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鵬:面對人性之惡,我選擇善的一面 | 翰墨楚風

2021-02-07 翰墨楚風


文 / 沈鵬


沈鵬


人對事物的興趣,最初常處於朦朧的直覺。我在少年時代喜歡「創造」二字,覺著好奇,有點神秘。其中的奧妙,隨著年齒漸長加深了認識,但永無止境。


【年代】二○○九年 【鈐印】左下:朱文 沈鵬之璽 沈鵬  【釋文】又入南山萬綠叢,一方淨域倍蔥蘢。幽篁逐節參天長,大道盤雲神力通。浪靜波平稱樂土,風和雨細映垂虹。鑑真杖息棲留處,智慧花飛不老松。三亞重訪南山 已醜新春書 沈鵬


詩,從幼時開始,許多內容不懂。即使明白如話的句子,理解也停留在表面上。現在回憶,最感興趣的倒是那節奏和韻律,朗朗上口,易記易讀,吟誦起來,有一種與人的內心相協,與天地同在的感覺,雖然我那時不可能用這等語言表達。


【年代】二○○九年 【鈐印】右:朱文 介居主  左:白文 沈鵬  【釋文】不夜天從長夜來,無邊春色一時開。瓊花玉樹飛光影,八陣宏圖放眼裁。三國志諸葛亮傳 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國慶夜一首 己丑 沈鵬


我寫毛筆字起點早,從五歲開始。


其實那年代的學子都一樣,進入學堂就寫毛筆字。同學怪我不愛把毛邊紙疊成整齊的格子,描紅往往出界。還有,居然誤認為「曹素功」「胡開文」的墨是最劣的,磨起來非常費力,像塊石頭不出墨汁。後來才悟得,原來我那時用的墨是偽品。


至於市場上許多字帖,或偽或劣,印刷粗糙,我不喜歡,但說不出,不敢說,我內心不喜歡的應當說是那份「氣息」。不過,我對書法、繪畫始終愛好不倦。


初中上課時,曾私下反覆琢磨傳為嶽飛草書「還我河山」四字,弄清筆序脈絡,非常艱難,有幾個星期之久,用鉛筆仔細臨出,那份意外的欣喜,非言語所能形容。


【年代】二○○九年 【鈐印】左:白文 沈鵬 【釋文】百丈危巖百尺臺,群峰聚散眼前來。崢嶸六十年間事,只隔東南海一杯。奉化妙高臺 己丑 沈鵬


待到進入詩詞與書法創作,已是不惑之年。回想在此以前潛伏著創作的意識,不過是被壓抑的。為什麼沒有形之於外?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項是我事後意識到的。


原來,我喜歡自由、民主。幼時託人撫養,在有病的情況下,被強迫灌輸帶毒性的藥物,苦楚到了生命的極限。我從生命的最初階段起就面對人性之惡,然而我卻發揚了善的一面。牢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年代】二○一一年 【鈐印】右:朱文 澄懷 左:白文 沈鵬 【釋文】白雲泉水問源頭,身與範公形影遊。體味饔飧斷齏粥,從知天下樂和憂。過蘇州天平山範仲淹讀書處  辛卯 沈鵬


讀「五四」詩歌、散文,讀魯迅小說、《紅樓夢》,十六歲那年主編《曙光》第一期,我寫了專論思想自由的文章。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到二十多歲,忽然一個外來的觀念進入頭腦——「馴服工具」,像鐵石般鍥入,勢頭很大,我大惑不解,活生生的人怎麼會變成工具,並且無可置疑地加上「馴服」二字?


