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個比喻,讓溥儀剪了辮子
1908年,年僅3歲的溥儀被「送」上帝位,可還沒等他真正嘗到皇權的滋味,便在3年後武昌起義掀起的革命浪潮中被趕下臺,好在曾經的奴才袁世凱還念幾分主僕之情,對滿清皇室還算厚待,不僅讓他們繼續在紫禁城居住,還每年給他們一定的補貼,溥儀在紫禁城,依舊是帝王,依舊活的滋潤瀟灑!
-
溥儀回故宮參觀,看到自己的辮子在展覽,喃喃自語,黯然離去!
鼠尾辮是清朝統治者強加於漢族,所以到了清末民初剪除這個恥辱的辮子,成了革命黨人的一個象徵。它既表達了人民對清朝封建統治的抵抗,也意味著這個舊時代、舊王朝的結束,新時代即將開始。在辛亥革命之後,剪辮子運動席捲了全國大地。1900年,革命黨人章太炎率先在上海街頭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
孫中山要求剪辮,皇族遺老死活不願意,溥儀:他們不願剪,剪我的
次月,孫中山便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剪辮令》,其中明文規定:「凡我同胞,允宜除舊染之汙,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尊者,以違法論。」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剪辮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其中以張勳為代表,他大吼道:「頭可斷,髮辮絕不可剪!
-
梅蘭芳追著人剪,辜鴻銘和王國維辮子剪不掉
清朝入關後,要求全體中國人留辮子,違者殺頭。辛亥革命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中國人剪掉辮子。面對明晃晃的剪刀,有人積極地頂著頭過去剪,有的人卻為了保護自己的辮子落荒而逃了。公務員是政府的門面,政府下令,公務員當然要起帶頭作用了,於是政府官員還有警察們在就在下令的第一時刻就剪掉了自己的辮子,並且還拿著剪刀給行人去剪辮子。於是大街上出現了很搞笑的一幕,有的人接受了剪辮子這個事實,剪完後拿著辮子一臉悵然若失,而有的人確實被拿著剪刀的人嚇得落荒而逃。一時間,大街小巷都颳起了剪辮子的風潮。
-
溥儀英文老師莊士敦回憶:紫禁城內的幾件轟動性事件
這件事發生後,紫禁城中立刻引起物議,那並不是因為群盜偷竊寶物這個問題(好像太監偷竊主人財物,已成為一種特許行動),而是因為太妃剛一斷氣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先下手為強。假如他們以文雅的態度來處理太妃這些遺物,就不致引起多人說閒話了。紫禁城中居然沒有人懲治這班太監,勒令他們吐出贓物。
-
清朝的最後一根辮子,他是誰,結局如何?
清朝時,男子都留著辮子,「剃髮梳辮」持續了長達200多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專制統治,男子留的辮子就被剪掉了。那麼,誰是最後一個剪掉辮子的人呢?他就是國學大師、北京大學的教授辜鴻銘。直到1928年去世,他一直留著那根長長的辮子。他是堅定的保皇派,頑固不化的前清遺老。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
辮子造句和解釋_辮子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辮子(biàn zi)。把頭髮分股交叉編成的條條兒。[南丁《科長》:「小李一個辮子在前一個辮子在後的匆匆來找王科長。」]指像辮子一樣的東西。[蒜辮子。]比喻把柄。[抓辮子。]4、她梳了一對油光烏亮的辮子,十分可愛。5、連指甲也不肯剪的人,決計不會去剪辮子的。6、夏天時為了圖涼快,她喜歡把頭髮綁成兩根小辮子。7、做人不要有非分之想,萬一被抓住小辮子,將會麻煩不斷。
-
朱智勳 || 掐辮子的歲月
掐辮子的歲月文/朱智勳掐辮子,是我們甘肅通渭縣以及周邊地區的方言,即編草辮。它是一種地域性極強的民間手工藝,在生活極度貧困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項朝陽產業。掐辮子的方法是先把麥杆泡軟,然後拿出四根,把一根壓在三根中間,捏合在一起交叉打結。
-
