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大內高手」成了笑話,70多個小混混攻入紫禁城

2020-12-08 小歷史

和歷朝歷代一樣,清朝皇帝自視為「上天之子」,擁有天下和萬民;紫禁城是他處理政事、居住生活的場所,也是清朝權力中樞,甚至是宇宙的中心。

因此,如何守護紫禁城、保衛皇帝的安全,實屬天大的事。我們常常從影視劇、小說中看到「大內高手」這個詞,這些人就是皇宮裡的衛士。

在清朝,什麼樣的人可以充當「大內高手」呢?跟以前的朝代不同,清宮選衛士,首先看身份,你首先是旗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均可備選。一般的漢族壯士,就算你武功高強萬裡挑一,那也不會選你。

晚清「大內高手」,護軍校、藍翎長等。

滿足了身份的要求,再談身體的條件:年力精壯、技藝嫻熟。他們不僅要精通武術,善用刀劍,還必須嫻熟地騎馬、射箭、摔跤、遊水、操舟,任何情況下都能克敵制勝。

這一批人,相當於現在常說的特種兵,是清軍中的精銳。

清朝「大內高手」是怎麼組成的呢?我們一一梳理清楚。

第一,侍衛處。侍衛處的主要任務是貼身保護皇帝,擔任部分禁廷的宿衛,其所轄官兵分布在皇帝的周圍。有御前侍衛若干人和親軍營1200多人。

他們離皇帝特別近,必須對皇帝絕對忠誠,因此其出身的重要性尤其突顯。八旗之中,只有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的出眾子弟才會被選入侍衛處,甚至有一部分是宗室子弟。

第二,護軍營。護軍營是紫禁城的主要守衛軍隊,全部選自滿洲、蒙古八旗,個個武藝超群,共15000餘人。

第三,前鋒營。前鋒營有1800多人,主要任務是「警蹕宿衛」,即皇帝出巡之時,所部官兵隨扈警衛。另外,也擔負一部分宮廷警衛任務。

第四,內務府三旗(上三旗)包衣護軍、驍騎、前鋒三營。包衣護軍營守衛宮門、稽其出入人等,共有1200人。包衣驍騎營掌管上三旗的人丁、戶口、考試、挑甲、俸餉、襲職等旗務,也掌管一部分紫禁城的守衛。包衣前鋒營人數只有120人,專門練習馬上技藝,以供皇帝役使。

第五,神機營。神機營成軍於1861年,共有10000人,皆從各處八旗兵精挑細選而來。其主要職務是守衛紫禁城,也扈從皇帝、皇太后外出。

1863年醇郡王奕譞在南苑檢閱神機營。

以上五支力量合計3萬人左右,由皇帝直接指揮,擔當警衛任務時,實行分區分片的辦法。

在大家的印象中,3萬名「大內高手」雲集在紫禁城內外,這裡必定是最為太平的地方。事實上,並非如此。這些「大內高手」沒有小說、影視劇中表現得那麼邪乎。

清朝前期,禁衛部隊勤於訓練、作風嚴整,戰鬥力、威懾力很強,能保證紫禁城內平安無事。清朝後期,禁衛部隊的光環逐漸消失:

一是各營疏於操練,紀律渙散,護軍不能按時到崗值守,甚至僱傭老弱之人代班。

二是武器落後,沒有及時更新換代。到了晚清時期,禁軍裝備的槍枝仍是性能低下的鳥槍,內閣學士文碩奏請換為洋槍,醇親王奕譞則說:「洋槍產在外夷,不合舊制,未便添設。」

晚清拿著鳥槍的紫禁城衛士。

禁軍鬆懈,產生的後果是嚴重的,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斷發生。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天理教徒70餘人與太監勾結,在光天化日之下從東華門、西華門兩處混入紫禁城,讓當值禁軍猝不及防。

一時間,紫禁城內亂作一團,槍聲、哭聲、喊聲不絕於耳。事發之時,嘉慶帝到承德打獵,並不在皇宮,皇次子綿寧部署了搜捕工作。大批禁軍在紫禁城甕中捉鱉,持續到十七日才算安定,除當場斃殺者外,活捉24人,另有數人逃脫。

天理教徒在隆宗門匾額上留下的箭頭。

這些教徒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小混混,沒有嚴格的訓練、沒有嚴密的組織,竟然夾帶著武器,毫不費力地進入了戒備森嚴、固若金湯的紫禁城,實在難以想像!實在荒唐至極!

