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你可能還沒聽過張偉麗這個名字。
但如今,她火遍了全中國,引發了全國性的狂歡!
不為別的,只因她為自己、也為中國狠狠地爭了口氣。
3 月 8 日婦女節,張偉麗在 UFC248 站女子草量級賽場上,成功擊敗對手喬安娜,衛冕冠軍!
她實現了賽前承諾:把勝利送給祖國和同胞、以自己的方式去支持奮鬥在抗疫最前線的人們。
體育比賽得冠軍並不稀奇,她也不是第一次拿下 UFC 世界冠軍,為什麼這一次能贏得如此讚譽?
首先,這場比賽的對手不一般。
喬安娜-耶德爾澤西克,此前獲得過四次歐洲泰拳冠軍、五次世界泰拳冠軍,被稱為「波蘭拳王」。
開始參加 UFC 比賽僅 8 個月,就收穫了冠軍金腰帶,之後又連續 5 次衛冕冠軍,可以說是「魔王」般的存在。
她還十分擅長用心理戰術,在賽前,喬安娜就十分囂張,不斷挑釁張偉麗。
還用新冠疫情來挖苦張偉麗。
喬安娜 po 出自製海報,給自己「戴」上了防毒面具
其次,因為疫情,去拉斯維加斯參加比賽對張偉麗來說都無比艱難。
因為這次比賽地點在美國,而美國早已禁止中國航班入境,所以張偉麗打算從泰國中轉。
但後來,泰國也被美國列為了疫情嚴重地區。
無奈之下,張偉麗只好輾轉到阿布達比,並在那裡隔離了 14 天,才成功入境紐約,轉到拉斯維加斯。
也就是說,在比賽開始的前三周裡,張偉麗和她的團隊飛了 3 萬公裡,調整了 3 次時差。
張偉麗朋友圈 via.知乎用戶 GarryTonon
而且,這一項比賽,中國人拿冠軍太難了。
因為自 1993 年,第一屆 UFC 舉辦以來,沒有一個中國人,甚至亞洲面孔獲得過冠軍,甚至連入圍的都屈指可數。
但 UFC 就像 NBA 之於籃球、世界盃之於足球,是 MMA 格鬥類項目裡含金量最高的賽事。
當年李小龍就是公認的 「MMA 之父」,這獎項代表著格鬥屆的最高水準。
但可惜的是,能站上這個戰場的中國人少之又少。
2011 年,中國選手張鐵泉是第一個打 UFC 賽事的中國人。
然而從那以後,沒有任何一個中國選手進入 UFC 排名。
這一次,張偉麗創造了歷史。
她用實力向世界證明:中國也能有綜合格鬥的冠軍!
這榮耀背後,是她一拳拳,用血肉之軀搏鬥出來的。
比賽前半段,張偉麗狀態持續在線,面對靈活遊走的喬安娜,她用打迎擊戰,在對方出招時反擊。
正面對剛,仗得就是拳頭比你硬,輸出比你高。
喬安娜眼見吃虧,竟然出損招。
在第一回合結束鈴響(代表比賽停止),張偉麗已經脫身戰鬥狀態後,她對著張偉麗的面門狠狠地打了一拳,立刻被裁判警告。
因為張偉麗屬於力量和爆發型選手,所以賽前大家都預測,如果拖到三個回合之後,張偉麗贏面不大。
但張偉麗不僅撐到了第四回合,還把喬安娜打得傷痕累累。
到最後,雙方已經不再是技術的比拼,更多的是意志力的較量。
最後一個回合鐘聲響起時,全場觀眾站了起來,為這場「血戰」歡呼、鼓掌。
很多人都稱讚這場比賽可以載入史冊,「史上最偉大的綜合格鬥比賽,太瘋狂的戰鬥了,是我所見過的最偉大戰術。」
喬安娜也用實力證明:說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
喬安娜比賽前 vs 比賽後
當然,張偉麗的傷也不輕,她的眼睛被打腫,有輕微腦震蕩,血幾乎把毛巾染透。
更讓人動容的是,賽後贏得勝利的張偉麗沒有趁機踩對手一腳,而是發表了下面這段感言:
我不想在八角籠裡說垃圾話,因為這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是冠軍不是暴君。能參加這次比賽很不容易,現在我的祖國正處於疫情,來到這裡我也是經過好多個國家。希望我的國家趕緊度過疫情。疫情已不是中國的事情,是全人類的事情,希望全人類一起努力,戰勝疫情!