張勳復闢失敗後,他的3萬辮子軍去了哪裡?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在晚清政府屢被西方列強侵犯的時候去參軍,誰都知道基本就是去當個"炮灰",用一條命換幾天飯吃,但張勳偏偏活了下來。 南京可以說是辛亥革命中最難攻下的地方之一,經過了10天血戰方才拿下,可張勳又跑去徐州盤踞了,期間還大肆打壓先進人士。 1917年,時任大總統的黎元洪跟掌握實權的段祺瑞之間矛盾加深,"府院之爭"給了張勳可趁之機,他借著調停矛盾之名帶領5000辮子軍進京,實為"襄贊復闢大業",12歲的溥儀就這樣被二度坐了皇位,張勳還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
1917年,紫禁城600年來遭到唯一的一次轟炸
1917年6月30日晚上,張勳帶領辮子軍進北京城後,實行全城戒嚴。7月1日清晨,張勳穿清廷朝服,帶康有為、王士珍等一干人等進了紫禁城,擁戴溥儀升殿坐上「龍座」,張勳等趴在地上,向溥儀三拜九叩,山呼萬歲,上了一份《籲請復闢折》。
-
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相信留過長頭髮的人都知道,長頭髮打理起來是非常麻煩的,再加上缺乏古人洗髮露以及護髮素的滋潤,因此很多人的頭髮是又黃又枯的,但是即便如此,古人也不會輕易的去剪頭髮,甚至於動頭髮的人還會遭受非議。 那麼,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
紫禁城的顏色
一、黃色從諸色中脫穎而出 談顏色之前,先看看我們的人文始祖黃帝,《逸周書·嘗麥》記:「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
辮子風波:清末民初留髮與剪髮的劇烈衝突
當1899年新加坡華人倡議集體剪辮時,國內有家報紙轉引新加坡的報紙對剪辮的理由進行了頗為詳細的綜述「南洋新嘉坡《叻報》載華人割辮會一事,言之甚悉,茲錄其大略云:有生長叻地之華人,召集黨類議於去歲除日,各將辮髮剪去,以示不服大清之意,並登西報,議論紛然。
-
張勳復闢失敗之後,他和他的三萬辮子軍去了哪裡?
腦袋在、辮子不掉!」他也因此被孫中山先生評價為愚忠,當然,最為可笑的,還是他搞出的復闢鬧劇!張勳在一九一七年,趁北洋政權的總統和國務總理還在因為府院誰掌權而爭論的時候,借調停的理由帶兵去北京,藉此發起復闢,擁戴清朝最後一代皇帝溥儀重登大統。
-
他是溥儀的英語老師,只因他的一句話溥儀立馬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提起溥儀想必大家都十分了解,在1912年溥儀被迫退位,之後溥儀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了,但是他還是生活在紫禁城中,袁世凱出於自己的考慮,他沒有殺掉溥儀,相反他還給了溥儀一定的補貼,溥儀在皇宮之中也是不愁吃不愁穿,仍然有不少人伺候,很有帝王之風。
-
呂正操回憶上小學時剪小辮,家裡貧困去當學徒
當時同學們都不敢剪,我早就想剪,可是家裡不答應。就此我在班上第一個站出來,把小辮剪掉了,回到家奶奶一看,就罵起來。我提著剪下來的辮子,得意地抖落著說:「剪下來有啥不好,上邊長滿了蝨子!」我為了剪辮子,成心不梳不洗,讓它生蝨子。山後村小學的華蔭南老師,他偏向東街地富子弟,叫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當班長,時常欺負西街的窮孩子。我不服氣,就和班長打起來了。
-
沒去過的朋友可以看看:紫禁城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
紫禁城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
-
老照片:末代皇帝溥儀、皇后婉容與英語老師在紫禁城合影
清朝滅亡後,遜帝溥儀在紫禁城那一方小天地裡保留著自己的小朝廷。在其成長過程中,他和後來進宮的皇后婉容順應時代潮流,分別聘請外國人擔任自己的英語老師。1919年,由李鴻章之子李經邁引薦,莊士敦進入紫禁城,成為14歲溥儀的英語老師,直至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莊士敦拿了牛津大學碩士學位,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曾擔任英國在華殖民地官職多年,是個「中國通」。
-
民國6年張勳復闢老照片:圖6是辮子軍激戰場景,圖9皇帝重登龍位
當時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的張勳想藉此機會,來復闢大清王朝,他率領五千辮子軍進京,名義上是以調停「府院之爭」,實際上卻是搶奪政權,然後交給末代皇帝溥儀。圖為抱著孩子的張勳。圖為在京城裡騎著馬匹的辮子軍,他們每個人的腦袋後面都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