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在經歷了長達115年的「康乾盛世」後的大清王朝,發生了一件極其羞恥的事情,這一事件後來被稱之為「葵酉之變」。
葵酉之變不亞於美國示威分子武裝攻入了白宮,車臣反政府襲擊了克裡姆林宮,反正,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等於是狠狠打了海晏河清的大清盛世一大嘴巴子,成為了清皇室心底裡抹不去的痛楚。
當然,在有了後來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接管北京一系列更羞恥的事情後,對於大清王朝來說,葵酉之變也變得不那麼「痛徹心扉」了。
不過,葵酉之變相較於歷史上歷次起義,無疑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儘管它虎頭蛇尾,但仍令人咋舌不已。
這是一場庶民的勝利!
「盛世」之下的潛行者:天理教
天理教並不是什麼新奇教派,它與 後世誕生於1900年隔壁島國的那個天理教,只是重名而已。
中國的「天理教」是土生土長的教派,它源自那個「作妖」幾百年而陰魂不散的白蓮教。天理教的教眾大多是貧苦農民、小工業者和無業游民。
它最初的名字叫榮華會,或龍華會。又因為其傳教將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一帶按八卦分八區又名八卦教。
天理教沒什麼教義理論,經費來源以及宗教許諾也十分質樸。
即只要繳納一定的福錢或根基錢,在事成之後,「將凡輸百錢者,得地一頃」。
所謂「事成」,指的自然是造反大業。
相比較其他秘密結社組織,以及後來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天理教的組織模式和許諾,可以說簡單粗暴,沒有假大空的「人人平等」。
大家只要交錢入股,公司上市後坐等分紅就好啦。
天理教的組織者,主要是這麼兩個人。
一個叫林清,另外一個叫李文成。
李文成是河南滑縣人,為「兼掌九宮,統管八卦」的「震卦」首領;
林清本籍浙江,久居直隸大興縣,為「坎卦」首領。
這兩個核心人物傳教工作並不是在一起的,他們各自負責相應地區的事物。當天理教教眾人數達到數萬時,兩人決定加快造反事業的推進。
為此,林清曾先後三次到滑縣與李文成開會,約定了起義時間,並決定由李文成先在滑縣起義,帶動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同時旗,最後進軍京師。
林清則在北京城內起義,攻佔紫禁城,與李文成呈內外夾擊之勢,一舉推翻清朝統治。
要造反,還需要輿論宣傳。
早在起義兩年前,兩人就做了充分的造反宣傳工作。
李文成自稱「李自成轉世」,林清則自稱劉姓(漢王朝的劉)「轉世」。
當然僅僅一個轉世名分是不夠的,還需要營造氛圍。
林清根據《三佛(教)應劫總觀通書》中有關劫變的內容,聲稱嘉慶十八年九月以後為白陽劫,只有加入天理教,才能避免殺戮。
又稱如今三陽中的白陽當興,大劫來時,把教主給的白布插在門上,即可免劫。
不得不說林清確實有能力,他在京畿經營得風生水起,頗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當時清宮太監的來源大多來自河北地區,而這一地區常年深受天理教的影響,於是有些下層宦官也加入了天理教,成為了宮廷中的內線。
其中的佼佼者,一個叫劉金、另外一個叫劉德才,這兩人進宮之後,與茶房老太監楊進忠一起在宮內秘密傳教,發展了一批可觀的信徒。
歷來造反者,能在起義之初就把手伸入皇宮裡的,就林清一人而已。
打亂計劃的起義與紫禁城的亂象
嘉慶十八年秋七月十八,距離約定的起義時間九月十五,還有兩個月。
嘉慶皇帝按照往年慣例,自圓明園起駕前往熱河行宮避暑。
嘉慶一走,紫禁城宮禁警衛即鬆弛了下來,這天理教進攻紫禁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然而,正當林清緊鑼密鼓籌劃攻打紫禁城之際,河南滑縣的李文成出事了。
八月底的時候,河南滑縣,起義的中心點,天理教徒們在鑄造武器的過程中走漏了風聲,李文成被捕入獄。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滑縣李文成的手下們被迫起事。他們救出了李文成之後,迅速攻佔了滑縣。
滑縣提前起事,徹底打亂了之前的計劃,其他地區天理教無法聯動起義,李文成只能積極聯絡周邊。
原本計劃的北上合攻京師的計劃,因為滑縣起義的提前,使得京畿周邊布滿了清軍的重兵,再無法繼續下去。
諸地天理教起義只能各自為戰,無法統一行動。
突起的戰事,隔絕了京師與外地的消息往來,林清沒有得到李文成已經提前發動起義的情況,他依然按原計劃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林清組織了一支200人的隊伍,分10-12人一隊,一人領頭,打一桿白旗,旗號「奉天開道」,暗號「得勝」。
給每個參與起事的教眾發白布兩塊,一塊系腰,一塊纏,白布上分別寫著「同心合力、永不分離」、「四季平安」等字樣,作為識別記號。
