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2021-02-19 誰最中國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古琴。

一張悠悠的古琴

輕輕彈撥琴弦

溫婉如約

恰似山間的清泉

帶走夏日的喧囂與聒噪

古琴的音色含蓄 

渾厚 內斂 純淨

即便是寥寥數聲

就足以打動人心

那份或悠遠 或沉靜

或滄古 或松透

或細膩 或豐厚的琴音

恍如發自遠古的天籟

不著一絲人間煙火

似深山裡智者的吟誦

又如世外仙客的輕聲歌詠

讓人一洗塵心

忘卻世間浮華

掙脫壓力與束縛

萬慮皆拋

圖片 | JAM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琴乃君子之器,象徵正德之氣。音韻清越,有幽而和暢,古琴與生俱來超脫淡遠的氣質,頗具君子之風。

古人常借物,見天地萬象,便在琴上,寄喻對萬物運作法則的理解,也投注對周遭規律的觀察。「琴本制起法象」,琴的形制裡,每一處都有象徵的意義。

譬如琴面為天,琴底為地,琴頭寬六寸,象徵六合。琴尾四寸,象徵四時。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四年一次的閏月。琴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可見,一把古琴,也如人身君子,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足。溫文爾雅,堂堂正正。

炎炎夏日,《四時幽賞》裡的古杭州人喜歡對著山巒,對著流雲,對著清風和明月彈奏《石上流泉》和《風雷引》來消暑。而在一些古畫裡,獨坐幽篁、等待月升起、冬日負暄、閒時訪友的文人們,也總是與古琴相依相伴。

無論是儒家典籍裡說「士無故不撤琴瑟」,還是文人筆記裡寫,「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都說明在文人的心中,琴很重要。無怪古人說,一間書屋裡,無論能操或不善操,亦當有琴。

文徵明有一幅畫,叫《停琴待月圖》。畫裡,一個人孤身坐在亭中,琴與書都在,周圍山石草木都已安靜,應該是快到晚上了。他剛剛停下了彈奏,頭望向了正黃昏時的天空,靜靜地等待月亮升起。

文徵明《停琴待月圖》局部 

想必那一刻,不是為別人,只是自己由心聲到琴聲,與月色相應,與周身風物相應,覺察到自然萬物和自己的心,都是那樣安寧恬靜。當自己與自己在一起,琴就是友伴,心並會不孤單。

所以白居易說,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這七弦琴就是我的摯好友,我的兩耳就是我的知音。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我自己彈琴的時候,沒有先想著要彈給誰聽,因為首先它是給我自己聽的。

陶淵明也很愛琴,他也有一張素琴,但沒有琴弦,也沒有琴徽。攜琴赴會,別人問起時,他就回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

或許這也是文徵明畫裡那位可愛的人,之所以要停下琴來,等待月亮的原因。「此時此刻,自己的心就在這裡,明月在,修竹在,清夜在,松風在,一切都那麼豐盈、真性,鼓不鼓琴,已經不緊要了」。

圖片| 是一舟啊


琴的聲音很奇妙,隨意撥弄,光是聽那聲響,就會覺得莫名的安靜。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泛音輕靈,很像是從宇宙深處傳來的聲音,而散音如大地深沉,按音則能生出豐富無比的變化。古人說,這三者是天籟,地籟與人籟。

其實在一首曲中,最見情緒的,往往就在對每一個音或長或短,或緩或急,或輕或重的處理,只是些微不同,便能看出心中起伏。於是,往往一曲琴就能識得一個人。

《世說新語》裡有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文人張翰,愛彈琴。有一天在東吳金閶亭閒坐,聽到江上有人彈琴。琴音玄妙,張翰很是喜歡,便上前攀談,原來是名士賀循。聊得興起,張翰問賀循,你打算去哪呢?賀循說,我去洛陽。兩人就一道去洛陽了。後來家裡人怎麼也找不到張翰,多方打聽,才知道了去了洛陽。

《停琴聽阮圖》局部 

在另外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裡,先秦琴師俞伯牙遇見樵夫鍾子期,於是伯牙彈琴,子期聽。當俞伯牙彈琴,心念高山時,鍾子期也能聽見,會說,峨峨兮若泰山。當俞伯牙心念流水時,鍾子期也能聽見,會說,洋洋兮若江河。這是高山,這是流水,在琴聲中早就彼此相知了。