一些有關偷盜的小案件,更是層出不窮。舉例而言,鹹豐三年,盜犯馬廷楹擅進闕門,私往刑科,竊走印冊印封;同治九年,禁門以內竟有貨賣食物的小商販;同治十一年,端門樓所儲軍器被盜;光緒四年,景運門遺失關防;光緒七年,東華門門樓盔甲被竊;同在光緒七年,盜犯袁大馬等人勾結太監,盜去慈寧宮前殿及大佛堂瓦上銅鏈八掛……

種種事例說明,晚清宮禁廢弛,所謂「大內高手」的傳說,都是人為捏造的故事。

相關焦點

  • 一群小混混攻入紫禁城, 廝殺多時, 幸虧嘉慶皇帝不在宮中
    大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發生一件震動朝野的事件:近百名天理教教徒攻入紫禁城。紫禁城,戒備何其森嚴!武林高手如雲,自不必說。天理教教徒,就是些無家無業的小混混,吃了上頓兒沒下頓兒的主兒。他們怎麼打入固若金湯的紫禁城的?
  • 清朝什麼人會被選為「大內高手」?武功高強還不行,身份很重要
    和歷朝歷代一樣,清朝皇帝自視為「上天之子」,擁有天下和萬民;紫禁城是他處理政事、居住生活的場所,也是清朝權力中樞,甚至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如何守護紫禁城、保衛皇帝的安全,實屬天大的事。我們常常從影視劇、小說中看到「大內高手」這個詞,這些人就是皇宮裡的衛士。
  • 200多人悄然攻入紫禁城,實屬罕見!原來是有內應!
    林清在京郊大興縣宋家莊等處招集了兩百多人,對大家說「弟兄們,我們這次攻打皇宮,官府一定想不到,到時候打它個措手不及,必定成功。我們佔領了皇宮,就可以佔領京城,擒賊先擒王,其它的一切事情就好說了。」聽到紫禁城被攻破的消息,后妃、皇子、文武大臣們嚇成一團,猶如驚弓之鳥,只想逃之夭夭。眾人竟都準備逃跑,甚至鎮守午門的頭領竟嚇得率領兵丁開門逃跑。雨還在下著,宮內亂做一團。起義者在宮中揮舞著「順天保民」、「順天開道」的布旗。起義者聚攻隆宗門,一支箭射到了隆宗門匾額,令眾護衛大亂。嘉慶帝不在宮內,皇子旻寧當時正在上書房讀書。
  • 攻入紫禁城:清王朝的羞恥VS天理教的勝利?
    葵酉之變不亞於美國示威分子武裝攻入了白宮,車臣反政府襲擊了克裡姆林宮,反正,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等於是狠狠打了海晏河清的大清盛世一大嘴巴子,成為了清皇室心底裡抹不去的痛楚。當然,在有了後來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接管北京一系列更羞恥的事情後,對於大清王朝來說,葵酉之變也變得不那麼「痛徹心扉」了。
  • 嘉慶年間,他們72人攻入紫禁城,射出的箭鏃至今插在匾額上!
    戒備森嚴的紫禁城怎麼會容許有箭鏃射在匾額上?它又為什麼沒有被清理掉而是一直保存至今呢?其實,這支箭鏃背後有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清朝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有72名天理教成員使用傳統的冷兵器竟然闖入了紫禁城,這支箭鏃就是他們與宮廷侍衛戰鬥之時留下的!
  • 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起義:嘉慶皇帝因為外出巡倖幸免
    這一年九月,紫禁城裡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他 們是林清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雖沒有百萬雄師,也沒有廣闊的地盤,但卻在紫禁城的太監接應下,攻入了紫禁城,把整個北京鬧得天翻地覆。雖然他們沒有刺中嘉慶 皇帝,但紫禁城的匾額上,至今還留有他們的痕跡,那是一個殺傷力極強的箭頭,似乎在向後人們講述著那場扣人心弦的故事。
  • 清朝時期,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乘轎?只有三種人可以
    在清朝時期,紫禁城是皇帝們居住、辦公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整個朝廷的心臟。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期,皇帝是天下的主宰,因此在紫禁城並不是誰都可以騎馬、乘轎的,只有經過皇帝批准的人,才能這麼做!那麼都有那麼些人可以這樣做呢?
  • 在清朝,保衛皇帝的軍事力量都有哪些?不止大內高手
    一說起宮禁,我們腦子裡可能馬上會冒出一個詞∶ 大內高手。大內高手是保護皇帝安全的重要力量。它是通俗的說法。大內高手究竟是什麼人?大內高手是皇帝身邊的御林軍(禁衛軍)將士的俗稱,御林軍是最基本的宮禁制度,主要目的就是保護皇帝安全。
  • 清朝末年的「紫禁城」成了什麼樣了?你可能想像不到,天安門更慘
    清朝末年,經過長時間的戰爭,國家破爛不堪,那個曾經金碧輝煌的京城,如今死氣沉沉,這一切又能怪誰呢?那麼清朝末年的紫禁城成什麼樣了?你可能想像不到,天安門最慘。
  • 紫禁城外下馬碑與紫禁城內騎馬
    在歷史上,紫禁城的神武門(北門)、東華門、西華門、午門(南門)外均設有下馬碑。清代官員于敏中撰修的《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十五就載有「神武門門外有下馬牌石」。清光緒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三》卷八百六十二載有「東華門門外有下馬牌石,紫禁城之東門也」。清朝官員鄂爾泰等撰修的《國朝宮史》卷十一載有「西華門門外有下馬牌石,紫禁城之西門也」。
  • 清朝「大內高手」小楷欣賞,字跡堪比印刷體!網友:文武雙全!
