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
■閱讀提示
在河北開展「三創四建」活動中,城市公園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之一。
從原來的「一枝獨秀」到「公園擁城」,公園早已不再是童年記憶中的「旅遊景點」,更像是一個家門口的「後花園」,也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生態宜居已成為城市的共同追求,城市公園正成為體現城市發展水平的一個窗口。當此之際,河北的城市公園經歷了怎樣的前世今生?透過公園的發展,我們能夠觸摸到哪些城市記憶?城市公園又將賦予未來城市哪些可能?
由「私園」到「公園」
「現在我帶孫子基本就是幾個公園來迴轉,孩子跑得開又安全。」6月5日8時,背上水壺、提上滑板車,家住石家莊裕華區玫瑰灣小區的劉阿姨帶著4歲的小孫子出門了,「今天出門早,孫子說想去體育公園逛逛。」
如今,劉阿姨的生活和公園密不可分——出門晚了,就去位於建設大街塔南路交口西側的「小公園」轉轉,時間寬裕,就用小車推上孫子去稍遠一點兒的富強公園玩玩,或是坐上三站公交,到體育公園看一看。要是想新鮮新鮮,還可以到建設大街民心河一帶的歐韻公園瞧瞧。劉阿姨是老石家莊人,「我們年輕那會兒,一年能去趟公園就不錯了,誰能想到現在公園遍地開花,抬腳就能進公園。」
當生態宜居已成為城市的共同追求,作為城市建設專項綠化用地的公園,已然是城市生活中日常而平凡的一部分。
「公園是供公眾遊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鍊身體等活動,有較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綠化環境的公共綠地。」省住建廳原城建處調研員、河北省風景園林學會原副會長王慶介紹,公園按性質分,主要為綜合性公園和專類園,專類園主要指動物園、植物園、水上公園、烈士陵園、兒童公園、花卉園等。按規模分,主要分為市級、區級、居住區、小遊園等。
我國修造園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中國傳統園林主要包括北方皇家園林和南方文人園林,但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這些園林絕大多數都是不允許普通民眾進入的,只有寺廟名勝和自然風景地是公共遊覽觀賞地。
「向公眾開放,公眾可自由遊覽的園林,才是我們通俗意義上講的『公園』。」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規劃設計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委員鄭佔峰介紹,河北第一處可官民共賞隨意遊覽的公園是位於定州的眾春園,建園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它在中國園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據了解,眾春園的創建者叫韓琦,是位深受百姓愛戴、政績卓著的官員,官至宋朝宰相。當時知定州的韓琦有一種觀點,「天下郡縣,無遠邇小大,位署之外,必有園池臺榭觀遊之所,以通四時之樂。」他在定州城尋找到一座早年由中山太守李昭亮修建的園林,於宋慶曆八年(1048年)開始動工,築長堤,建門於西南角。這座園林以「瀦水為塘,廣百餘畝,植柳百萬本,亭榭花草之盛,冠於北陲」。韓琦取「與民同樂,偕眾同春」之意,將園子命名為「眾春園」。
古眾春園位於當時的定州城內東北隅。如今,定州市正著手重建眾春園項目,佔地約1400畝。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誌著我國現代城市公園建設、園林綠地事業的起航。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全國各城市以恢復、整理舊有公園和改造、開放私園為主,新建少量公園。」王慶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我省的公園資源比較突出,有諸如避暑山莊、外八廟等皇家園林以及邯鄲叢臺公園、張家口人民公園、石家莊人民公園(今省會兒童少年活動中心)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改造或新建的公園,很多都被冠以「人民公園」。
位於張家口橋西區長青路的張家口人民公園就是其中一個。