圖片| 陳揚

《琴學初津》裡說,琴的珍貴難得,是在彈琴時,心事無可隱瞞,回到天真本性,只聽琴音便可識得一人。所以,很多古畫裡二三人相對,就會有琴。因為那麼懂得,有些話就不必說了,所以「何不於君指上聽?」


就像張翰與賀循,喜歡你動聽的琴聲,實則是欣慕你的性情,如此便可二話不說,就能成為同道。

古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器之一

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因其細微悠長天籟般的琴音

與高雅的藝術表現力

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統音樂代表

其實很多中國傳統樂器都需要童子功

但古琴不用

當一個人願與天地萬物精神往來時

就會順其自然地遇見古琴

遇見自己 遇見知音

接下來一起聽幾首曲子吧 

在幽幽的琴聲中感受天地萬物

四季浩渺

編輯丨有喜

特別鳴謝攝影師 | JAM、是一舟啊、陳揚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誰最中國』微商城

相關焦點

  • 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 | 古琴會員(入會須知)
    廣州市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成立於2010年,業務範圍:保護、挖掘、整理、研究、傳承嶺南古琴藝術;組織舉辦各種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推廣、傳播嶺南古琴文化。3、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古琴老師團隊古琴公益課。寧蘭清老師主持《絲弦古琴啟蒙課》+《古琴古詩詞雅集》(開始報名了) 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古琴雅集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古琴雅集,每月一期,是嶺南古琴公益課學員、嶺南地區古琴愛好者的交流平臺,時間設在週六下午14:30-16:30,一般是每月的第一周的週六下午(如果當月的演出活動,會另外改期)。
  • 古琴本紀丨古琴的前世與今生
    - 日新月異,感知古琴魅力,提升古琴知識 -
  • 古戲臺邊奏古琴 G20古琴女神竟是海鹽人 
    這場名為「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古琴沙龍起始於海鹽縣博物館和國家一級演奏員、非遺項目浙派古琴傳承人蔡群慧老師的結緣。策劃主持的正是海鹽籍知名古琴藝術家、2016年G20峰會上為各國領導人彈奏古琴個人專場的蔡群慧老師。蔡群慧,17歲離開家鄉澉浦,長期從事古琴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致力於浙派古琴的傳承、弘揚和推廣,是浙江省文化系統德藝雙馨的青年藝術家。
  • 古琴小史
  • · 古琴 ·【安心雅事】
  • 正乙祠戲樓賞「古琴雅集」:看古琴與古戲樓如何「碰撞」
    日前,筆者應資深媒體人楊浪之邀,到和平門的正乙祠戲樓觀賞一場「古琴雅集」,去之前心中忐忑,因為既不通音律,更不懂樂理,對古琴也知之甚少,然而始料未及,我在這裡最終度過了一個沉醉的初夏之夜。作者:張鵬「古琴雅集 怡心琴韻」活動中,演員正在表演。
  • 耶律楚材與古琴
    這批上世紀50年代開始搶救性徵集的古琴價值連城,僅其中一張"石澗敲冰"的唐代古琴,就被文物專家譽為"一琴足以撐起一座博物館"。從唐、宋至明清時期的歷代古琴,除了其自身造型雅致值得品玩之外,琴身背後的銘文,更鐫刻出不同的琴痴故事。唐代古琴堪稱稀世珍寶古琴,因其音色深沉、餘音悠遠,一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
  •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美到了骨子裡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美到了骨子裡 2020-10-16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詞語|古琴中英文詳解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初學者練習古琴的技巧
    練琴是古琴初學者的一大難關。也有許多古琴初學者學的很認真,練得也很刻苦,但結果卻不盡人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古琴的基本指法,貫穿著古琴練習的始終,甚至基本功紮實的人也要時不時回過頭來練練。在這裡我們要記得「學了新指法,回顧舊指法」。針對性練習練習也不是說每首曲子都要從頭到尾複習的時候哪個地方出了錯就又重頭開始。而是應該把彈錯的地方和沒彈好的地方摘出來反覆的練習。
  • 琴學初階 | 古琴是個什麼琴?
    他當年彈的就是我們這古琴。魏晉高士嵇康一曲《廣陵散》,也是以古琴奏出。唐代名媛崔鶯鶯一曲《湘妃怨》,一曲《鳳求凰》,都是古琴中的名曲。明清閨秀林黛玉撫琴自賞,同樣是這一張古琴…在這些典故中,都只說了他們彈琴,沒有講古琴。說到琴,我們知道,鋼琴、提琴、胡琴裡都有這個琴字,但在我們古代的時候,琴,這個字其實就單指古琴。
