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興盛的時候當屬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少數部族對大唐的朝貢也是最多的。並且還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句供後世人欣賞。
魏徵則可以說是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幹將之一了,魏徵作為朝臣的時候給李世民提了不少建議,隨時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並且加以修正,這足矣看出魏徵的剛正不阿,直面諫言。
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
於是就建立了相關的建築來看妻子的陵墓,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是否看見什麼,魏徵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在這裡看不到昭陵麼?"魏徵回復到"原來是昭陵,臣還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這一句話就讓李世民清醒過來,自己不應該沉溺於妻子離世的痛苦之中,不能忘記自己父親留給自己的大業,江山社稷才是更為重要的,經此一談之後,李世民在政要上面更加努力研習。
在後來魏徵病重的時候,李世民想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魏徵的大兒子,以示對他的器重,並且想要藉此來給魏徵衝喜。
衡山公主是李世民的嫡長女,將公主下嫁給臣子之家,這對魏徵一族是極大的恩寵,況且這門婚事還是在李世民看望魏徵時,在魏徵的床榻前親口允諾的,魏徵對於陛下的如此恩寵,自然是不枉多年輔佐忠君。
但是事事難圓滿,魏徵還是沒能撐過那個時間,李世民聽聞這個噩耗,哀痛不已,並給魏徵親自撰寫碑文,要知道能夠讓李世民親自撰寫碑文的在此之前只有長孫皇后,因為對於李世民而言,魏徵不僅僅只是自己的臣子還是自己的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因為魏徵其人在世的時候就十分節儉樸素,所以他的妻子也拒絕了李世民想要厚葬魏徵的想法,想必魏徵本人也不希望死後大興土木,過分奢靡。
可是由於後來的兩件事情使得魏徵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魏徵生前舉薦了大將軍侯君集與杜正倫兩人,但是隨著杜正倫失職被免去了官職,侯君集參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被殺。
李世民漸漸的對魏徵的態度變成懷疑,畢竟魏徵曾經擔任過太子的老師,可是太子德行有失,還做出謀反這樣的悖逆之事,這是李世民最難以忍受的。
原本李世民對李承乾給予厚望,可是造反這件事情是誰都無法原諒的,李世民將自己的怒火發洩到了魏徵的身上,但是因為魏徵早早過世,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太子謀反和魏徵有所牽扯。
李世民不好重責,就是撤去了衡山公主的婚事,並且砸碎了自己為魏徵撰寫的碑文,可以說兩人的君臣幾十年的情分也就此完結了。
但是李世民當初砸碑或許只是一時衝動之舉,因為在李世民親自徵討高麗的時候,吃了敗仗,損失嚴重。不禁想起了魏徵,覺得要是此時魏徵在自己的身邊就好了,就派遣大臣重新祭祀魏徵,並且重新立碑來紀念他。
魏徵此人在為大唐效力幾十年,並且直言上諫言不考慮君王的喜怒,也正是因為有他這樣的人在朝堂上,才使得君王改自身之過,如果不是因為舉薦的人出了問題,也不會遭到李世民的懷疑。
魏徵成就了"以人為鏡"的美談,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