「我們現在所在的公園原來是一片荒蕪空地,只是路的兩旁種植著許多垂柳,春夏秋之季,一片青色,故起名為長青路。1925年,清水河與長青路之間的這片荒涼空地被政府收購,改為苗圃。1933年,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改苗圃為公園。」張家口人民公園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當時,因其地處東西太平山之間,特名曰「太平公園」。1948年,張家口第二次解放,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至今。
「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的公園建設思想起主導作用,當時蘇聯的公園叫勞動文化公園,供社會主義勞動者休憩,就是為公眾服務的,受此影響,我們的公園很多都叫『人民公園』。」鄭佔峰介紹,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生態宜居日益成為城市的共同追求,以西方中央公園為主導的公園思想開始對我國城市公園建設產生影響。
由節慶式遊覽到日常所需
「現在,逛公園對人們來說是一種休閒,當年卻是一種難得的消費和享受。」6月2日,站在石家莊長安公園未名湖畔,63歲的長安公園管理處退休職工潘建利心生感慨,在他身後,大樹繁盛茂密,未名湖水輕輕蕩漾,泛起微微漣漪,漫步園中,夏日的暑氣盡消。
潘建利於上世紀80年代進入長安公園工作,當時的公園四周築有圍牆,門口設有收費窗口,「80年代初長安公園的門票只有三分錢,1986年才漲成一角,用於公園的日常管理,一到周末,公園裡遊人如織。」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的是,60多年前,長安公園的位置是一片農田、窯坑和墓地。長安公園於1958年8月1日正式開放,由中國園林(造園)專業創始人、中國風景園林學界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汪菊淵先生帶領學生一起設計。
39歲的蔣娜是長安公園工作人員,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石家莊人。在蔣娜的記憶中,小時候每次親戚朋友一聚會,在外邊吃過飯,總要專門來長安公園拍個合照。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石家莊人家裡大都有一張「長安公園照」。雖然現在這些照片已經斑駁泛黃,但人們對公園的記憶依然鮮活。
60多年過去了,石家莊的建築和道路不斷向外擴展。當年處於城市邊緣的長安公園如今已經成為石家莊的中心公園,而公園自身,也隨著城市的發展進行著內部的調整。
在潘建利看來,長安公園的布局主要經歷了兩次大的調整,一次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照相、遊戲等消費項目的上馬,一次是長安公園與人民廣場的打通。
潘建利退休前任職長安公園管理處經營科,他介紹,1980年,石家莊市政府投資24萬元興建了大型電動玩具項目「電動轉馬」,結束了長安公園沒有電動遊藝機的時代,後來,兒童遊樂項目曾有過一段高速增長期,「有個地兒就上個小設施」。
「小時候沒什麼玩的地方,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和大人一起去長安公園。如果大人說周末去公園,這一周保準乖得不行。」對於蔣娜來說,到長安公園玩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之一,蔣娜最喜歡玩的是一種有軌的腳踏車,「軌道盤旋在公園的上空。」
「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又建了平安公園,80年代建了動物園——動物園開業都上了《人民日報》,整個中山路堵得過不去,可見當時建公園是多大的事。」鄭佔峰解釋道,「在當時,公園還是緊缺的資源。那時的居住區都是單位宿舍,普通城市居民沒有地方玩,公園就成了人們遊玩的必選場所。能去公園劃划船、看看花,孩子們玩一玩,或者請親戚朋友去公園逛一逛,那是享受去了,因此也不難理解公園會成為人們消費的場所。」
潘建利經歷了公園兒童遊樂項目的黃金年代,也有感於公園兒童遊樂項目的日漸衰落,「現在玩的地方多,連小賣店前面都能擺兩個搖搖車,不像原來非得來公園玩了。」隨著1998年清理整頓遊樂項目,重新規劃界定遊樂區域,曾經迅速擴張的兒童遊樂區如今退居到公園北側一角。
而另一個大變化就是人民廣場和長安公園的打通。
很多老石家莊人還記得,原來石家莊人民廣場的位置上是市第一工人文化宮,2001年,以原長安公園的部分土地與「一宮」實行土地置換後,人民廣場建成開放。2009年,公園東側的中共石家莊市委原機關建築拆除,變身塑膠跑道,公園還新建高標準的籃球場、平整開闊的舞場,長安公園和人民廣場徹底打通。
「打通以後,形成了南場北園的新格局,前面時尚運動,後邊休閒養生,人們在公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場地。不僅如此,行走在公園周圍的街道上,都能非常方便地進入公園。」潘建利表示,「不管是遊樂區域的規範和縮小,還是長安公園與人民廣場打通,一減一加背後,是對應人們需求的變化,還綠於民。」