面對挑釁不卑不亢,獲得榮譽不驕不躁,無論外界的聲音如何變化,她總能保持著通透的三觀。
很多網友都誇她理性、大氣、三觀正。
if 姐也去翻看了她以往的一些採訪資料,發現她活得好通透!
女孩子玩格鬥,還嫁得出去嗎?
就算再偉大的運動員,也依舊被女性刻板印象所掣肘。
曾經在 UFC 的官方記者會上,居然有人問張偉麗的「相親標準是什麼?」
聽到問題的張偉麗不禁扶額無奈。
if 姐雖然沒有進行過體育採訪,但也沒見過運動員在接受採訪時會被問相親標準啊。
更匪夷所思的是,她拿下 UFC 世界冠軍後,媒體的標題卻還是要用私生活大做文章。
她的遭遇,正如:
位列福布斯收入最高女星榜首的寡姐,接受採訪總會被問到身材;
氣質演員俞飛鴻,訪談時不關心思想深度,只問她還不結婚會孤單吧;
格力集團 CEO 董明珠,沒人關心她的事業成就,採訪時大家關心的是年輕時遇到渣男劈腿怎麼對付,每天化妝多久......
似乎中國女孩,一切都圍繞著生育打轉,畢業就可以處對象了,30 歲前一定要結婚、生孩子。
如果你沒做到,就必須接受大環境的「關心」。
甚至連父母,有時候都不站在自己這一邊。
在張偉麗的家鄉,很多女孩十七八就準備結婚,她的家人也認為她學武術沒有出路,不如找個好婆家。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魔咒」並不會因為自身成就而避免。
面對這些壓力,很多人會妥協,到了差不多的年紀,找個差不多的人嫁了,再生幾個孩子,人生就這樣糊裡糊塗過了。
在世俗眼光的裹挾下,除了做「xx 的媽媽」、「xx 的老婆」之外,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沒有清晰的答案。
但張偉麗並不想過這樣的生活:
女性不是到了年齡就要結婚生子,完全可以像她這樣,在男性林立的領域裡,展現女性的力量。
她用行動證明了,女性不是圍著生育打轉的機器。
張偉麗的通透,在於她沒有把自己擺在任人宰割的位置,她說:「我非常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
婚不婚?生不生?誰買房?未來生活怎麼過?
一切都只有自己才知道答案。
一身腱子肉,男朋友不怕挨打?
2019 年 8 月,張偉麗第一次獲得 UFC 冠軍,她用冠軍獎盃當禮物,獻給祖國 70 歲華誕。
也讓所有人都知道,中國選手,不容小覷!
這份摻雜著鮮血的榮耀,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讚揚,《華盛頓郵報》盛讚她「創造了歷史」。
然而在她奪冠消息登上微博熱搜後,一些吃瓜群眾卻發表了一些毫無素質的評論。
張偉麗自己也說,沒想到練拳還會影響自己的婚姻。
「有力量就意味著會用蠻力」、「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樣子」、「做個淑女吧」、「不塗口紅/不穿高跟鞋,就不是真正的女人」......
這樣的話,我們聽得並不少,甚至免不了被影響。
以至於提到女性就會有刻板印象,柔弱的、淑女的、需要被照顧的,仿佛你打破了這一印象,你就不是女人。
但張偉麗,並不認同這些觀念。
她說,女性可以有很多面,溫柔與有力量並不衝突。
在賽場上,她勇敢強悍,為了贏可以拼盡一切。
她也可以自信地展示八塊腹肌,女性的力量之美一樣耀眼。
私底下也會跟普通女孩一樣,喜歡化妝,喜歡美甲,打扮自己。
同時,她也逐漸在培養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不斷接納自己。
她說:「以前我可能會想著讓自己更纖細一點瘦一點,但現在不會了,我用了多少汗水才換來這些肌肉,我覺得這是很光榮的。」
聽到別人說她家暴,她更是啼笑皆非:
姐的拳頭這麼貴,你也不看看你配不配!
