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0-12-23 光明網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郭兆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告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我們怎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從歷史與本質兩個層面來認識:從歷史上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在漁獵文明階段,人類主要從生態環境獲得生存的需要;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利用自然,從自然獲取資源以支撐自身發展,人類逐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麗;在工業文明初期階段,人類自認為已凌駕於自然之上,大幅從自然攫取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自然的美麗正在褪色,生態環境惡化致使不適合人類生存;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此時人類開始覺醒並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生態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我們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做了反覆論述: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為了自身的發展,人類一直在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變換;同時,為了有效率地實現這種變換,人類也一直在不斷地設計和創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會組織形式。社會本質上是人類生存、發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環境,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儘管在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充滿了劫掠、殺戮、暴力、強權、野蠻、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指出,人類還是在這條道路上不畏艱難地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為人類本身的和解開闢道路。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徵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國的古人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實就是講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些都是講要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通過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所換取的,侵佔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導致了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巨大破壞,遺留給全球嚴重的後果。

  現代化進程最早發軔於18世紀中期的西方國家。經過200年左右的發展進程,西方國家確實實現「現代化」了,他們不僅有能力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做了人類世界的主宰,而且也有能力「上天入地」做自然世界的主人。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與此同時他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自然的報復:上個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其中,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先後導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紅眼病。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發的短短幾天內,致死人數高達4000,隨後2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此後1956年、1957年、1962年又連續發生多達12次嚴重的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因工廠把含有甲基汞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水俁灣中,人食用受汙染的魚和貝類後患上極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脅者多達2萬人。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對這些狀況作了詳細描述。

  因此,中國式的現代化不可能也不會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老路,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

  (四)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是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搞清楚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應當在哪些界限內進行。這就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哪些區域空間是發展城鎮化、工業化的,哪些區域空間是振興鄉村的,哪些區域空間就是保護生態的。還要搞清楚我國生態環境還可以容納、清理多大規模的汙染物排放,汙染物排放什麼時候能達到拐點而開始下降,各種汙染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相互間又是怎樣影響的。

  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就要公平分配好生態產品,讓老百姓公平地享有生態產品,公平地獲得綠水青山所帶來的金山銀山,進而實現全體老百姓的共同富裕。這就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讓資源輸出而導致生態環境受損的地方、讓守住綠水青山但沒有獲得金山銀山的地方、讓為了治理環境花了大把金錢的地方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此外還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是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也不僅僅是關乎農村人口的美好生活,也關係到我們城鎮人口的美好生活。

  三是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運行機制,這幾年我們在政府的監管方面全面加強,實施了「長牙」的新環保法,推行了「壯士斷腕」的中央環保督察,但相對而言,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激勵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建立。生態環境領域的市場機制建立的前提也是要建立明晰的產權。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生態產品的產權更是界限不清,這就要全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了產權後,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確定價格,並取得利潤。因為有利可圖,更多的企業就會更加自願地投入於綠色發展中。此外還要通過綠色金融這個槓桿撬動更多資本進入綠色發展領域。讓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及其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成為老百姓「錢袋子」中的重要資產,那樣綠色發展的理念便自然而然地普及人心。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從發展理念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重要關係。不能保護「綠水青山」,不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就會影響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
  • 思想戰線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更高目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當前社會突出矛盾、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準確研判和科學回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0-12-20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1-09 11: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廣義上的自然界就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總和,而狹義上的自然界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包括大氣、水源、土壤巖石和生物圈。大氣近年來的大氣汙染、二氧化碳排放超標、臭氧層被破壞、霧霾的形成,都預示著大氣資源受到威脅。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目前,地球日的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並在2009年正式被聯合國納入國際節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
  • 2021年中考政治考點複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政治考點複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點   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為地球做件事:製作環保酵素,倒入土地淨化,並讓更多的人了解環保酵素的價值。~子珩️我與地球有話說:感恩您,偉大的地球母親,您生養萬物卻不求回報,我們願用一言一行從我做起,讓大地微笑,讓天空不再哭泣,願我們的地球母親永遠美麗健康!️我為地球做件事:堅持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出門自帶水杯、筷子和手帕。
  • 真正的有機生活:與自然和諧共生!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追求過上有機生活。所謂的「有機生活」,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可能會想到有機食品、有機農業、有機用品等等,但有機生活不僅如此,它更是一種高品質、更加關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僅提倡親近自然、關愛生命、關心他人,分享快樂的生活態度,而且也處處體現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01、人們渴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機生活」這一概念,是1995年由西方國家提出的。
  • 盈江支那香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其中建檔立卡戶39戶184人,國土面積0.16平方公裡,海拔1520米,年平均氣溫10 ℃,年降水量1450毫米。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各部門關心幫助下,該村結合自身優勢資源,通過積極發展草果、觀猿等生態產業,努力提升群眾收入,最終實現脫貧致富,摘掉了直過民族貧窮落後的帽子,過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要在工業文明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需要以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為指引,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並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解讀】堅持和諧共生 共建美好家園
    【解讀】堅持和諧共生 共建美好家園 2020-10-08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34秒丨聊城開展「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 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2日訊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聊城市開展了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系列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切實增強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認識。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地球日」倡議書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但是去年年底至今,各種災害接踵而至: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新冠肺炎疫情、東非至南亞的蝗災……災害的頻頻發生似乎是地球在向人類發出警告:不敬畏自然,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終將自食其果!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已刻不容緩!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