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本紀丨古琴的前世與今生

2021-02-19 七泠古琴

- 日新月異,感知古琴魅力,提升古琴知識 - 

古琴的設計就是中國傳統宇宙觀、社會觀、價值觀的濃縮。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淩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口傳心授和模糊記譜別於西方音樂體系。鼓琴者追求心超物外,詠歎人心靈深處的情感和沈浸於行雲流水的天籟之中,中國文化完美的藏與這把精美的古琴之上。

世上知音少,惺惺為我聽。不似幽蘭曲,悠然夢亦馨。所謂琴棋書畫,四藝兼備,文人所好矣。而文人好古琴,如痴人愛才女,求的是 「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兼備。乃念宋徽宗之聽琴一圖,所以展古琴,坐松下,聽者入神,奏者雅心。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相反,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歎某些人對琴的無知。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張入世哲學,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唐代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自古,中國曆代文人皆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當文人抑鬱不得志之時,通常選擇由儒入道,將關注點從紛攘的外界拉回到豐富的內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撫琴作為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令曆代文人雅士為之沈醉而解脫釋懷。這正如嵇康在《琴賦》當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複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古來文人士大夫為之一生追求。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

《詩經》有歌者,「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笙」;「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鼓鍾欽欽,鼓瑟鼓琴」;「琴瑟擊鼓,以禦田祖」;「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琴瑟在禦,莫不靜好」;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十四宜彈

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遊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

十四不彈

風雷陰雨,日月交蝕,在法司中,在市廛,對夷狄,對俗子,對商賈,酒醉後,夜事後, 毀形異服,腋氣臊臭,鼓動喧嚷,不盥手漱口。

古琴琴譜

古琴琴譜存世共一百五十餘部,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如下:

唯一現存的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漢代最重要的琴譜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

現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

明代重要琴譜:《神奇秘譜》、《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統》、《太古遺音》、《風宣玄品》、《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

清代重要琴譜:《大還閣琴譜》、《松風閣琴譜》、《德音堂琴譜》、《誠一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自遠堂琴譜》、《琴學入門》、《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枯木禪琴譜》、《琴學叢書》。

