偵察兵」
吳紅英是協和醫院放射科CT技術組副組長。放射科CT室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工作量最大、風險係數最高的重點區域之一。吳紅英作為CT組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堅定站在發熱門診和急診CT第一線。她根據實地情況給各位技師合理分配臨床工作,提高運轉效率,同時時刻關注著技師防護安全和心理疏導工作。
吳紅英
吳紅英
在她的帶領下,放射科出色完成了本部、腫瘤中心、西院、武展方艙和江漢方艙等五個工作區的全部臨床工作,並實現一線CT技師零感染。她勤學善思,擅於總結,除認真完成抗疫一線醫療及相關工作外,還對工作中的院感防控工作做了專業總結,在《中華放射學雜誌》在線發表《方艙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T檢查的防控體會》論文。
周瓊:厚重的防護服背後是醫者的堅守
周瓊是協和醫院呼吸內科教授,從第一批接診新冠肺炎患者至今,她已經連續工作數月。身處最前線的她每天穿著厚重的三級防護隔離服,連續工作8小時以上,隔離病房查房一個小時身上就全部溼透。不僅工作時間之長,工作量也大,病房還有24小時輪班,工作辛苦。作為呼吸內科的醫生,周瓊以過硬的專業水準給出了有效的治療方案。
周瓊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疫阻擊戰中,即使脫下了防護服,周瓊也絲毫不敢懈怠,她披星戴月、分秒必爭,與死神賽跑,盡全力幫助並守護更多的患者。下班後,她還要在各類發熱會診群進行交流,手機線上完成各類工作,如患者收治及轉診等。作為協和醫院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周瓊已經完成在線會診超過1000人次。(工人日報記者 張翀 通訊員 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