發動後,教徒們分別由東華門、西華門攻入紫禁城。進攻東華門的隊伍由陳爽帶頭,劉呈祥押後,太監劉德才、劉金負責引路;我們暫且稱之為陳爽部。
進攻西華門的隊伍則由陳文魁帶頭,劉永泰押後,太監楊進忠、高廣福、張太負責引路;太監王福祿等在中間接引,這是陳文魁部。
整個行動的總負責人為陳爽,林清則坐鎮黃村接應河南義軍
可惜,他等不到河南義軍的到來了。
行動一開始,就出現了紕漏。
進攻東華門的陳爽部,由於教徒與宮中送煤人發生了爭執,暴露了暗藏的兵器,送煤人大聲報訊,守門官軍急忙關閉了宮門,天理教徒只有十餘人衝進了紫禁城,其他大部分被關在東華門外,只能各自隱匿起來。
闖進來的陳爽十餘人,與清兵展開了殊死搏鬥,奈何寡不敵眾,最終悉數被擒。
最慘的開局,總負責人還沒看到希望,就已經被拿下了。
與此同時,攻打西華門的陳文魁部在太監的接引下,全隊80餘人順利進城。他們關閉城門,爬上城樓,遍插「奉天開道」旗幟,號召城外天理教戰士。
然而,他們衝入尚衣監、文穎館,匯集於隆宗門外,同護軍展開了激烈戰鬥。
他們開始搭人梯攀爬城牆,弓箭手們發箭掩護,至今「」「隆宗門」匾額上還留有天理教義士們發箭留下的痕跡。
這時,已經有天理教徒衝到了皇帝寢宮「養心殿」前,宮內的王公貴族、皇子格格、后妃美人們亂作一團,無不抱頭鼠竄,狂喊怪叫。
只有一人站了出來。
這人便是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皇次子,後來的道光皇帝。
聽聞戰事突起的他急命內監取來鳥槍、腰帶,裝備好之後出門拒敵。
看到幾個天理教徒正在攀爬高牆,試圖進入養心殿內,道光在養心殿臺階下舉槍射擊,連斃兩名教眾。
不過,道光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勇,還存在爭議。
天理教徒見久攻不下,便開始堆積桌椅、棉被等易燃物,準備縱火燒門。
天理教徒攻擊紫禁城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北京城,留守京城的王公、內務府大臣們迅速引兵入神武門,本來準備派往鎮壓李文成的健銳營、火器營也調入宮內。
雙方在隆宗門外展開激戰,天理教徒且戰且退。
戰事進行到這裡,天理教已經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李文成被阻於河北,外援已斷,清軍援軍不斷入城,力量懸殊越來越大,激戰到傍晚時,大部分天理教徒只能被迫退出皇宮。
但總是有那麼一部分是走不掉的,他們只能繼續戰鬥,最終的結局要麼戰死當場、要麼被捕凌遲。
有一位在嘉慶二十二年被抓的天理教徒後來回憶當時的戰鬥情形時說:
「我藏在夾道子裡,只見一個頭戴水晶頂大花翎子的官員,向一個白布纏頭拿刀的追趕,那官員趕上,踢掉刀子,就用腰刀將他殺了。
「我因同教的人被殺,就上前拾起刀子,把他砍到......我是弟子,一秉至誠,死而無怨。」
每一個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他們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死而無怨」可能便是他們起事時心底裡的真實想法吧。
九月十六日至十七日,官軍在紫禁城內大肆搜索,先後抓捕30多個天理教徒,至此,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全軍覆沒。
他們這一次行動,一共打死了宮廷侍衛40多人,打傷60多人,己方戰死31人,被俘41人。
十七日,在黃村等候消息的林清也被誘捕,他與太監劉得才等七人一起被凌遲處死。
十月下旬,清軍四面包圍滑縣,義軍奮力突圍,與清軍展開激烈肉搏。
在這場戰役中,李文成數千部眾,無一投降,悉數陣亡。
李文成舉火自焚,數十名義軍戰士擁抱著自己的領袖,與他一起從容就義。
至此,天理教起義徹底失敗。
林清與李文成,他們組建的天理教,沒有假大空的人人平等、平均田地這般的綱領,有的是實實在在的你入股,我分紅的實利激勵。雖然利用了宗教「應劫」的宣傳蠱惑,卻未曾煽動人心燒殺搶掠。
他們起義雖然失誤頗多,導致功敗垂成,但絕大多數人視死如歸,正應了那位被捕天理教徒的那八個字:
「一秉至誠,視死如歸。」
天理教不以宗教綁架教眾,從實際出發,他們出錢出力出命,為的不過是一頃的期許。這便是天理教的凝聚力,不是建立理想國,而是許諾讓付出者們能夠收穫他們預期的收益而已。
人生在世,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多麼大的道理,往往只需要一個「誠」字,便能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對黑暗腐朽發起最強烈的衝擊。
他們雖然敗了,但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雖敗猶榮,向死而生。
自此之後,清廷這座四處漏風的高牆大廈,再也裱糊不出堅固與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