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最大的羅氏忠孝祠:豫章羅氏忠孝祠

2021-02-17 天下羅氏宗親

在南昌縣小藍經濟開發區柏林村,一棟省內最大的忠孝祠,這是南昌縣與羅氏族人共同投資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與南昌設郡史的傳奇人物羅珠密不可分。羅珠和天下羅姓有何關係?柏林村又與羅珠和羅姓有何淵源?

羅珠公是豫章羅氏的始祖。

羅珠與南昌築城的傳說

說到羅珠,了解南昌歷史的人都不陌生。《江西通志》載:「羅珠漢高祖時跟隨灌嬰,平定豫章,有功德於民」。羅珠公,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世稱為「大農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了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築城堡,並環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後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和傳統的「漢高祖六年灌嬰築城」說法有異,其實是「羅珠築城」。灌嬰和陳嬰當時平定的豫章「在江北淮水南」,並非漢初的豫章郡;灌嬰和陳嬰都沒有到過江西;秦代尚無豫章郡,只有九江郡。俞兆鵬認為,事實真相是漢初設立的豫章郡由灌嬰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築,羅珠於漢惠帝三年至七年(公元前192年至前188年)繼成,築城的主要工程者就是羅珠。

漢惠帝三年,灌嬰將築南昌城未畢之事上奏朝廷,並建議朝廷調羅珠出任九江郡守續築南昌城,城築成後羅珠便定居於南昌城內豫章溝(今南昌老城區的東北角,相當於佑民寺以北、下沙窩以南這一帶),從此羅珠就成了豫章羅氏宗族的始祖,其族人開始在南昌及豫章郡境內大量繁衍,人稱「豫章羅」。

「萬羅柏林出」

關於柏林村與羅姓的關係,有三句老話相傳:「萬羅柏林出」,「先有柏林羅後有江西省」,「天下羅家無二派」,大意是柏林村是大部分羅姓的發源地,柏林村的歷史要比江西建省還長,天下羅姓的排行字輩是統一的。

說到柏林村,還是避不開羅珠。因為不滿外戚專權,羅珠後來對朝廷採取不合作的態度,稱病隱居在西山洪崖,號稱「洪崖先生」。漢景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42元),羅珠逝世,享年九十歲,葬於西山南嶺(墓在今灣裡區招賢鎮南嶺村蜈蚣山腰)。羅珠的第十三世孫羅瑭十分同情民間疾苦,卻空有一身本事報國無門,北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的一天,他夢見「柏移北林,瑭至南瑭」,琢磨了很久不知道什麼意思,於是便去向主管宗廟祭祀的宗伯求教,經過解夢,羅瑭便騎馬按照夢中所見,一路向南,最後到了一個小村莊,和村裡黃莊主的女兒成親了。婚後,羅瑭夫婦二人便在所居村附近種下了一片柏樹,柏林村由此成名。羅瑭最被津津樂道的是將寶劍送給許遜斬蛟,並協助他治水,這些在馮夢龍的「三言兩拍」中有過詳細描述。

柏林羅氏,在晉唐宋,人丁興旺,顯赫數百年。全為羅姓族人,建村歷史有1700多年,而江西省還是在元朝才開始設置的。所謂「天下羅家無二派」是說羅氏目前的排行字輩,都是80個字,由宋代禮部侍郎羅盛得和明代儒學訓導羅文溥先後用40個字來統一天下羅氏。羅文溥制定的字輩,以「忠孝」起頭,其中特別指明羅氏家族發源於豫章,「芳名振豫章」。

韓國30萬羅姓出自南昌

據有關資料顯示,羅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第22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估計人口數約有1000餘萬。羅姓還遍布我國港澳臺地區以及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據考證,自豫章羅氏一世祖羅珠公始,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等原因,羅氏後裔逐漸遷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漸形成5個郡望,即豫章、襄陽、河東(太原)、齊郡(濟南)、長沙。今國內的四川、廣東、湖南、江西、湖北、貴州等6省所聚居的羅氏,約佔全國羅氏總人口的75%。

據古代史書和各地羅氏家譜的記載,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羅氏遷徙的概況。以豫章(江西南昌)為發源地,至東漢末年,羅氏後裔主要聚集在襄陽、長沙、豫章三個地方,開始進入四川,隨後又進入貴州。至唐代中頁,羅氏後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開始進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閩入粵。羅姓遷居我國臺灣,目前所見文獻記載最早始於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羅氏與郭、何二人一道到臺灣基隆開墾。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羅合泉在臺灣彰化縣東螺西堡新莊仔莊開墾。此後大批羅姓子孫遷入臺灣,今天羅姓人口在臺灣排名第18位。