我陷入彷徨、苦悶,但是在強大的外力面前終於顯示了軟弱,以扭曲的心態接受了這麼一種觀念:為了偉大的目標(不管它的實在性以及理解與否)個人成為工具是理所當然,毋需辯駁。在此前提下,不要懷疑現存的一切,尤其不要獨立思考。「強扭的瓜不甜」,但我終於接受了現實,被「打造」成工具,並且不失馴服。


往後我看到了,在「偉大目標」的名義下,可以將人當工具,可以不擇手段,不惜良心,無所不用其極 , 而這一切,都是使人異化達到預期目的。


【年代】二○一○年 【鈐印】右:朱文 餘 左上:白文 沈鵬 左下:朱文 介居主  【釋文】醒來一覺已庚寅,異地春寒訝此身。斷續濤聲催我早,蕩胸今與海涯親。珠海庚寅元日晨起即句 沈鵬


也許是物極必反,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實踐中不斷反思,我又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歷程,終於確信人應當回歸本體。把被扭曲的觀念折回來,賦予新的更高一層的認識,經過許多艱難、反思,自我解剖,否定、肯定、否定…… ,思想逐漸解放,當然只是相對意義而言。


但就是這樣,至少敢於坦露心胸,排除枷鎖,也不把詩詞、書法視為「四舊 」,而進入了藝術的審美境界。


【年代】二○一○年 【鈐印】右:朱文 澄懷 左:白文 沈鵬 【釋文】繽紛繁飾盡於斯,環宇文明曠代思。勝事毋忘告先哲,東方崛起醒雄獅。七絕迎世博會  溫家寶總理說一百年前梁啓超等即  曾提出舉辦世博會於上海  二零一零年四月 沈鵬


以上,在我來說出於真性情。對早先的基本功,我一向不滿意。惟有「詩言志」「書為心畫」才是我進入創作的動力。以此盡力彌補生活貧乏、讀書不足的缺點,東搜西找,翻篋倒櫃,使語言成為思想的直接現實,還必須是詩和書法的語言是自我的詩和書法的語言


創作過程與探索過程一致,語言表達到何等程度與心志的高度趨同,《毛詩序》:「詩者志之所至也」與「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志」與「情」義同,「志」如何「至」,必須「形於言」。細味這兩句名言,受益無窮,論述的深刻在於切中根本。《毛詩序》說的是詩,作為「心畫」的書法,以形式美為特徵,筆畫是基礎,基本道理與之相通。


【年代】二○一○年 【鈐印】左:朱文 沈鵬之璽 【釋文】豈借荊關手?應憑天斧開。縱橫度山勢,深淺測灘洄。鷙鳥難飛越,倏魚樂往來。荒原有奇樹,材大沒蒿萊。五律廣西明仕山莊 庚寅 沈鵬


古今有些畫家,兼長書、印、詩、文。當畫名鵲起之後,好說自己詩為第一。至少從徐渭到齊白石都曾有過。人們以此作談資。


我想其中道理,大概不外兩點:第一,畫有了名,生怕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名聲。這樣窺測前人,似乎有點「入俗」了。第二,畫家、書法家創作書畫作品的同時,覺著言不盡意,藝術的語言不足以充分表達心志,於是寄託於表現力豐富的詩,結合書畫,進入新的境界。


作詩確實費心力。為了吟安一句、一詞、一字,費很多苦心,還未必被人知曉。「吾詩第一」,大概緣於希望讀者重視、理解,不要負了這份苦心。我有兩句詩:「廢紙三千猶恨少,新詩半句亦矜多」,寫一種自我感覺。要相信,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被掩沒,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下筆作千秋之想」的精神是可貴的,毋需計較千秋之後的具體情狀究竟如何。


【年代】二○一一年 【鈐印】右:朱文 澄懷 左上:白文 沈鵬 左下:朱文 介居主 【釋文】兔毫落墨三江水,國事開春八陣圖。沈鵬


詩、書的「言志」與「心畫」根本上一致。擴大來說,與中國藝文傳統也是一致。連同「情」、「意」等等,大體在一個層面上,具體運用的時候會有差別。


詩的節奏、韻律與書法可以融通,所謂融通,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個性中尋求通感。「一波三折」在詩書中都離不開節奏、韻律,但詩發於音,書成於線的運動。「虛實」,詩書都以虛更可貴,但「虛」不是「空」,書法的虛實不同於白黑,「疾澀」不同於快慢,書法創作的這類概念也可以引進詩的創作。藝文的融會貫通是一個高境界。我想融通的匯合點應在潛意識深處。好詩 , 常常是最強的感性直覺與最高的理性思維碰撞的結晶。


