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長按掃描二維碼下載安裝註冊,進入幾十萬羅氏宗親在線的交互平臺
益陽、寧鄉羅氏 始祖漢時珠公,開基於豫章,二十九傳至崱公,由豫章徙秀川戡村。由崱公五傳至遵、晟、珣三公。珣公之重孫一松公,於宋建隆二年(961)由江西泰和遷居湖南寶慶之新化,生三子:彥一、彥二、彥三。彥二公裔居橫陽;彥三公裔居烏山;彥一公十傳至甫派,明洪武間分為十一房:東甫、魁甫、明甫、成甫、通甫、用甫、信甫、義甫、韶甫、政甫、昇甫。東甫公佔籍於益陽十九裡泉交河,韶甫公徙居益陽十五裡,魁甫公裔、通甫公裔家寧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寧鄉、益陽四公後裔合修族譜,鹹豐七年(1857)三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房又合廉甫房四修。
益陽岐市羅氏 始祖天祿公,字彥三,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圳上隨父一松公遷居湖南寶慶新化縣橫陽山。其子伯璋,字叔玉,徙居益陽岐市,傳至四世祖思綱、思紀、思經、思綸,衍為四房。綱房又分中、行、和三房,紀房又分恭、輝二房,經房又分位、祿、名、壽四房,綸房又分方、正、用三房。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始修族譜,至1999年八修。派語:天伯仲思鳳,履禮紹家聲,宗德流芳永,之尚毓九文,時應祖光大,詩書佐盛隆,國祚傳萬代,海寧慶昇平,繼美賢良進,承先道義新,仁恩逢泰運,俊秀啟詞林,才華能顯遠,浩氣最清明,圓通惟意路,閥閱衍江東。
益陽蛇山羅氏 始遷祖雲邃公,祖籍江西吉安府廬陵。宋建炎二年(1128)徙遷湖南益陽十四裡寨山村泉田開基。七傳大 、大珍;大 仕元封萬戶侯,升都元帥,討白盧寇,援絕戰死,建忠孝祠於貴州黃草霸。其世系欠詳,清末川督羅佩金、民國四川省議長羅佩綸即其後。大珍傳允恭、允敬、允惠,稱益陽羅氏三大房。恭、惠二房居十四裡蛇山,即今泥江口地域;敬房後移籍八裡洪蓮村,即今桃江花果山紅蓮村。允恭次子詩教,名觀,字尚賓,明朝為南京光祿寺少卿,升奉政大夫。允敬子詩敏,敕贈承德郎,戶部主事,晉贈中大夫;其子崇安,字時泰,號南州,明戊戌進士,授戶部主事,調江西按察使司、貴州參政,晉贈中大夫。敬房後裔喻義,明崇禎進士,仕禮部右侍郎,贈尚書。羅勳,清嘉慶七年(1802)進士。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嘉慶二年(1797)、同治六年(1867)、1929年纂修族譜。派語:文子致汝宗,祖大允詩崇,應嗣生敦義,賢良仕顯忠。有孚萃寅若,功溥本明通,善繼昌先世,希前作保容。
益陽曾家村羅氏 始遷祖洪章、近章,清雍正時由廣東嘉應州徙桃江九都曾家村。
益陽十二裡心田衝羅氏 始遷祖龍章公,明嘉靖年間自江西廬陵流寓益陽,定居此地,後裔一支居七裡衝,今屬桃江。
沅江羅氏 始遷祖思柏公,子六:連一、昌一、興一、少一、範一、裕一,明洪武時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湘。興裔居沅江蔣湖口新開山,少裔居沅江蔣羅坊,昌裔居沅江新壩楊柳莊,連裔居沅江五穀神黑谷村三田洲,範裔居益陽小梓港,後遷居沅江龍皮兩保;裕裔居益陽十四裡道陵港,後徙沅江市保等地。族譜始修於明弘治四年(1491),1996年十一修。派語:一道經邦國,儒林泰運開,詩書崇孝友,忠恕育賢材,普慶和平福,鹹宜敬事親,義方如篤守,定允作新民,治秉先宗訓,克紹冠英雄,正本家興旺,永超世紀隆。