民國及現代:《梅庵琴譜》、《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彙編》、《古琴曲集》。

▍內容來源:設計目錄

▍編輯:厚澤堂古琴-凌羽

你若喜歡,點個分享

相關焦點

  • 古琴.
    一張悠悠的古琴輕輕彈撥琴弦溫婉如約恰似山間的清泉帶走夏日的喧囂與聒噪古琴的音色含蓄 渾厚 內斂 純淨即便是寥寥數聲就足以打動人心那份或悠遠 或沉靜或滄古 或松透或細膩 或豐厚的琴音恍如發自遠古的天籟但古琴不用當一個人願與天地萬物精神往來時就會順其自然地遇見古琴遇見自己 遇見知音接下來一起聽幾首曲子吧 在幽幽的琴聲中感受天地萬物四季浩渺
  • 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 | 古琴會員(入會須知)
    廣州市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成立於2010年,業務範圍:保護、挖掘、整理、研究、傳承嶺南古琴藝術;組織舉辦各種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推廣、傳播嶺南古琴文化。3、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古琴老師團隊古琴公益課。寧蘭清老師主持《絲弦古琴啟蒙課》+《古琴古詩詞雅集》(開始報名了) 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古琴雅集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古琴雅集,每月一期,是嶺南古琴公益課學員、嶺南地區古琴愛好者的交流平臺,時間設在週六下午14:30-16:30,一般是每月的第一周的週六下午(如果當月的演出活動,會另外改期)。
  • 課程|三玄琴舍南田古琴零基礎啟蒙新班第7期、第8期開班
    於是古琴藝術在經歷百年沉澱之後,悄然而興,再現璀璨之氣。古琴的聲音非常獨特,凡聽琴者都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因此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裡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
  • 古戲臺邊奏古琴 G20古琴女神竟是海鹽人 
    這場名為「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古琴沙龍起始於海鹽縣博物館和國家一級演奏員、非遺項目浙派古琴傳承人蔡群慧老師的結緣。策劃主持的正是海鹽籍知名古琴藝術家、2016年G20峰會上為各國領導人彈奏古琴個人專場的蔡群慧老師。蔡群慧,17歲離開家鄉澉浦,長期從事古琴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致力於浙派古琴的傳承、弘揚和推廣,是浙江省文化系統德藝雙馨的青年藝術家。
  • 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做客金城文化沙龍
    12 月 19 日,最新一期的金城文化沙龍在蘭州十四中音樂廳與觀眾們見面了,本場活動邀請的是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他在現場與蘭州廣大古琴愛好者面對面,暢談古琴的學習與傳承,聆聽古琴的天籟之音,感知古琴的獨特魅力。
  • 古琴小史
  • 古琴《雪落下的聲音》演奏:熊雲韻 -- 相逢是前世註定 痛並把快樂嘗盡
    熊雲韻                                                  2019年圖片轉載自微故宮(ID:weigugong)攝影 / 柳葉氘《雪落下的聲音》歌詞 輕輕落在我掌心靜靜在掌中結冰相逢是前世註定
  • · 古琴 ·【安心雅事】
  • 「同畫盒子x人間先生」1月3日北京古琴靜心私享課
    —— 本次私享課信息 ——CCTV《國家寶藏》 唐·彩鳳鳴岐古琴的前世今生中英雙語文人古琴紀錄片:An Chinese-English version Documentary of Guqin人人都雲古琴曲優雅動聽,你卻覺得古琴曲好難懂啊,究竟該如何欣賞古琴曲?為
  • 正乙祠戲樓賞「古琴雅集」:看古琴與古戲樓如何「碰撞」
    日前,筆者應資深媒體人楊浪之邀,到和平門的正乙祠戲樓觀賞一場「古琴雅集」,去之前心中忐忑,因為既不通音律,更不懂樂理,對古琴也知之甚少,然而始料未及,我在這裡最終度過了一個沉醉的初夏之夜。作者:張鵬「古琴雅集 怡心琴韻」活動中,演員正在表演。
  • 耶律楚材與古琴
    這批上世紀50年代開始搶救性徵集的古琴價值連城,僅其中一張"石澗敲冰"的唐代古琴,就被文物專家譽為"一琴足以撐起一座博物館"。從唐、宋至明清時期的歷代古琴,除了其自身造型雅致值得品玩之外,琴身背後的銘文,更鐫刻出不同的琴痴故事。唐代古琴堪稱稀世珍寶古琴,因其音色深沉、餘音悠遠,一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
  •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美到了骨子裡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美到了骨子裡 2020-10-16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詞語|古琴中英文詳解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初學者練習古琴的技巧
    練琴是古琴初學者的一大難關。也有許多古琴初學者學的很認真,練得也很刻苦,但結果卻不盡人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古琴的基本指法,貫穿著古琴練習的始終,甚至基本功紮實的人也要時不時回過頭來練練。在這裡我們要記得「學了新指法,回顧舊指法」。針對性練習練習也不是說每首曲子都要從頭到尾複習的時候哪個地方出了錯就又重頭開始。而是應該把彈錯的地方和沒彈好的地方摘出來反覆的練習。
  • 琴學初階 | 古琴是個什麼琴?
    他當年彈的就是我們這古琴。魏晉高士嵇康一曲《廣陵散》,也是以古琴奏出。唐代名媛崔鶯鶯一曲《湘妃怨》,一曲《鳳求凰》,都是古琴中的名曲。明清閨秀林黛玉撫琴自賞,同樣是這一張古琴…在這些典故中,都只說了他們彈琴,沒有講古琴。說到琴,我們知道,鋼琴、提琴、胡琴裡都有這個琴字,但在我們古代的時候,琴,這個字其實就單指古琴。
  • 宓子賤的「鳴琴而治」——古琴的教化作用
    古琴與其他樂器不同,只能奏樂的樂器便只是樂器,如箏、琵琶等,但古琴的文化不止於古琴本身,它甚至還具有教化作用。孔子的門徒之一宓子賤,善於修德教化,有治理地方的才能。他在出任單父宰的時候,曾憑一床古琴便讓一縣昌泰。
  • 朱載堉與古琴的恩怨
    一.朱載堉於古琴之恩    樂聖朱載堉在音樂方面致力於創新改革,對古琴亦然,他不僅演奏古琴,自己製作古琴,還創新了七弦琴定音的學說《七音時琴定弦十二張圖》。顯然與十二平均律,或者說與《旋宮轉調》有關。朱載堉系按十二個月之排序,依次排列出了十二種不同調(均)的定弦法,這是很科學的。
  • 山河無恙,古琴在此,第九屆琴臺音樂節古琴活動喊你取票
    在疫情最艱難時,發動中國琴會和全國琴人,舉行「琴臺知音,弦以當歌」募捐義賣100張古琴,募集491191元捐贈給武漢同濟醫院和黃岡市中心醫院。書齋可撫琴,俠氣有鳴音。在特殊的日子裡,音樂家用琴聲傳遞愛,用音樂鼓舞人心,致敬那些最美逆行者。
  • 張金橋古琴藝術第1期:著名古琴家、廣陵派古琴第12代傳人
    張金橋斫琴|斫琴師——古琴製作藝術的傳承者 #傳統文化#張金橋 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古琴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製作傳承人、黑龍江省慈善總會·德韻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中國首家音樂博物館——黑龍江音樂博物館首席古琴專家、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黑龍江德韻古琴館創始人。
  • 千年古琴邂逅當代大師,三峽博物館聯合QQ音樂發布「古琴新聲」專輯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日前聯合QQ音樂,共同發布「古琴新聲」專輯。即日起,觀眾可在QQ音樂平臺搜索「古琴新聲」,免費聆聽藝術家用三峽博物館館藏古琴演奏的《醉漁唱晚》等16首曲目。「松石間意」琴據了解,三峽博物館目前共收藏古琴48張,自唐以下年代序列完整、精品迭出、彌足珍貴。在全國博物館界,三峽博物館收藏的古琴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位列前茅。「古琴新聲」專輯特精選出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唐代「襄」琴、北宋「鳳鳴」琴、北宋「松石間意」琴、明代潞王「中和」琴進行專輯錄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