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琴文化一脈的又一重要錄音!

2021-02-19 雨果唱片

《太古清音》 雨果唱片 LPCD1630-7356

 

香港古琴文化的開創及傳播,有賴於一位傑出的女性——蔡德允女史(古代對知識女性之尊稱,吳興、蔡德允女史被譽為中國文人琴家)。她於上世紀50年代初定居香港,創立「愔愔室」傳播古琴,直至2007年駕鶴西去。她以詩書古琴安身立命,於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思維、長於歸納、觸類旁通」的特質,因此她的學生往往能抵擋非藝術的幹擾,力求藝術的純粹性,香港古琴相交內地偏「表演」的發展路線而顯得更具文人氣息與情懷。《太古清音》唱片中的演奏者蘇思棣先生、借出宋琴「太古聲」的藏琴家沈興順先生、提供文字資料的琴家劉楚華女士,還有琴家謝俊仁先生、研究「太古」絲弦的黃樹志先生,這些現今香港琴界的中堅人物,皆是蔡女史的學生;這張唱片11首琴曲中的6首:《陽春》、《漁樵問答》、《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長門怨》、《憶故人》,皆由蔡女史親授——香港古琴從零到有,再到如今成為中國古琴傳承的重要一脈,蔡女史當記頭功。

《太古清音》頭9首以宋琴「太古聲」演奏,後2首以蘇先生自斫琴「清泠」演奏。閣下聆聽中若發現較之以往古琴錄音,低頻下潛極深,而又鬆化煙韌,餘音嫋嫋,繞梁不絕,切莫以為是錄音加了特效,實質是「太古聲」的遒勁通透厚潤的發聲特點,加上蘇先生操琴三十餘年只彈絲弦的功力所致。和蘇先生於雨果唱片10年前的第一張錄音《太古聲》相比,這次的演繹更為沉實內斂,音樂張力的展現更自如,筆者有幸參與錄音現場,在Control Room聆聽《憶故人》時心飄物外,超然忘言,似受一場洗禮。雨果唱片的古琴錄音無需多言,40多張已經出版的古琴唱片足以自組古琴三十年發展史,此張《太古清音》總體音效於所有雨果古琴錄音中也屬最出色之列,誠意推薦!