  • 宓子賤的「鳴琴而治」——古琴的教化作用
    古琴與其他樂器不同,只能奏樂的樂器便只是樂器,如箏、琵琶等,但古琴的文化不止於古琴本身,它甚至還具有教化作用。孔子的門徒之一宓子賤,善於修德教化,有治理地方的才能。他在出任單父宰的時候,曾憑一床古琴便讓一縣昌泰。
  • 朱載堉與古琴的恩怨
    一.朱載堉於古琴之恩    樂聖朱載堉在音樂方面致力於創新改革,對古琴亦然,他不僅演奏古琴,自己製作古琴,還創新了七弦琴定音的學說《七音時琴定弦十二張圖》。顯然與十二平均律,或者說與《旋宮轉調》有關。朱載堉系按十二個月之排序,依次排列出了十二種不同調(均)的定弦法,這是很科學的。
  • 山河無恙,古琴在此,第九屆琴臺音樂節古琴活動喊你取票
    在疫情最艱難時,發動中國琴會和全國琴人,舉行「琴臺知音,弦以當歌」募捐義賣100張古琴,募集491191元捐贈給武漢同濟醫院和黃岡市中心醫院。書齋可撫琴,俠氣有鳴音。在特殊的日子裡,音樂家用琴聲傳遞愛,用音樂鼓舞人心,致敬那些最美逆行者。
  • 張金橋古琴藝術第1期:著名古琴家、廣陵派古琴第12代傳人
    張金橋斫琴|斫琴師——古琴製作藝術的傳承者 #傳統文化#張金橋 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古琴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製作傳承人、黑龍江省慈善總會·德韻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中國首家音樂博物館——黑龍江音樂博物館首席古琴專家、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黑龍江德韻古琴館創始人。
  • 千年古琴邂逅當代大師,三峽博物館聯合QQ音樂發布「古琴新聲」專輯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日前聯合QQ音樂,共同發布「古琴新聲」專輯。即日起,觀眾可在QQ音樂平臺搜索「古琴新聲」,免費聆聽藝術家用三峽博物館館藏古琴演奏的《醉漁唱晚》等16首曲目。「松石間意」琴據了解,三峽博物館目前共收藏古琴48張,自唐以下年代序列完整、精品迭出、彌足珍貴。在全國博物館界,三峽博物館收藏的古琴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位列前茅。「古琴新聲」專輯特精選出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唐代「襄」琴、北宋「鳳鳴」琴、北宋「松石間意」琴、明代潞王「中和」琴進行專輯錄製。
  • 常識積累:中國四大古琴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中國四大古琴」。中國四大古琴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居「四藝」之首,是古代文士必修之器。也是孔子辦學「六藝」之一。
  • 李明忠、李村古琴演奏會
    幾十年來在中國琴學的琴論、操縵、打譜、制曲、斲琴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過程中,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與成果。李氏曾應文化部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浙江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的邀請,主持斷代鑒定、髹飾修復唐、宋、元、明、清傳世藏琴百餘張;曾應邀赴德國、臺灣、香港等地舉辦古琴音樂會;曾負責或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專案;出版專著《中國琴學》、論文《斲琴隨筆》等學術論文多篇。
  • 古琴「吟」和「猱」技法詳解
    (全集)古琴曲譜:古琴曲譜(24首經典小曲)古琴曲譜(24首中級曲目)古琴曲譜(12首高級曲目)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一)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二)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三)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四)
  • 「穆如清風—袁中平古琴雅集」
    古琴從不限於音樂的層次,更容納人格的錘鍊,以初生的自然之音開拓道境,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悠然來往,或雲深幽林,或日暮車水,皆承一脈清意,寫存生之寬厚,見幽暗中微明。袁中平先生以古琴探得、昇華的體悟作為根基,演奏出生命的壯麗與細緻,呈現其深耕的琴禪面貌,以最清之音寫人之清風,使聽者心靈如經泉洗,超越古今之隔,體會清明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