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1869年1月),大學士、一等侯、直隸總督曾國藩離開了紫禁城,回到賢良寺。
他很興奮,不光是有機會接受皇帝和太后的召見和誇獎,更是獲得了一項殊榮。他把這項殊榮寫進了自己的日記裡:
「是日賞紫禁城騎馬,賞克食。」
連續三天,他每天都被太后召見,但這項殊榮一直沒敢用。他都是步行進出。
問題來了。「紫禁城騎馬」對於大臣來說,是個什麼樣的殊榮呢?能讓曾國藩如此誠惶誠恐?這要從明成祖遷都北京說起。
朱棣遷都北京後,紫禁城屹立於京師的核心位置。明朝大臣上朝,只能騎馬、坐轎到宮城外,然後從左右長安門進宮,步行到午門。
這個距離相當不近,對老弱大臣來說,很是辛苦。甚至,上一次朝,搞不好就要斷條腿,賠上命。
於是,皇帝開恩,允許個別年高勳隆的大臣坐轎子或騎馬上朝。但這只是特例。展現的是皇恩浩蕩。
清承明制,一開始允許騎馬或坐轎的大臣是極少數人,主要為近支王公,但也只能在紫禁城的非核心地區騎馬或坐轎,行進到景運門,必須下馬或下轎步行。
到了乾隆朝,皇帝開恩,將這個待遇推及非宗室大臣,乃至有大功的漢臣。如平定西部的嶽鍾琪和兆惠皆特許「紫禁城騎馬」。《嘯亭續錄》載:
「乾隆中,上念諸臣待漏入直,每遇風雪,徒步數裡,甚為顛蹶,因特許諸閣臣乘馬入內,以示榮寵。嘉慶己巳,上特旨諸大臣年逾七十者,賜肩輿入直,尤為曠典雲。」
肩輿是一種類似滑竿的簡便轎子,皇帝特許為人臣者在禁城內,能以此代步,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誰也不敢坐八抬大轎在紫禁城招搖。
鹹豐朝以後,由於內亂不已,清廷得依靠漢臣平亂,「紫禁城騎馬」這一待遇便推及更多的有功之臣,用以籠絡。比如曾國藩。
其實,李鴻章也曾獲「賜紫禁城內騎馬」。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入京任軍機大臣,「」既入覲,賜紫禁城騎馬,使內侍二人扶掖上殿」,這個待遇更不一般,還讓兩個太監攙扶著左公上殿面聖。
到了清末,這個待遇進一步「注水」,連紅頂商人胡雪巖也獲得過黃馬褂和紫禁城騎馬。1905年7月,盛宣懷奉諭:「著加恩在紫禁城內騎馬。」
像曾國藩、李鴻章這些科甲出身的大臣,僅僅把皇帝所賜「紫禁城騎馬」當做一種莫大的榮耀,只要腿腳還能邁得開,沒誰真的去騎馬進宮。
洋務起家的盛宣懷,可不管這些,他還真過了一把癮,在紫禁城內騎了一匹大白馬。
那時候只有馬和轎子,如果有汽車的話,估計皇帝給大臣的這一恩典,會隨時而變為「賜紫禁城開車」。
但不論如何,哪怕到了光緒、宣統朝,「騎馬」待遇擴大化,也還是有規矩的,不是說隨便一個老臣的後代,也能騎馬進紫禁城。
反正,我去過三十多次故宮,參觀,開會,帶隊,講解,實習,觀摩,等等,從神武門,午門,西華門,東華門都走過。從未開車進去過。全靠兩條腿步行。
因為,宮裡找不到車位。
因為,咱還有點文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