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將有更多時間徜徉在美術館、博物館裡上藝術欣賞課;盲人在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裡有盲文閱讀專座;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和消防救援人員在公共文化空間的收費項目部分,可以享有全免費或其他優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旅遊節等體現「上海文化」品牌效應的公益場次、公益票將得到確保;人人都可以在家門口的步行距離裡找到創新設計的美好空間……今天起施行的《上海公共文化保障與促進條例》,作為地方法規,不僅勾勒出今後上海文化發展的藍圖,並使之有法可依。
圖說:上博講壇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
家門口的美好新空間
楊浦區殷行街道的勤海睦鄰中心改造前是一個廢棄的舊菜場,住在市光新村的王海莉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媽媽逛過的老菜場如今會成為自己每周必去的休閒中心。這裡的建築不僅有著「溫暖的漣漪」式的屋頂,從很遠處就能看到浪線,內裡也分割出生鮮超市、共享廚房、美食天地乃至兒童天地、活動區,成為一站式帶娃、購物、聚會的「心靈加油站」。像這樣家門口的美好新空間,正在城市微更新的帶動下,一點點充盈著城市的零散空間。
圖說:勤海睦鄰中心的兒童玩樂區
李菲菲小朋友最喜歡去家旁邊的三林鎮懿德社區文化中心——它還有一個名字:浦東圖書館科藝分館。「X俱樂部」有電競體驗空間,AR、VR體驗空間,還有匯集各種千奇百怪的老電器的「電能生活科普館」;「彩虹主題繪本館」成為孩子們沉浸式體驗文字溫度和繪畫美感的空間。
如今,社區圖書館正在往主題化方向發展,分化出適合周邊居民的風格定位,讓不同人群在家門口一隅找到一片閱讀空間。讓市民在家門口發現更多小而美的新空間和充電學習好去處,這正是十四五規劃中對於國際文化大都市擁有更多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定位。
圖說:浦東濰坊社區圖書館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
遍及四季的文化大品牌
今後,遍及四季的上海文化品牌大活動,也將持續保障公益票、公益活動可以惠及百姓,乃至「送文化上門」。「上海文化」品牌建設,首次納入該條例,並保有一個獨立的章節。第五章開宗明義:「加強『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圖說:「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五一期間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六月上旬啟幕的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七月迎來的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和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八月酷暑的上海書展、九月舉辦的上海旅遊節、十月金秋啟動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以及穿插其間舉辦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市民運動會等,都將更注重公益性和普及性,把更多活動的大門向市民敞開。(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專家觀點——
蒯大申: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有了法治保障
上海並不是最先發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的,但上海是最先在「保障」後面加上「促進」兩個字的,這就是與該條例中強調的「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也就是相當於「高質量發展」。因為2020年,上海已經率全國之先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上海文化領域一部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規,該條例的全面貫徹施行,將進一步完善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