自清朝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海外遷徙。主要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裡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還居住著數十萬羅氏後人。

韓國是豫章羅氏海外後裔的主要居住國家。韓國的羅氏分為「錦城羅氏」和「羅州羅氏」兩大分支,後者已自認為豫章羅珠公後裔,始祖出自南昌柏林村;前者認定為豫章羅氏後裔,但是否為柏林一支,尚存爭論。據韓中文化交流會豫章羅珠文化研究會介紹,韓國有近30萬羅姓人。韓國羅氏來南昌尋根,近幾年已來了4批較大規模的隊伍。據悉,2007年10月,南昌市已與韓國羅州市締結友好城市。

據悉,「豫章羅氏宗祠」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大約公元前150年。據《豫章羅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記載:「吾羅姓豫章始祖,諱珠、字懷漢公,本諸學問文章,發為功名事業。佐漢高開國,內而治粟,外而太守。繼灌侯之後,竟築城之功。望重奇勳,賢稱大隱,藉以家於豫章。厥後,子孫濟美,忠孝一門,遂有『豫章世家』之譽。」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羅氏宗祠」因年久頹廢而重建。明代末年,「豫章羅氏宗祠」毀於兵燹戰火。自清朝嘉慶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羅氏宗祠」遷址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羅氏宗祠」重修。1931年,羅氏後人集股募捐,「豫章羅氏宗祠」再次重修。民國期間政府所頒「產權證」複印件至今依然存於《羅氏家譜》。

毛澤東和他的羅氏親友..

編      輯:羅崇福

(因工作忙,未及時回復請見諒)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曝料!