安化田心羅氏 始祖唐時崱公,字玉蘊,號山鬥,行十二,世居江西,傳二十派至奎光公,宋慶元年間由江西徙居湖南安化竹排門。二十八派至仲三公又徙居田心,衍為辰松、辰柏、辰梓、辰杞四房,辰杞公又分為科、甲、聯、登四支。清乾隆十七年(1752)松、柏、梓、杞四公合修族譜,為一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修,1948年杞房又續修。乾隆年間安化羅氏崱公裔十二支建總祠於安化城北,1940年重修。舊派: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續派: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輔佐昭樑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芬,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安化高坪鋪羅氏 始祖漢時珠公,傳六十六世至紹仁公,字樂靜,廩貢生,明嘉靖二年(1523)由江西廬陵縣來湖廣長沙府,寓東長街潘宅,館延三載,至嘉靖五年始遷安化縣西門泗聖堂,數載由楚返吳,偕眷又徙安化縣東高坪鋪創業。後裔衍為弼、繩兩大房。清乾隆十七年(1752)弼、繩、松、柏、杞五房合修族譜,嘉慶十八年(1813)五房續修,同治元年(1862)繩、松、柏三房合修,弼、杞二房合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弼、繩二房四修族譜。派語同田心羅氏。
安化酉州羅氏 始遷祖覺滿公,明永樂九年(1411)由江西遷長沙,後裔再遷安化酉州。
新化洋溪羅氏 始遷祖雲飛公,字元秀,祖居江西吉州泰和縣。宋仁宗皇祐年間卜居新化球溪渡頭(今冷水江市禾青鎮),為球溪羅氏肇基始祖。雲飛九世孫四翁長子仲榮派衍洋溪、梅溪;次子仲華支分新邵羅家橋,四子天富遷籍白寧,數傳移居山溪重陽渡楊家衝;八翁長子仲聰派衍鼎溪新屋場;次子仲諒移籍寧鄉、安化等處;七翁分居油溪、陽山等處;九翁子仲俊佔籍水田七都。雲飛十七世孫添隆派衍鼎溪閣邊,後裔科漢、科潔、科清、科澤徙籍廣西資沅白水村;映德裔居水東清江;正增孫時祚徙寧鄉老糧倉唐市,後裔映梁子學虎、學和、學清從寧鄉徙遷四川重慶、貴州銅仁、湖北鹹寧縣清水塘、廣西、湖南永州道縣、安化馬路口等地;添環分居新化鼎溪太平竹山灣,清康熙年間其九世孫文爵與子時臣、時忠、時教、時信、時貢徙遷四川重慶府開基;添何居鼎溪山下,後裔學剛、學廉徙湖北襄陽河口;學奇移籍安化;學道徙廣西;隆梅徙竹山縣;隆忠、隆信徙籍永福;添富後裔居冷江礦山羅家院;後裔學朋、學德、學光移居廣西興安灕江鄉及全州蕉江鄉;添泰後裔分居維山水口及山溪江與四都羊牯嶺;映容攜子時堂與映其父子、映武等徙籍湖北施南府;添維居新化科頭王西、鼎溪烏山,其後裔學書、隆義、隆智徙安化曾子溪;添聰分居科頭楠木山,至映雄攜五子徙安化蒼場,又有時姬遷新化坪溪黃家坪;時材、映輝、學高父子公孫徙安化楊梢溪;時明、時朝、映維、映福、映元、映章等