    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書法高手是清朝「大內高手」的小楷作品,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感興趣呢? 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那只能說你對清朝的「大內高手」還是不夠了解,你要是看過他們的書法作品你也會非常的驚訝,今天小七也為大家找到了一些清朝「大內高手」的小楷作品,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想欣賞一番呢?下面讓我們一起細細地欣賞一下,小七保準你看了清朝「大內高手」的書法作品以後也會喜歡上這樣的字。
  •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入了紫禁城,為什麼不瓜分中國?
    自從英國打開清朝大門以後,西方列強接踵而至,都想分一杯羹。英國面對塊頭如此大的清朝,雖然打贏了,但英國人也知道自己想要吞併中國,讓中國成為印度那樣的殖民地,根本辦不到。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就非常聰明的拉上了法國,法國也是求之不得,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殖民地有多少都被英國吞併了,樂呵呵的充當打手。
  • 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在慈禧床頭留下一串英文,是何意思?
    清朝自從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國力就每況愈下,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儘管清政府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清政府卻仍堅持著天朝上國的腐朽思想,舉國上下不思進取,認為西方列強是蠻夷之國。慈禧太后原本想借義和團運動打壓西方列強,可看到侵華軍隊一路暢行無阻,義和團根本不是其對手,便下旨屠殺義和團群眾,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儘管她已經下了旨意,八國聯軍卻仍攻入北京,不將她放在眼裡,無奈之下,她只能出逃。
  • 在清朝,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大內侍衛?漢族人可不可以當?
    皇帝,作為天之驕子,必然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他的安全尤為重要,所以,就誕生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大內侍衛!那麼,在清代,什麼樣的人可以當「大內侍衛」呢?主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身份條件,畢竟裡的皇帝比較近,所以,當大內侍衛的人必須是旗人,所以,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均可備選。但是,一般的漢族高手,即使您武術最好,也不會選他。
  • 灌籃高手:三井壽打架那麼弱,是如何成為小混混頭目的?
    《灌籃高手》三井壽打架那麼弱是如何成為小混混頭目的?個人認為有幾點原因:一方面三井壽人格魅力足夠,其次就是有錢,認識社會上的狠角色下面具體說明一下。三井壽雖然打架能力不突出,但是人格魅力還是有的,自然能夠成為小團體的頭目。
  • 大內侍衛有多難當?清朝老侍衛晚年說出4個要求,一般人很難做到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大致意思是,當時正逢亂世之秋,多虧了身邊的侍衛不顧生死為國為民,才化險為夷,但是這裡的侍衛並不是指皇帝身邊的隨從,而是指諸葛亮身邊的將士,統一稱為侍衛。
  • 康熙生擒鰲拜時,為何要用一幫小孩,而不是紫禁城裡的大內高手?
    每當說起清朝的歷史,或許人們都要為他們前期的運氣感到驚嘆,客觀上來說,從皇太極到康熙,清廷的危機,不但體現在民間的重重矛盾,在皇宮中發起的鬥爭,也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順治皇帝時期的多爾袞專權,再到康熙時期的鰲拜專政和三藩之亂,各種麻煩層出不窮。
  • 在沒有監控設備的古代,紫禁城是如何做好安保系統的?
    據傳,紫禁城內有9999間房間,但是1973年,專家們進行了一次嚴格審核,紫禁城內大大小小的房間實際上是8707間,古人指的「間」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四周有牆這種完整的房間,古代的「間」是由一個屋頂,四根柱子組合而成的空間,也就是木質結構的房間。這樣的建築很有時代特色,但是也有些不安全,想想周圍都是鏤空的木門,賊人不是一下就能闖入了嗎?
  • 關於「1992年故宮牆出現宮女事件」,一個科學解釋,一個笑話說法
    「1992年故宮牆出現宮女事件」,讓故宮名噪網絡、成為「網紅」:故宮,即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朝、清朝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總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大小宮殿70多座,共有房屋9000多間。
  • 清朝為何有且只有嘉慶皇帝遇刺?一次差點沒命,一次嚇個半死!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為什麼有且只有嘉慶皇帝遇刺?一次差點沒命,一次嚇個半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嘉慶不得人心嗎?我們先來看看嘉慶兩次遇刺是怎麼回事。嘉慶第一次遇刺是在嘉慶八年,一個叫陳德的人因為窮得活不下去,就懷揣小刀到神武門去刺殺嘉慶,想死後留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