此中三昧,還需要深入研究,創造性思維不可怠慢。

    轉自大米藝術

————

沈鵬,江蘇江陰人,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等。







----翰墨楚風官方微信平臺----


普及書法教育

推動書法創作

聯誼書壇賢士

弘揚書法文化





翰墨楚風藝術中心簡稱「翰墨楚風」,位於中國光谷腹地武漢光谷書城。中心分設翰墨楚風書法院、翰墨楚風藝術館、翰墨楚風藝委會、《翰墨楚風》書法雜誌編輯部,自媒體設有《翰墨楚風》雜誌、翰墨楚風微信公眾平臺及翰墨楚風今日頭條媒體平臺,全方位提供一個交流、培訓、交易、收藏、展覽的平臺。書法院有書法、文學兩部,名家指導,學風蔚然,立志培育楚地學子詩書並重、人文如一。「寄身翰墨,見意篇籍」是本院之精神寫照,「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是本院之最高目標。





翰墨楚風專家顧問:(按年齡為序)

韓天衡  何應輝  劉正成  石開  胡抗美  張旭光  陳振濂  王家新翰墨楚風藝術委員會委員:(按年齡為序)

曾翔   王厚祥   於明詮   崔向君   韓少輝   劉京聞   梁炳倫

李強   陳忠康   陳海良   肖文飛   胡紫桂   周劍初   李明

乙莊   王衛軍   鞠稚儒   欒金廣   徐右冰  



點擊文字   直接閱讀


      對於三千年前,創造了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知之甚少。它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上。它不僅是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1.楚文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全8集


2.【翰墨楚風】專家顧問風採


3.【翰墨楚風】藝術委員會委員風採


翰墨楚風微信公眾平臺及翰墨楚風今日頭條媒體平臺歡迎廣大書畫同道踴躍投稿。

投稿方式和注意事項:

1、投稿郵箱:527625641@qq.com

2、稿件確係本人原創作品,且在本微信平臺首發(本平臺發布需打「原創」標識)。

3、來稿內容需要經過審核,不能保證所有來稿都能採用,若兩周內未見採用,作者可另行處理此稿件

                                            