徙籍湖北襄陽;映孺、學興父子移籍常德;時輝徙居廣西;雲飛十八世孫文富派衍新化梅溪天龍山水口、奉家山、新邵小南山等地;文通移居湘鄉倉門前;文聰移籍新化小田、泥溪嶺、竹山灣、隆回石橋鋪等地;文秀派衍新化槎溪小陂頭、洋溪冷水巷、石門溪竹山灣、煙竹江蒼溪、四川兩河口、瀘州、廣西全州、梅溪等處;文智居洋溪麻羅山黃家嶺、探花嶺、蒼溪等處;文俊居洋溪麻羅塘灣、可興嶺冷水巷、油坪溪黃家衝、楓樹嶺、科頭、桃林、太浪、隆回馬安界、漵浦小沙江、冷江、梓龍等處;文諒派衍槎溪楊家邊、上衝、四川納溪縣水狹鋪等地;百行由白寧徙居新寧縣;文昭居新化鼎溪牛鼻頭灣新屋場、荊耙洞口、黃橋鎮、施家渡牛軛隴石屋山、四川、永川、潼川安縣、湖北竹山縣對子河等處;文綱派衍新化溫塘四維村、乾溪、乾塘、羅家山、武岡、壇固塘等處;十九世孫朝聰於明正德間從白寧再徙山溪重陽渡楊家衝立業,為山溪開基始祖,支分新邵羅橋村等處;德嘉後裔國泰從新寧移籍新化白水洞立籍。至1948年,全族人口12300餘人,宗祠在洋溪七星橋。派語:飛卿唐從,應千萬甫,翁仲孫子,文友永秀,萬民朝天,大士學隆,科甲聯元,教崇忠孝,治尚寬平。
新化董溪羅氏 始遷祖海公,宋祥興元年(1278)攜妻室自江西吉安遷新化董溪。越五世至均彰公派衍興俊、興秀、興隆、興傑、興德、興代、興佑七房。興俊之子世道於明永樂間遷居漵浦巖落;興傑之子世榮徙湘陰臨資口;興秀之子世達於明景泰間徙居益陽三裡竹荊壩;興隆之子世迪裔居漵浦、安化、益陽等地,世鴻裔約於明正統年間徙居沅陵,後又於清雍正間徙居漵浦二都桶溪下黃泥溪;興德公裔散居新化、安化、東安、邵陽等地;興代之子世理裔徙居背溪託山垣及安化、武岡、廣西等地;興佑之子世謙裔於清康熙間徙居漵浦七都楊家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十九年(1754)、道光二十四年(1844)、光緒三十三年(1907)纂修族譜。至1948年,全族人口10800人。派語:秉奇顯均興,世緒萬斯年,欽承一大秀,繼譜振洪都,迭盛建功業,經綸繞國光,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遠,教迪久同遵,輔佐昭梁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芳,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新化潮水羅氏 始遷祖尚敬公,明成化時因貿易事自江西清江縣清泉鄉遷湘南新化縣潮水村。族人分布於潮水村、南煙村、三尖村、龍源村、珂溪村、石筍村、梅城鎮、礦山鎮、蒼桐鄉黃泥、黛水等地。至1948年,已傳19代,全族人口3400餘人。宗祠一在黎山東,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一在黎山下,建於1937年。雍正十二年(1734)始修族譜,嘉慶二十年(1815)二修,同治十一年(1872)三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修,1942年五修,1992年六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創建尚敬公祠。派語:思桂翁體立,顯八日尚世,繡以時國良,萬大興允福,亨運會年來,賢嗣序昭穆,睦族滋親愛,修身在敬恭,對揚多俊傑,令望著湘中,歷先榮盛第,奕代萃冠裳,理智家聲遠,英才聖瑞長,壽礽同紹述,慶衍發麟祥。