作者戴戈,刊於香港《音響技術》2019年7月號,編輯增加註釋

相關焦點

  • 李明忠、李村古琴演奏會
    幾十年來在中國琴學的琴論、操縵、打譜、制曲、斲琴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過程中,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與成果。李氏曾應文化部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浙江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的邀請,主持斷代鑒定、髹飾修復唐、宋、元、明、清傳世藏琴百餘張;曾應邀赴德國、臺灣、香港等地舉辦古琴音樂會;曾負責或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專案;出版專著《中國琴學》、論文《斲琴隨筆》等學術論文多篇。
  • 【琴課預告】香港中文大學X王悠荻古琴工作室 香港大班課程
    在此期間,王老師在香港中文大學親授的古琴大班課程《古琴入門》及《古琴進階》共開設了八期,期期爆滿。許多對古琴有興趣的朋友都在王悠荻老師的帶領下踏進了中國傳統文化之門,更與古琴結下了深厚的緣分。今年,應廣大香港古琴愛好者的要求,香港中文大學特與王悠荻老師協商將今年三月的《古琴入門》及《古琴進階》課程由原來的8人/班提升至12人/班。希望更多對古琴感興趣的香港市民能有機會學習、了解正規的古琴藝術。
  • 「穆如清風—袁中平古琴雅集」
    古琴從不限於音樂的層次,更容納人格的錘鍊,以初生的自然之音開拓道境,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悠然來往,或雲深幽林,或日暮車水,皆承一脈清意,寫存生之寬厚,見幽暗中微明。觀禪藝術中心、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君鄉書院、中華古琴學會、臺北琴道館謹訂於丙申年冬月大雪前三日舉行「穆如清風—袁中平古琴雅集」。
  • 香港大學邀請唐健垣博士舉辦古琴講座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邀請唐健垣博士,於2019年6月8日至10月10日,在香港金鐘教學中心舉行四場古琴講座,及古琴研習班十二課,詳情如下
  • 古琴紀錄片:《 海角琴心》 中國 香港-2010
    《海角琴心》(The Heart of Qin in Hong Kong)   導演: Maryam Goormaghtigh   監製 : 劉楚華 Lau Chor Wah   DVD片長52分鐘‧電視格式4:3  語言:廣東話原聲‧中 / 英 / 法文字幕   ‧首部實錄香港古琴薪傳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在中國古代,古琴的地位最為崇高,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古琴所崇尚的「中和、雅正」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琴。
  • 卓然做客「金城文化沙龍」弘揚古琴文化
    原標題:卓然做客「金城文化沙龍」弘揚古琴文化
  • 音響專家劉漢盛推薦丨柴亮映山紅,又一張聽起來像是類比錄音的數位黑膠唱片
    這次請來李大康,在解放軍軍樂團錄音棚錄音,錄音棚數百平方米,李大康採用一次性錄音,也就是小提琴與伴奏的鋼琴、以及其他簡單樂器同時演奏錄音,這在古典音樂錄音中是常態,可以把所有的堂音氣韻完整紀錄下來,也是優質錄音的必要條件之一。李大康把小提琴與鋼琴的平衡感抓得很好,二件樂器都很清晰,但又不相搶位,聽起來輕鬆平衡,不會緊張。此外,小提琴與鋼琴的音色掌握得很自然,沒有特別的賣弄音效,聽起來很舒服。
  • 無極齋分享:《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
    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無極齋分享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古琴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其深邃、空靈、悠遠的音色展現了古樸典雅、清渺悠遠的精神境界,數千年來成為文人抒發情感、寄託理想的重要樂器。
  • 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做客金城文化沙龍
    12 月 19 日,最新一期的金城文化沙龍在蘭州十四中音樂廳與觀眾們見面了,本場活動邀請的是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他在現場與蘭州廣大古琴愛好者面對面,暢談古琴的學習與傳承,聆聽古琴的天籟之音,感知古琴的獨特魅力。
  • 課程|三玄琴舍南田古琴零基礎啟蒙新班第7期、第8期開班
    於是古琴藝術在經歷百年沉澱之後,悄然而興,再現璀璨之氣。古琴的聲音非常獨特,凡聽琴者都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因此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裡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
  • 同濟大學古琴選修課爆滿 傳統文化抓住年輕人的心
    倪羽朦在楊浦區文化館上課三千年古琴如何抓住年輕的心中華傳統文化的知音越來越多了每周兩次,同濟大學90後古琴老師倪羽朦都在她專屬的古琴教室裡迎接來自各個專業的學生。直到一次為了學校的文藝表演,她才跟著父親學了一首《秋風詞》,真正與古琴結下不解之緣。走進倪羽朦的家,從書架到桌椅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式設計。從小浸染在父親琴音中的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溢於言表。但最初她選擇學的是二胡,後來又因專心學業中斷許久。直到高二,因為準備藝考,倪羽朦才與古琴再度「相遇」。她跟著老師進行系統的學習,決心將古琴作為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 企業(優鮮沛)中華文化體驗
    ,探索東方美學的精髓,雖博大精深,難以一語道盡,卻無一不能實踐於生活中。上午由袁先生介紹臺北琴道舘並導覽古琴文化。琴舘不僅開設古琴課、書法課、內家拳課,也舉辦許多藝文展覽、學術研討會、文化導覽、藝術講座、茶道課程等,兩岸及國際交流也日益頻繁。
  • 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 | 古琴會員(入會須知)
    廣州市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成立於2010年,業務範圍:保護、挖掘、整理、研究、傳承嶺南古琴藝術;組織舉辦各種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推廣、傳播嶺南古琴文化。研究所行政主管單位是廣州市民間組織管理局、業務主管單位是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顧問與名譽所長為古琴藝術(嶺南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謝導秀先生,法定代表人為古琴藝術(嶺南派)廣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甯蘭清。
  • 古琴本紀丨古琴的前世與今生
    乃念宋徽宗之聽琴一圖,所以展古琴,坐松下,聽者入神,奏者雅心。「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古琴琴譜古琴琴譜存世共一百五十餘部,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如下:唯一現存的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漢代最重要的琴譜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
  • 廣東省文化館:《穿越時空的思念》七夕古琴音樂會
    2018.08.17   內詳  廣東省文化館小劇場  廣東省文化館、廣州曠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活動主題:七夕專場《穿越時空的思念》流行古琴音樂會  主辦單位:廣東省文化館協辦單位:廣州曠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時間:2018年8月17日20:00-21:30地點:廣東省文化館小劇場
  • 「琴聲本澹」聽泉琴館古琴雅集預告
    琴學開蒙於潮州馬曉虹先生,後隨琴家葉名佩、李家安學琴,近年又隨香港琴家蘇思棣先生學習。鑑真佛學院明空法師《慨古引》張厚明《漁樵問答》操縵始學於杭州江彩雲先生,又受教於劉揚先生。斫琴則受陳玉田、吳明亮兩位師傅啟蒙指教。後成立「德音坊」斫琴工作室,並打造「琢璞堂」古琴品牌,潛心研究古琴斫制,刀耕斧耘十年不輟,追古鑑今,以求芳韻。
  • 古琴小史
    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淩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口傳心授和模糊記譜別於西方音樂體系。鼓琴者追求心超物外,詠歎人心靈深處的情感和沈浸於行雲流水的天籟之中,中國文化完美的藏與這把精美的古琴之上。
  • 古戲臺邊奏古琴 G20古琴女神竟是海鹽人 
    上周末,在海鹽縣博物館古色古香的古戲臺邊,圍集起一群古琴愛好者,弄琴、吟詩、賞畫、揮毫、喝茶,在悠悠古琴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大飽眼福和耳福。這場名為「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古琴沙龍起始於海鹽縣博物館和國家一級演奏員、非遺項目浙派古琴傳承人蔡群慧老師的結緣。策劃主持的正是海鹽籍知名古琴藝術家、2016年G20峰會上為各國領導人彈奏古琴個人專場的蔡群慧老師。蔡群慧,17歲離開家鄉澉浦,長期從事古琴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致力於浙派古琴的傳承、弘揚和推廣,是浙江省文化系統德藝雙馨的青年藝術家。
  • 耍的不賴:山西省唯一一位手斫古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浩
    >   近日,記者來到張浩的斫琴工作室,位於小窯村一處僻靜的院落裡,院子裡擺放著木製茶臺、琴臺,還有假山和綠色種植區,處處散發著古典雅致。這一張師曠式古琴足足做了三年之久,當彈奏第一根弦的時候,眼淚差點奪眶而出。「還是很激動,雖然音色跟理想的還有差別,但在經歷過三年的煎熬和將近200多道工序的製作之後,這樣一把心血之作呈現在眼前,內心依舊無比激動。」張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