                                                翰墨楚風編輯部


相關焦點

  • 【人物推介】陳子強書法藝術【翰墨楚風書法院提名書家】
    翰墨楚風書法院 微信號:hanmochufeng
  • 這次疫情讓我真正的認識了人性本惡的一面
    看著2月的數據每日呈增高狀態,我特別揪心,看到城市變成空城,有種世界末日的感覺。在科學家與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幫助下,我們終於控制住了疫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3月以來病例數在逐步減少,甚至很多省市病例清零,這無疑是可喜可賀。
  • 《唐探之曼陀羅之舞》:人性之惡令人不齒膽寒,但細思之後釋然
    魚樂泉與大家探討一下第1個故事《唐人街探案之曼陀羅之舞》。阿溫、阿水、迪楠、查雅本是四個中學好閨蜜,卻因為嫉妒心理,在多年後製造了一起驚天謀殺案。一段友誼看似溫馨美好,實則處處暗流洶湧,處處可見人性的醜陋險惡。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止。面對小津安二郎的質疑聲,日本導演今村昌平如是說。日本導演金村昌平曾經是小津安二郎的學生,這兩位大師卻彼此不待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多是表現人性美好的一面,他追求完美,他的電影溫情,明媚,充滿希望。
  • 沈鵬、範笑歌、田蘊章3大書法家的《千字文》,看完讓你懷疑人生
    沈鵬先生沈鵬先生,曾經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主席,當今書壇泰鬥。看了他的這篇《千字文》,很多網友表示有點懷疑人生:這字,我去,我小時候就能寫了。沈鵬先生的字,現在拿到拍賣市場,起碼也是幾百萬的價格。沈鵬先生的《千字文》,看上去歪歪扭扭的,很難想像這是一個中國書協主席的楷書作品。怪不得很多網友表示看不懂,會懷疑人生。其實沈鵬先生的《千字文》取法六朝北碑,追求的是質拙、淳樸、爛漫自然的風格。
  • 菲利普·津巴多:從人性之惡到英雄主義
    捷克前總統哈維爾說,衷心感謝津巴多教授,他揭示了人性中黑暗、隱秘的一面。他的知名的「斯坦福實驗」廣為人知,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這個實驗揭示了人的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環境的壓力會讓好人做出可怕的事情。這個實驗不僅讓津巴多聲名遠揚,也讓他認識到英雄主義精神的重要性,而這是他目前所從事的事業,號召每個人都從我做起,學習英雄主義,改善我們所處的世界。
  • 鼓勵告密出賣會催發人性惡之花
    人性的惡之花得到一定的條件或得到培植,一定會很快綻放。人類的尊嚴和公平的價值,在一個鼓勵惡之花綻放的規定、條例乃至制度面前,往往不堪一擊。我就很納悶,社會中如果有涉及恐怖主義或真正涉嫌顛覆國家之類的文章或信息,當然應該舉報揭發。但是往往很多文章只是思想觀念的問題,結果號召一些人去舉報。舉報這種事情有時很可怕,我經歷過「文革」,那時我是高中生,因此很清楚。有一個故事很悲劇。1970年的時候,有一個叫方忠謀的女士在家裡發表言論支持劉少奇,對當時中央的一些做法表示不贊同,結果被丈夫和兒子舉報,幾個月後被槍斃了。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美國締造者之麥迪遜:制定憲法前,必須承認人性之惡
    賈樟柯在《天註定》說:「人人生而有罪,活在大染缸中,猥瑣旁觀,人人互相殘害,人人顢頇愚頑,惡業更重,罪孽更深,我有罪,我們有罪,懺悔吧」。人生來有沒有罪,這從來都是一個哲學問題,古代孟柯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卻說,「人性本惡」,美國的締造者麥迪遜從來就不認為人類是天使,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說:「制定憲法前,必須承認人性之惡」,意思就是說,在憲法沒制定之前,人性是惡的。
  • 惡之花:網友都在說結局爛尾,我卻想說一說人性的惡
    韓劇《惡之花》從一開播到大結局,一直都有很高的評價。這周播放了大結局,很多網友看完大結局之後一改之前的好評,直呼結局爛尾。那麼,《惡之花》的結局真的爛尾了嗎?對於一部影視作品的理解,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結局的理解就不同。
  • 好的公司是通過制度制約人性之惡 而不是以惡制惡
    第一次會見時,他滿是委屈地對我說:「我就是暫時借用一下公司的廣告費,反正錢放在帳上也不能產生效益。而且公司拖欠我們的股票價值遠遠超過這筆廣告費。我當然違反了公司制度,但是公司為什麼不和我談,就直接找公安抓人呢?公司還承諾,只要我把錢全部退還了,就給我諒解書,從輕處罰。為什麼我的家人把房子賣掉,錢全部退掉,之前公司出的諒解書現在又沒有了,公司還不承認呢?」
  •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來說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自從讀過這句話以後,人性本善四個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可是通過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人性,卻讓我開始疑惑,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2019年最後一個月,當神州子民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時。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開始暴發。勢頭之猛令很多人回不過神來。僅僅一個月,感染人數破萬,每天新增死亡病例都破了百。形勢嚴峻,各大醫學領域的專家都奔赴武漢齊心抗疫。
  • 人性與惡的距離,就是一份保險的事情
    首先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其一:人性的惡是怎麼產生的其二:你真的懂保險麼?這兩個問題,我想許多人一看就知道答案了,甚至會覺得小編是保險的舔狗,又是一個來給保險洗地的,騙大家買保險。這種是善的體現,是人性的光輝的傳遞,是我們普遍人所能接受,甚至認可的。在保險行業,可以發現非常多人性的惡,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惡的存在,之所以我們沒有展現出我們的惡,不過就是因為沒有觸碰到我們的利益,沒有讓自己受傷,讓自己家人朋友,親人受到傷害,才一直沒有爆發出來。
  • 關於人性的斯芬達克斯之謎!人性到底是什麼?聽聽思想家怎麼說!
    人是什麼、人的價值是什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一直是哲學家們苦苦思索的問題。中國人對人性的追問始於夏商周三代時期。在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唐代孔穎達把「衷」解釋為「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天把善性賦予人民,讓他們有了恆久不變的人性。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人性論了。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