新化桃林羅氏 始遷祖高清公,諱鑑,字萬鎰,號君恩,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攜家室自江西南昌豐城縣京堆來湘,始居益陽,再遷新化大一都黃霖樹下,復遷滑石村,再徙太陽上八都珂溪大田灣,復卜居桃林蕭氏院上下,遂世居此地。生有三子:希堯、希舜、希顏,後人分布於東瓜山、慄平、金鳳及安化等地。1920年建宗祠於桃林水口山。至1948年,全族共610餘人。派語:高欽維大良,美自世榮昌,百教崇忠孝,治尚寬平。
新化羅家垣羅氏 始遷祖茂德公,字修來,明弘治十三年(1500)追訪高清公而自江西豐城縣京堆遷湘南新化桃林村。族人分布在桃林村之伍家園、永固鎮、新寧之東竹鋪等地。清末建茂德公祠於桃林羅家垣後。派語:茂景遠應邦,其如知世芳,仁聯元教崇,忠孝治尚寬平。
新化永寧烏石羅氏 始祖一松公,名皎,又名章,宋太祖建隆年間自江西泰和縣圳上木馬屯金仙廟梅子嶺遷居新化烏石。生有三子:彥一、彥二、彥三。彥一派分衍永七都、八都、羅洪、高平及邵陽、武岡、漵浦、辰溪、湘潭、益陽等地;彥二派衍橫陽山、柘木嶺、北溪、油溪;彥三派衍烏山巷、連溪、羅家山、塔前及漵浦等地。至1948年,丁口47800餘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建一松祠於柘木嶺。永七都派語:思一彥元千,洪關朝卿惟,甫淑仲原必,子政廷文時,應學民其光,啟捷永世承。
新化黛水羅氏 始祖學政公,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自江西泰和來湘貿易,寄居長沙府善化縣,子四:永琦、永興、永富、永貴。其四子因買木材至新化大陽鄉九都黛水橋圳上,愛其山水而家焉。歷七世有名帝龍者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奉例徙川而成為川中巨室。派語:朝思平太定,先澤應來長,興萬慶永正,大世易昌隆,忠孝傳家第,詩書啟後賢,學永三漢欽,秀仁太榮興。乾隆續派:先毓世澤長,傳家惟忠孝,詩禮紹書香,光昌遵祖教,鼎萃開恆震,豐臨益復隨,晉觀巽兌豫,鹹履節謙師。
新化黃泥羅氏 始祖朝富公,字豐厚,江西清江柘莊人,元至元初為避兵亂攜胞弟朝貴、朝政、朝海自江西經安化徙居新化大九都虎寨村嚴溪易榮塘灣下,後裔定耀遷居狹頸灣老屋場,數傳至羅來家再遷黃泥寨嶺下,為黃泥之祖。派語同黛水羅氏。
郴縣鳳德鄉濠裡羅氏 始遷祖世戊公,行二十二郎,明洪武時由江西遷郴縣鳳德鄉濠裡。
郴縣西鳳鄉高車羅氏 始遷祖得榮公,原籍江西。明洪武初徙郴縣西鳳鄉高車。
桂東羅氏 始祖展清公,珠公四十四世孫,為北宋名將彥環之後,任四川成都教諭,解組隱江西泰和縣,生仲點、仲默。宋末仲默仕湖南耒陽,致仕居耒陽,元至大年間徙籍桂東流源侃大。仲點生四子:長宣實由吉水徙居桂東,次宣寶、三宣賓、四宣竇均移籍衡州。
桂東橋頭羅氏 始遷祖紹九公、公佐公,均為珠公五十一世孫,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熂下。紹九公,行九郎,宋末由熂下遷徙桂東二都橋頭開基立籍。生三子:平甫、仁甫、勝甫。後裔散居湘東、湘南及廣東粵北等地。公佐公,行少十一郎,生子敬,字克壯。元至順年間自江西吉水遷徙桂東二都徑口塘堡下開基創業,為二都堡下始祖。生二子:教宏、佑我,後裔散居湘東與嶺南諸郡。字派:宏文添際會,道業正維揚。品重昭儒望,才通冠楚良。詩書修乃獻,金玉煥其彰,俊秀聯科選,勳名歷代芳。