張偉麗這種想法的可貴之處在於,她用實際成就拓寬女性的空間,用有力的發聲推動審美多元。
糾正性別偏見,不只是為了女生,也是在為男性解綁。
因為男性也可以有很多面,時而溫柔,時而強硬,想哭就哭,並沒有什麼丟臉的。
女生為什麼要這麼拼?
在事業的選擇上,張偉麗更是展現出了當代獨立女性的風範:敢闖敢幹,我的人生我做主!
張偉麗出生在河北邯鄲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有武俠夢,4 歲大就在家裡常常披著毛巾被裝大俠。
所以她從小就想去練武,最好還能學輕功,後來 12 歲時如願以償進入武校學習散打。
武校的條件實在艱苦,張偉麗開學一周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挨打。
因為要實戰,要練習,都是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她不是沒哭過,但眼淚裡都是不服輸和不甘心的倔強。
她潛心學習,連師兄也敢挑戰,7 個月後,她打贏了班裡所有的女孩子,也成了學校最優秀的運動員之一。
14 歲那年,她拿下了省青年散打冠軍,接著進入散打隊,拿到河北省冠軍。
但這時,命運給了她沉重一擊,因為傷病,17 歲的她就不得不退役。
她開始北漂,做過幼兒園老師,當過前臺、收銀小妹。
但這些工作都不長久,她似乎還沒心定,原因是「不是我熱愛的事情,幹著沒勁兒」。
她心裡還有夢想這團火,難涼熱血。
有一次,她去應聘健身房前臺,看到了熟悉的拳擊擂臺,她問經理「我可以練嗎?」得到肯定回復後,她薪水都沒問就留了下來。
之後幾乎就是《百萬寶貝美元》的情節再現,健身房關門之後,她就一個人跑步、訓練、打沙包,日復一日。
其實並沒有比賽可打,但張偉麗就是覺得自己應該這麼練。
不是沒有人勸過她放棄,不止一次別人跟她說「練練就行,該工作工作,該結婚結婚,這樣會生活得更好。」
一開始她表面答應,仍然堅持訓練。
說得煩了,乾脆只甩出一句:「我選擇了這個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
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因為技術精湛,結識了練巴西柔術的吳昊天,吳又把一家職業隊伍的教練介紹給了她,站上擂臺似乎有了希望。
可就在此時,噩耗再一次降臨,她嚴重受傷,不能參加訓練。
一般人可能到這種時候,就會感慨時運不濟,安心接受社會的傳統標準,回去相夫教子。
但張偉麗沒有,她從沒有說過一次要放棄。
via.《人物》雜誌
休息了將近一年後,她慢慢恢復,也許是因為失而復得,張偉麗毫不惜力,刻苦訓練。
就連生日那天,都是她在臺上打靶,團隊其他人把蛋糕端過來,她吹完蠟燭又立刻繼續練,吹蠟燭時都累得要吸兩口氣。
打拳變成了她下意識的動作,就像高中男生走在路上突然投籃一樣,她也會走路時不自覺的出拳,手指每個指節處都有深色的繭。
十年磨一劍,她最終站在了 UFC 的舞臺上,成為第一人。
誠如張偉麗所說:
「人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必須走的,一條是想走的,你要把必須走的路走漂亮了,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格鬥,就是她必須要走的路。
我們到底要怎麼活?
看完張偉麗的人生經歷,很多人不免聯想到了《摔跤吧!爸爸》。
當年這部印度電影能火遍全球,就在於它既展現了女性在追夢路上的艱難,同時又讓人看到了希望。
只要敢追夢,終能有所成。
張偉麗人生的前半段,其實跟很多女生一樣,年幼時有夢想萌芽,十幾歲開始追夢。
但故事,因為後來每個人選擇的不同,開始演變出千千萬萬個版本。
有人在質疑、嘲笑中,放棄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選擇把夢隱藏。
也有人,不但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反而越挫越勇。
最終,用實力,回擊所有人。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偏見。
與其爭辯,還不如像張偉麗這樣,堅守自己的本心,然後站在最高點,用有力的聲音告訴所有人:老娘願意這樣活!
正如馬哈維亞在電影裡對女兒說的:這個世上,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能選擇你人生的,也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