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高高飄揚在大堤上
    ——東部戰區抗洪一線部隊廣大黨員當先鋒做表率
    ■解放軍報記者 陳 利 李懷坤 賴文湧
    有一種響亮承諾叫「看我的」;有一種血性擔當叫「跟我上」。
    汛情發生以來,東部戰區一線抗洪部隊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聞令而動,堅持哪裡有險情,黨員就戰鬥在哪裡,讓黨旗在抗洪大堤上高高飄揚。
    汛情發生後,東部戰區在江西九江建立抗洪救災前進指揮所,成立臨時黨委對抗洪救災工作統一領導指揮,確保各項指示要求落到實處。
    接到出動命令後,第71集團軍第一時間成立應急指揮小組,黨委領導連夜召開會議,啟動應急預案,部署搶險救災任務。江西省軍區建立健全各類臨時黨組織,廣泛開展「學抗洪英雄、當黨員模範」活動,協調地方部門對搶險救災中表現突出的民兵組織火線入黨。安徽省池州軍分區結合轄區防汛實際,提出抗洪救災戰鬥口號,幫助搶險官兵和民兵黨員充分認清職責使命,在搶險救災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最危險的任務黨員先上,最困難的任務黨員先上。7月11日,南昌市新建區二十四聯圩大堤突發泡泉群。接到命令後,東部戰區空軍某部15名黨員突擊隊隊員跳進齊腰深的水中,奮戰11個小時成功排除險情。13日上午,正在鄱陽縣承擔護堤任務的第72集團軍某旅組織72名黨員成立突擊隊,頂著高溫奮戰2個多小時,有效控制了城區防洪牆滲漏險情。14日凌晨,東部戰區陸軍某舟橋旅一營到達鄱陽湖廬山段抗洪點時,正值上遊洪峰到達,任務地段出現多處管湧、泡泉。「黨員骨幹跟我上!」營長隋軍帶頭跳入水中探明滲透口,巧用砂性土封堵泡泉。
    黨徽戴在胸前,使命記在心中。11日,地勢低洼的進賢縣多處房屋被淹,該縣人武部領導身先士卒趕赴救援一線,奮戰6個小時轉移被困群眾240餘人。「王傑班」戰士徐彬本已確定休假,得知單位要去抗洪,立刻退了票隨連隊一同出發。第71集團軍某旅二連連長孫金龍,不久前因訓練受傷肩部被植入鋼釘,單位受領抗洪救災任務後,他毅然報名出徵九江。
    在廣大黨員的模範帶領下,截至15日16時,東部戰區抗洪一線部隊已加固堤壩113公裡,搬運物資2317噸,裝填沙袋140萬個,封堵管湧790餘處。
    (解放軍報九江7月15日電)
    子夜忙排險
    ■解放軍報記者 賴文湧 特約記者 吳科儒 通訊員 韋德專
    揮鍬挖土、搬運沙袋、涉水作業……7月14日23時30分,第73集團軍某旅二營從皖東某演訓場機動數百公裡抵達江西九江市。即將抵達宿營地時,他們臨時接到險情通報,當即變更路線直接奔赴搶險救災一線,對永修縣九合聯圩恆豐段一處泡泉險情進行處置。
    22年前,該營官兵連續52個晝夜堅守九江大堤,叫響「人在堤在」的口號。在封堵九江城防大堤4至5號閘口戰鬥中,他們先後排除大小險情214處,為奪取抗洪搶險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營」榮譽稱號。
    夏夜寂靜,月光朦朧。該營官兵抵達九合聯圩恆豐段現場時,發現泡泉泉眼大、滲水快,湧出的水深度已超過1米,並有擴大趨勢。
    「如不及時填堵加固,將嚴重威脅堤壩安全。」形勢緊急,該營5連連長張崇輝立即定下決心,「一排清淤,其餘人員裝土!」
    泡泉泉眼填堵加固,第一步就是清淤。下士鍾國強主動申請涉水作業,泥水中的石頭擦傷了小腿,他全然不顧,一次次扛起沙袋,一次次跳入水中。
    經過近2個小時的奮戰,官兵搬運沙袋約1800個,終於排除了險情。
    聽說部隊來抗洪搶險,當地群眾自發前往宿營地慰問,沒想到「撲了個空」。得知官兵直接前往抗洪一線,村民不禁感慨道:「當年那支英雄的部隊又回來了!」
    (解放軍報九江7月15日電)
    孤島大撤離
    ■李攀奇 林小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
    「緊急通知,由於當前防汛形勢嚴峻,請大家迅速撤離。」
    7月15日,記者來到江西省彭澤縣棉船鎮,一上島就聽到廣播聲響起。
    棉船鎮四面環水,受強降雨和上遊來水影響,水位一度超過警戒線3米,孤島棉船鎮情況危急。
    12日,棉船鎮軍地防汛聯合指揮部下達緊急撤離動員令,4000餘名群眾開始連夜轉移。
    接到動員令後,彭澤縣人武部迅速組織民兵前往棉船鎮轉移群眾。村民魏杏榮腿部殘疾、行走不便,民兵張東生幫著收拾好生活用品並將其背上船;村民夏銀華家進戶路被水淹沒,民兵韓季春蹚著水來到他家,與戰友一起將其安全轉移。
    15日,棉船鎮組織對最後一批零散群眾進行轉移。一大早,縣人武部副部長李磊組織民兵突擊隊員挨家挨戶上門排查,確保不漏一人。為了幫助棉船鎮轉移群眾,防汛任務較輕的彭澤縣黃花鎮也組織了22名民兵突擊隊員前來支援。臨近中午,疲憊不堪的民兵分批到宿營地調整休息,村民王仕霞看在眼裡,疼在心上,為大家準備好了熱騰騰的午飯。
    截至目前,孤島棉船鎮已順利完成4000餘名群眾撤離任務。
    (解放軍報九江7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