宜章西門、金朝山、笠頭洞羅氏 西門羅氏鼻祖膩公,字寅亮,號昌隆,祖籍江西廬陵熂下,登元泰定進士,初任湖廣寶慶府太守,升廣東承宣布政使司,致仕卜居宜章西門。金朝山羅氏始祖發錢,字萬金。原籍江西廬陵熂下,隨堂兄琯赴任福建上杭縣儒學,明成化年間由閩遷居宜章曹家山立籍;生子通;通生六子:長宗盛,於明嘉靖年間由曹家山遷居金朝山;次宗能移居臨武之山灣,支分於蘭山、秉義團、龍泉塘;三宗達,遷籍黃沙鎮水沅山;四宗廣、五宗顯徙遷廣西,子孫昌隆。笠頭洞羅氏始祖萬龍,祖籍江西廬陵熂下,生四子:金昌、金堯、金舜、金禹,於明嘉靖末年合家徙籍宜章黃沙堡太平鄉笠頭洞立業開基,遂成為笠頭洞羅氏。西門羅氏派序:伯友仲恭,叔忠季良,金聲玉振,鳳起龍翔,業廣德懋,行修言揚,書香萬代,後裔永昌。金朝山派序:通宗永遠昌,先攀丹桂香,福祿加增壽,世代振朝綱,孝友為國政,仁義定安邦,祖德仲賢才,善承度榮光,詩書啟後裔,萬年紹芬芳。笠頭洞派序:金正大吉昌,世代永流芳,忠孝傳家遠,詩書裕後長,敬宗敦禮讓,華國煥文章,慶衍箕裘紹,聲名播楚湘。
嘉禾二象坊羅氏 始祖以德公,行叔五郎,元至正間由桂陽楓木溪遷居石橋區羅家。後人分布於翰石、木牛橋、水邊洞等地。至1930年,丁口183人。
嘉禾仙人橋羅氏 始遷祖秀卿公,始由江西遷湖南桂陽西湖塘,明成化間遷石門頭,稱仙江羅氏。至1930年,凡555戶,男1177人,女1065人,共2242人,族人分布村尾莊、雞眼窠、謝家道十幾處。
臨武羅氏 始遷祖夢醜公,字首仁,號幼通,宋寶慶年間自江西廬陵熂下羅家村(今印岡)來湘,卜居臨武縣衙東側,生有四子:代元、菊軒、菊旺、菊通,子孫散居東門、京裡、新百善、寨背、羅家巷等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始修族譜,1991年九修。東門老家輩行:夢菊希義國,逢如似存思。朝廷文顯貴,世代本宗昌。一基開萬方,名才魁六合,大德振三綱,忠孝學賢聖,言行循善良。邦家同日永,雲礽齊天長。京裡輩行:夢代旺興隆,孟如子思啟,彥祖宗世大,榮福有志起。顯達由富貴,積德性天成,仁義乃國本,學孫又希文。新百善輩行:玉萬仲,定成名,永啟宜宗聖德良,源淵理,錫重光,仁讓式型遺澤長。華國文章世濟美,傳家孝友祚凝祥。琳瑯令望名鐘鼎,子繼孫承荷壽昌。新著作,映民邦,運會特開億兆年。寨背輩行:一國雲鴻登,大開宗祖傳,本支芳百世,長久永同知。禮樂承先澤,詩書啟後賢。貽流湘水遠,增茂碧楓鮮。羅家巷輩行:子善彥職意,榮華富貴文,賢言存信義,忠孝達聖君。佑啟遵詩禮,貽謀裕典墳,英才思蔚秀,邦國慶升聞。統一新編派行:秦漢後昆肇豫章,前修智勇績輝煌,睦族合譜資淳化,哲俊蟬聯紹熙長。
汝城羅氏 始遷祖俸公,珠公五十一世孫,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熂下。元朝任廣東連州刺史,元順帝至正壬辰年解組回鄉,路經汝城,見山川秀麗,物產豐饒,遂與伯祖儀公立籍汝城文明鄉開基。俸公生子福翁;福公生子文;子文生三子:伯庸、伯忠、伯韓。長子伯庸移居西村開基;次子伯忠定居老屋和東衝;三子伯韓生二子,長子佔籍司背灣,次子移居庫塘丘。三房後裔散居桐江衝、赤坑、長岐嶺、竹下等地。至今子孫6000餘人,分徙於湖南各郡及粵、贛、川等地。