相關焦點

  • 公館鎮陳屋村忠孝祠重建陞座!千位陳屋村姑姐盛裝回娘家拜祖宗及拜忠孝祠英烈!
    2000多位陳氏宗親歡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忠孝祠「重見天日」。當日,有上千位陳屋村姑姐盛裝回娘家拜祖宗及拜忠孝祠英烈。據悉,陳屋村忠孝祠供奉著83位英烈,他們是清朝鹹豐元年(公元1850年)為保護陳屋村而獻出了寶貴生命。
  • 廣西合浦公館鎮陳屋村忠孝祠重建陞座
    2020年12月31日,位於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公館鎮陳屋村的忠孝祠舉行重建陞座慶典活動。2000多位陳氏宗親歡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忠孝祠「重見天日」。當日,有上千位陳屋村姑姐盛裝回娘家拜祖宗及拜忠孝祠英烈。據悉,陳屋村忠孝祠供奉著83位英烈,他們是清朝鹹豐元年(公元1850年)為保護陳屋村而獻出了寶貴生命。
  • 豫章羅氏的發源地-西山
    由此可知,柏林也並非豫章羅氏最早的發源地。據江西《羅氏大成譜》載:「羅族出豫章西山祖」。綜合大量的族譜資料分析可以發現,自始祖張、傅氏卜葬西山,幾百多年來,子孫數代大多環墓而居,有的在仕滿之後,又大多返遷西山,始終難以忘懷這塊難以割捨的故土。        按郡志:「會城西界贛河為新建,其山總名為西山脈」。
  • 豫章羅氏的發源地南昌西山
    豫章羅氏,是江西的大姓和望族,若要追溯其源,始至西山矣。至始祖珠公奠基豫章西山,西山遂成為了豫章羅氏最早的發跡地。子孫大多環墓而居,在西山一帶繁衍生息,成為了羅氏兒孫致仕還鄉,歸隱田園的理想去處。他們把自己的最終歸宿選定在這裡,長眠於西山地下,始終眷戀著這塊先祖的故地。漢高祖劉邦離逝,呂氏掌權,因珠公剛正不阿,乃棄官歸隱於豫章西山;卒後葬於西山南嶺的九節蜈蚣山。
  • 羅氏歷代名人錄(豫章羅氏上篇)
    點上面「羅氏總群」加入羅氏家族!
  • 中華羅氏大遷徙簡史
    《興寧羅氏大成譜》、《大埔羅氏族譜》等譜牒記載,自唐末以來已逐漸有不少的羅氏族人遷至江西吉水、福建寧化等地定居,及至兩宋,這些豫章羅氏子孫後代移居到廣東的已日漸增多,如四十五世孫尚德,又名崇古,南宋時已遷居於福建寧化石壁遷至興寧縣城的南郊和東郊,成為興寧南門和東門的開基祖 。
  • 羅氏播遷、分布及主要支系
    秦末漢初,以羅珠為代表的一支羅氏從湖南羅縣遷至江西南昌。秦朝統一中國後,羅氏開始從湖南東遷江西。其中佼佼者是羅君用之子羅珠,他開啟了「豫章羅氏」郡望。期間應不斷有羅氏從湖南進入江西發展。2. 以漢侍中羅邵為代表一支羅氏,其先人亦從湖南羅縣遷至豫章,是豫章羅氏第一位封侯者。由於筆者所見族譜中均未見其名,估計其另有支系。3.
  • 江西四大名門望族之首——陳氏
    說起百家姓很多人第一反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可是你知道咱們大江西的四大名門望族姓氏嗎?義寧陳氏四代出五傑,當之無愧江西最大的豪門!【塗 氏 tu shi 】江西的涂姓大多是在宋、明、清三朝遷來的。如今廣東、江西、湖北等省多此姓,3省涂姓約佔全國漢族涂姓人口80%。而塗欽被涂姓後裔公認為「江南一世祖」。
  • 湖南羅氏遷徙源流(二)
    益陽蛇山羅氏 始遷祖雲邃公,祖籍江西吉安府廬陵。宋建炎二年(1128)徙遷湖南益陽十四裡寨山村泉田開基。七傳大 、大珍;大 仕元封萬戶侯,升都元帥,討白盧寇,援絕戰死,建忠孝祠於貴州黃草霸。其世系欠詳,清末川督羅佩金、民國四川省議長羅佩綸即其後。大珍傳允恭、允敬、允惠,稱益陽羅氏三大房。
  • 百家姓:【羅氏家族簡介】
    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公眾號:百家姓總站】。
  • 羅家媳婦少將宋祖英--湖北天門羅氏的驕傲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各地羅姓紛紛修譜、續譜,其中天門、漢川、仙桃、應城等七縣市以羅珠43世孫羅盛兆和47世孫羅源、羅浩(羅六三之孫)的後裔修譜的聲勢最大,範圍最廣,譜牒也最完善,是湖北境內羅氏家族中最為奕葉蕃昌之宗。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以羅珠65世孫羅東榮(會禮)、羅會林為首,多次醞釀、協商編纂江漢平原羅氏宗譜之事,很快得到25個縣市宗人的響應。
  • 【羅氏家譜目錄大全】(館藏)
    羅明高 147:羅氏遵改重修族譜[不分卷]:存3冊(仲恭公房派下),1780年,江西-廣昌  148:羅氏重修族譜[不分卷]:存6冊(1430頁),1843年,江西-湖口  153:重修羅司李公族譜[不分卷]:存1冊(山原羅氏),1949年,江西-吉安
  • 尋根問祖:羅氏家譜通考(二)燕子回遷
    江西羅氏,從漢至今二千餘年,繩繩繼繼,瓜瓞綿延。考其源,大都是豫章羅氏珠公後裔。豫章羅氏,淵源於湖南長沙,南昌是豫章羅氏的發祥地,西山是豫章羅氏的搖籃,柏林羅氏由瑭公奠基。縱觀全省羅氏,目前已形成星羅棋布,枝繁葉茂之態勢。有一部分上祖從江西遷出,事隔若干年,其後裔又象燕子一樣飛回江西來,安營紮寨,敦宗睦族,共創輝煌。
  • 羅氏家族簡介
    歷史上羅姓的分布與遷徙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
  • 羅氏家族簡介【附字輩、來源、名人】——羅家人閱!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公眾號:百家姓總站】。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的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
  • 湖南羅氏源流考(上)
    據《羅氏族譜》載,其遺子羅珠,漢高祖(公元前206~195)封為治粟內史,並授九江太守,因功勳卓著,官拜相國大司農。但《江西通志·羅珠傳》僅說:從灌嬰,定豫章,有功德於民。未註明官職,待考。據《羅氏族譜》載,羅珠在九江任職期間,築豫章城,後定居江西,威望極高。
  • 中華羅氏堂號大全
    敦睦堂:湖南 長沙嘉德堂:浙江慈谿羅氏丕振堂:湖南瀏陽北鄉社坪段貽谷堂:浙江上虞羅氏諭德堂:湖南寧鄉明德堂: 湖南上湘田心尊敬堂:湖南衡陽湘潭崇彝堂:湖南 邵陽歸厚堂:湖南瀏陽珠琳村羅氏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山下。慶餘堂:江西吉水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