除了這些大的調整,60多年裡,長安公園一直在改變,未名湖岸由過去的垂直堤壩變為曲線式的疊石駁岸,拉近了遊人與水面的距離;封閉的公園圍牆改造為透空欄杆,園景與街景融為一體……
「現在的公園數量多、等級多,和老百姓的生活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了,城市公園扮演的角色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逛公園不再像『讓我們蕩起雙槳』那時的節慶式遊覽,而是變為日常所需。」在鄭佔峰看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以及公園數目的增多,老百姓使用公園的方式和方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比如,隨著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溫飽解決後有了健身需要,公園需求由玩變為鍛鍊。此外,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老年人也有了到公園跳舞、下棋、散步的需求,於是公園也逐漸增加了健身、娛樂、交流等活動場地的設置。
由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
「最大限度方便市民休閒娛樂健身,省會又免費開放7個公園……省會已成為全國大城市中公園免費開放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2000年2月19日,《河北日報》第3版刊登了這樣一條新聞。由免費開放起步,通過拆除圍牆、圍欄,石家莊力推公園進入「無牆時代」,同樣在全國開了先河。
「在公園免費開放方面,我省走在前列。」省城市園林綠化服務中心副主任嶽曉介紹,2007年前後,我省便基本實現公園免費開放。
「公園免費開放能在全國走在前列,這得益於我省公園體系的初步形成。」鄭佔峰介紹,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世紀之交時,我省公園數量一改幾十年來的緩慢增長,「曲線突然就昂起脖子往上漲」。
鄭佔峰解釋,不僅是我省,在世紀之交時,全國的公園數量都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這一方面是由於1996年實行房改,很多新居住區配建小花園、小公園。另一方面,各地也啟動了現代公園建設大幕,以石家莊為例,1998年前後,民心河沿岸一下子建了28個公園。
隨著數量增多,公園的定位也開始明確,開始分為市級、區級、居住區級等不同等級,同時公園的服務領域也進一步明確,有的是服務於日常生活,有的是節假日遊覽。
「就這樣,公園體系就基本形成了。」鄭佔峰介紹,當時雖然公園數量增多,但公園票價水漲船高,為了給廣大市民的休閒、健身、娛樂提供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使市政公用設施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我省的公園免費開放便被提上日程。
從「一園獨秀」到「公園擁城」,公園見證著大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此後,公園也從設區市進一步向縣級城市擴展。
「以前我們縣城只有一個特別小的福至園。2004年我上高一時,學校邊上建了一個時代廣場,當時對我們一個縣城來說都是大事。」省會某事業單位的小李是灤州市人,在小李的記憶中,當地新建公園集中於她上大學的2007年前後,「當時的公園真是一個接一個,時代廣場建成後旁邊又建了文化廣場,緊接著又建了中山公園、灤州植物園,後來城南又有了森林公園……」
灤州市公園的發展只是我省縣城公園建設的縮影。
2008年,按照「所有縣城和重點鎮至少要建成一個較高標準的公園」的總體要求,我省縣城公園建設全面啟動。提出從2008年起到2010年,全省所有縣城將謀劃建設10公頃以上的綜合性公園191個。
隨著城市公園體系的不斷完善,現在,城市公園建設從補短板進入全面優化階段。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現在,一個個或古樸、或現代風格的「口袋公園」,正出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
如今的城市公園建設既有越來越多「小」的貼心,又不乏「大」的提升。