汝城陳家嶺羅氏 始遷祖美生公,清康熙時由江西竹縣遷汝城陳家嶺。至1932年,已傳11代,丁口200餘人。
汝城牛湖坑羅氏 始遷祖燦然公。清順治時由廣東樂昌縣九峰茶料遷汝城牛湖坑。至1932年,已傳14代,丁口200餘人,族人有分居矯子壠、橫壠者。
新田冷水塘羅氏 始遷祖性翁公,明時自江西遷湘,開基於新田縣長信鄉冷水塘。族人分布在板溪坊、窯頭坊、知司坪等地。至1948年,已傳25代,男女丁口約820人。宗祠在冷水塘。
新田羅家坪羅氏 始遷祖文質公、文明公,清乾隆間由嘉禾縣遷居新田縣明義鄉羅家坪。族人分布老上鳳等地。至1948年,男女丁口約300人。宗祠在羅家坪。
新田大婆源羅氏 始遷祖鳴錥公,清乾隆間因謀生自江西龍泉縣遷湘南新田縣崇益鄉之大婆源。族人多分布在鐵牛漕、下蘭衝等地。至1948年,男女丁口共114人。
祁陽蔡山衝羅氏 始祖珠公,三十九世永公,南宋嘉泰元年(1201)自江西廬陵縣徙邵陽中鄉西村甘棠石橋頭。四十六世仁華公又徙祁陽縣永隆鄉西隅太平蔡山衝。後裔清雍正間有徙川中資川者。
祁陽羅氏 始祖青叟公,南宋初年由豫章官湖南衡陽縣丞,子大器公,官衡陽教諭而家于衡。大器公之子忠,自衡陽遷居祁陽黃岡。忠公之子宗之自黃岡徙遷鐵塘。族譜始修時間不詳,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1918年八修,八修時存丁5015人。班行:積厚培基遠,承先慶澤長,貽謀遵祖訓,受爵肅朝綱,猷壯千秋煥,名垂百代光,書香綿甲第,品藻重琳瑯,俊選雄南國,聲華盛豫章。
麻陽羅氏 始祖一松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木馬村金仙廟梅子嶺,後徙居寶慶新化縣,傳十七世至廷漢、廷松、廷孜。廷漢留居新化,廷松、廷孜由新化遷麻陽石溪橋,後移馬山潭、老衝。後人分居於老屋園、團山、五郎溪及芷江、銅仁等地。馬山潭字派:廷單單全朝,大應文天啟。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新增字派:教崇忠孝,治尚寬平,運逢慶盛,代沐昌榮,敦詩習禮,毓俊儲英,克遵祖訓,遠振宗聲。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修字派:貽澤徵江右,清源肇豫章,開先培本厚,繼序仰行芳,懷漢心如見,稱名義可詳,傳家有至道,長奉篤倫常。
新晃羅氏 始祖喬林公,由江西吉水遷湖廣寶慶,其子快良率弟於明洪武年間徙居貴州天柱蘭田,生七子,分徙貴州劍河、黎平、鎮遠等地。長子錦通之子繼祿之後裔徙居晃邑中寨、貢溪、四路;繼祥之後裔居涼傘、香爐坡。今多為侗族,而居城郊、坳背、大灣、興隆、波洲者則為漢族。
江華羅氏 永州、零陵暨江華羅氏均先後從贛、粵徙湘。廣東興寧銘公長子瑛,字實雄,元季佔籍江華錦田高尾村;六子璥,字實賢,徙寧遠楓木塘及大祖腳鳳樂山;十子璘,字實鄉,移籍岑天河口樓子廟馬鞍村;十六子珹,字實衡,徙遷道縣芭蕉衝及江華何家村鴨頭源;鍾公子珍徙雙石橋靛塘衝、靖邊營、石基洞、竹園寨、寶懺廟、馬漕、文海、羅家寨、羅源、下留、錦崗、高田、富川米溪等處。
永順毛壩鄉羅氏 始遷祖秉計、秉和、秉木,清乾隆元年(1736)由江西瑞州府高安縣蓮花池,今蓮花村,遷湖南永順縣毛壩鄉五寨村。字派:秉興克永福,亨運惠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