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縣小藍經濟開發區柏林村,一棟省內最大的忠孝祠,這是南昌縣與羅氏族人共同投資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與南昌設郡史的傳奇人物羅珠密不可分。羅珠和天下羅姓有何關係?柏林村又與羅珠和羅姓有何淵源?
羅珠公是豫章羅氏的始祖。
羅珠與南昌築城的傳說
說到羅珠,了解南昌歷史的人都不陌生。《江西通志》載:「羅珠漢高祖時跟隨灌嬰,平定豫章,有功德於民」。羅珠公,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世稱為「大農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了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築城堡,並環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後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和傳統的「漢高祖六年灌嬰築城」說法有異,其實是「羅珠築城」。灌嬰和陳嬰當時平定的豫章「在江北淮水南」,並非漢初的豫章郡;灌嬰和陳嬰都沒有到過江西;秦代尚無豫章郡,只有九江郡。俞兆鵬認為,事實真相是漢初設立的豫章郡由灌嬰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築,羅珠於漢惠帝三年至七年(公元前192年至前188年)繼成,築城的主要工程者就是羅珠。
漢惠帝三年,灌嬰將築南昌城未畢之事上奏朝廷,並建議朝廷調羅珠出任九江郡守續築南昌城,城築成後羅珠便定居於南昌城內豫章溝(今南昌老城區的東北角,相當於佑民寺以北、下沙窩以南這一帶),從此羅珠就成了豫章羅氏宗族的始祖,其族人開始在南昌及豫章郡境內大量繁衍,人稱「豫章羅」。
「萬羅柏林出」
關於柏林村與羅姓的關係,有三句老話相傳:「萬羅柏林出」,「先有柏林羅後有江西省」,「天下羅家無二派」,大意是柏林村是大部分羅姓的發源地,柏林村的歷史要比江西建省還長,天下羅姓的排行字輩是統一的。
說到柏林村,還是避不開羅珠。因為不滿外戚專權,羅珠後來對朝廷採取不合作的態度,稱病隱居在西山洪崖,號稱「洪崖先生」。漢景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42元),羅珠逝世,享年九十歲,葬於西山南嶺(墓在今灣裡區招賢鎮南嶺村蜈蚣山腰)。羅珠的第十三世孫羅瑭十分同情民間疾苦,卻空有一身本事報國無門,北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的一天,他夢見「柏移北林,瑭至南瑭」,琢磨了很久不知道什麼意思,於是便去向主管宗廟祭祀的宗伯求教,經過解夢,羅瑭便騎馬按照夢中所見,一路向南,最後到了一個小村莊,和村裡黃莊主的女兒成親了。婚後,羅瑭夫婦二人便在所居村附近種下了一片柏樹,柏林村由此成名。羅瑭最被津津樂道的是將寶劍送給許遜斬蛟,並協助他治水,這些在馮夢龍的「三言兩拍」中有過詳細描述。
柏林羅氏,在晉唐宋,人丁興旺,顯赫數百年。全為羅姓族人,建村歷史有1700多年,而江西省還是在元朝才開始設置的。所謂「天下羅家無二派」是說羅氏目前的排行字輩,都是80個字,由宋代禮部侍郎羅盛得和明代儒學訓導羅文溥先後用40個字來統一天下羅氏。羅文溥制定的字輩,以「忠孝」起頭,其中特別指明羅氏家族發源於豫章,「芳名振豫章」。
韓國30萬羅姓出自南昌
據有關資料顯示,羅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第22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估計人口數約有1000餘萬。羅姓還遍布我國港澳臺地區以及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據考證,自豫章羅氏一世祖羅珠公始,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等原因,羅氏後裔逐漸遷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漸形成5個郡望,即豫章、襄陽、河東(太原)、齊郡(濟南)、長沙。今國內的四川、廣東、湖南、江西、湖北、貴州等6省所聚居的羅氏,約佔全國羅氏總人口的75%。
據古代史書和各地羅氏家譜的記載,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羅氏遷徙的概況。以豫章(江西南昌)為發源地,至東漢末年,羅氏後裔主要聚集在襄陽、長沙、豫章三個地方,開始進入四川,隨後又進入貴州。至唐代中頁,羅氏後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開始進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閩入粵。羅姓遷居我國臺灣,目前所見文獻記載最早始於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羅氏與郭、何二人一道到臺灣基隆開墾。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羅合泉在臺灣彰化縣東螺西堡新莊仔莊開墾。此後大批羅姓子孫遷入臺灣,今天羅姓人口在臺灣排名第18位。
自清朝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海外遷徙。主要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裡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還居住著數十萬羅氏後人。
韓國是豫章羅氏海外後裔的主要居住國家。韓國的羅氏分為「錦城羅氏」和「羅州羅氏」兩大分支,後者已自認為豫章羅珠公後裔,始祖出自南昌柏林村;前者認定為豫章羅氏後裔,但是否為柏林一支,尚存爭論。據韓中文化交流會豫章羅珠文化研究會介紹,韓國有近30萬羅姓人。韓國羅氏來南昌尋根,近幾年已來了4批較大規模的隊伍。據悉,2007年10月,南昌市已與韓國羅州市締結友好城市。
據悉,「豫章羅氏宗祠」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大約公元前150年。據《豫章羅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記載:「吾羅姓豫章始祖,諱珠、字懷漢公,本諸學問文章,發為功名事業。佐漢高開國,內而治粟,外而太守。繼灌侯之後,竟築城之功。望重奇勳,賢稱大隱,藉以家於豫章。厥後,子孫濟美,忠孝一門,遂有『豫章世家』之譽。」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羅氏宗祠」因年久頹廢而重建。明代末年,「豫章羅氏宗祠」毀於兵燹戰火。自清朝嘉慶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羅氏宗祠」遷址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羅氏宗祠」重修。1931年,羅氏後人集股募捐,「豫章羅氏宗祠」再次重修。民國期間政府所頒「產權證」複印件至今依然存於《羅氏家譜》。
毛澤東和他的羅氏親友..編 輯:羅崇福
(因工作忙,未及時回復請見諒)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曝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