亭臺樓閣、流水翠竹、黛瓦粉牆……從高鐵邢臺東站往邢臺中心城區方向走出不遠,一座大型山水園林映入眼帘。這就是在採煤塌陷區新建的邢臺園博園。2019年8月28日,河北省第三屆(邢臺)園林博覽會在這裡拉開帷幕。這座面積308公頃,建有城市展園13個,現代建築展館4個,江南古典園林7個,特色展園、遊園16個,景觀橋22座的園區被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禎引用中國園林追求的境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予以評價。
自2016年我省首屆園林博覽會舉行,我省園林博覽會已成功舉辦三屆,如今,第四屆園林博覽會在邯鄲緊鑼密鼓地籌辦。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鄭佔峰介紹,中國傳統園林,最講究形神兼備。一段時期,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園林的發展偏重於量的積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園林的本質,園博園就是中國傳統園林發展理念在城市公園打造中的回歸,並藉此帶動城市公園整體水平的提升,「要做好城市的山水文章,反映城市自然風貌和城市氣質,建設有風景的城市,不斷提高城市的風景價值和遊憩價值,改善城市生態,改善居民健康。」
「從原來孤立地做公園到現在成體系地建公園,如今的城市公園不僅大中小相結合,功能上綜合性和專類相結合,也在追求自然之美和藝術之美相結合,從建設『城市公園』,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公園城市』理念,我們迎來城市公園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而這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嶽曉表示。
■相關
公園裡的
英雄故事
■沉綠湖畔起壯歌
石家莊裕西公園前身是西郊動物園,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隨著城市發展的需要,動物園搬遷至鹿泉後,2006年改名為裕西公園。1984年,在公園內的沉綠湖畔,曾發生王德恆烈士勇救落水兒童的故事。現在,這裡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4年2月15日,王德恆陪父母和大哥去石家莊市動物園遊玩拍照,聽到「有人落水了」呼喊後,他立刻扔下相機,顧不上脫去厚厚的棉襖和大衣,與來自瀋陽機務段的浦昭楓爬上冰層,伸手去拉正在冰窟中掙扎的男孩。由於冰層突然斷裂,兩人都掉入刺骨的冰水中,即便如此,他們一人託著男孩的腳,一人託著頭和腰,把孩子從水中託了起來。此時,幾十個素不相識的人趴在冰面上,後面的人拉住前面人的腿,連接成東西兩條「人鏈」,從岸邊向出事地點延伸,將男孩拉上冰面,但是第一個跳入水中的王德恆由於被浮冰卡住了脖子,沒能遊上岸來,獻出了28歲的生命。
王德恆被中共河北省委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河北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中宣部、團中央命名西安華山、太原迎澤湖、石家莊沉綠湖的3個見義勇為群體為「一山兩湖」英雄群體。
■南關亭臺憶烽火
1963年上映的《野火春風鬥古城》,描述的是1943年冬天我黨地下工作者在保定開展秘密鬥爭的故事。電影裡,王心剛與王曉棠在公園接頭的一幕戲曾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彼時春花爛漫,王曉棠與王心剛遊走於公園的亭臺水榭間,成為很多人記憶深處一個幸福的鏡頭。
「電影版《野火春風鬥古城》的接頭一幕,是在保定蓮池公園拍攝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說版《野火春風鬥古城》,按照小說裡的空間方位推斷,兩人接頭的公園應為現在的保定市動物園。」河北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賈慧獻介紹,《野火春風鬥古城》的編劇和同名小說的作者是保定人李英儒,曾長期在保定從事地下鬥爭,小說的內容正是取材於抗戰時期他在保定開展地下鬥爭的親身經歷,因此,小說中的很多地方都能在保定找到對應位置。
保定市動物園原名人民公園,更多的老保定人習慣稱之為南關公園。其實,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100年之前。公園始建於1921年,為曹錕所建,被命名為城南公園,俗稱曹錕公園。保定解放後,逐漸發展為以飼養展出野生動物為主的綜合性公園,1995年正式更名為保定市動物園。
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