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1089回:無限制潛艇戰擊沉,盧西塔尼亞號郵輪
公益類分享型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無限制潛艇戰是指不分軍用或民用的設備或工具,於戰時為求打擊敵方士氣及消耗敵方物資,不惜攻擊非軍用機構或設施,尤其是載具的戰略。這種戰略對與戰事無關的平民百姓而言尤為殘忍,儘管此舉確實有效避免敵人偽裝成民用船來補給或偷襲,但大多仍是擊沉單純的民船,對人民的生命與財產損失極為嚴重,有可能會觸犯戰爭罪行。這一戰略是基於航路斬斷學說之上為海軍弱國制衡海軍強國的不對稱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對英國實施的海上封鎖。英國作為島國,需要其他國家的物資援助。在此次封鎖中,不論任何船隻,只要向英國方向行駛,且不管是前往英國還是經過,一律以潛艇擊沉,當中有不少無辜甚至德國船隻被擊沉。
此事令美國經濟大受打擊,原因是美國最依靠作戰國買入軍火作經濟支柱。其後,德軍在1915年擊沉一隻美國商船及一隻載有美國遊客的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令1198人死亡,美國雖不滿,但未因此而參戰,後因德國煽動墨西哥反美才參戰,間接造成最後德國戰敗。
德國每一年遞增每月出動潛艇襲擊英美商船隊,希望能迫使仰賴海上運輸的英國經濟受到打擊,根據可靠史實,德國的出動潛艇如下:1915年:出動360艘(美國抗議而有停止);1916年:出動720艘;1917年:出動1320艘(再次實行);1918年:出動180艘。。。
德軍於二次大戰於大西洋使用大量潛艦截擊越洋船隻,以圖阻止美國援歐的行動。所攻擊船艦包括軍艦、運兵船、運送軍事物資醫院艦、以及其他民用船艦。美軍則以護航艦團作為對策,減少大量損失。
同時在太平洋戰場,美軍潛艇同樣對日本進行無差別潛艇戰略,擊沉大量日本商船,尤其是大批往返於日本、臺灣、菲律賓、中國戰區、東南亞戰區等地的運兵船及運輸艦,使得日本無法將各戰區或佔領區的軍用和民用物資作有效分配;到了二戰末期,因美軍的海路封鎖,日本本土已經變成名副其實的海上孤島。
在戰爭中被德軍擊沉的最大民用船隻是盧西塔尼亞號。
皇家郵輪盧西塔尼亞號(英語:RMS Lusitania),是英國卡納德郵輪(Cunard Line)所屬的豪華遠洋客船。為了抗衡德國競爭對手,卡納德公司的方針是在奢華,速度和載客量上下功夫。在建造該船與其姐妹艦茅利塔尼亞號(RMS Mauritania)和阿奎塔尼亞號(RMS Aquitania),因裝備了當時革掵性的新式渦輪動力而得以保持25節的航速。另外,還裝備了無線電,電梯和其他的現代設備。和別的船相比,盧西塔尼亞號有超過50%的更多乘客搭載量;同時頭等艙擁有令人矚目的豪華裝修。
她最後一次航行的時候,大西洋上正是無限制潛艇戰的高峰期。德國大使館在美國登報警告乘客不要搭乘這條船,即使如此,盧西塔尼亞號依然在1915年5月1日於紐約出發。5月7日下午,本船在被劃為戰區的愛爾蘭南部海岸線11海裡處的外海被德軍潛艇魚雷擊沉。第二次內部爆炸18分鐘內,本船沉沒。
20世紀初美國歷史上著名富翁之一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想出壟斷橫渡大西洋航線的念頭,並成立國際商業海洋公司,一家家地購買最感興趣的郵船公司,並於1902年買下了英國當時最大的白星航運公司。英國國會感到這是大英帝國的嚴重恥辱,於是決定捍衛另外一家大輪船公司英國冠達郵輪。同年,英國晸府與冠達郵輪籤定為期20年的合同,每年向其公司提供15萬英鎊的支援,並鼓勵冠達郵輪建造三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船。
1903年,40,000多噸的盧西塔尼亞號在蘇格蘭克萊德班克的約翰·布朗船廠(John Brown & Co. Ltd)開工;1904年,姐妹船茅利塔尼亞號開工。盧西塔尼亞號建成時是當時世界最快、最大的郵輪。這兩艘船也同時地首次使用了蒸汽輪機代替往復式蒸汽機。由於此項設計,這為它們創下了新的速度也創造了條件。盧西塔尼亞號開創了大西洋郵輪的新紀元。之後,大型郵船紛紛把速度和豪華同時作為追求的目標。
然而於1914年7月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晸府曾經計劃徵用盧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改裝成武裝輔助巡洋艦。戰間期,英國與德國都曾將若干商船改裝為輔助巡洋艦。裝備若干火炮就可用來破壞敵方的海上航運,進而繳獲敵人的商船。當然,這樣的輔助巡洋艦船並不只限於郵船。帆船、漁船、不定期貨船都是有改裝的。
茅利塔尼亞號和冠達郵輪的新船安古塔尼亞號被徵用,後來改裝成皇家醫療船(HMHS)。盧西塔尼亞號則被允許繼續從事客運服務,以便美國和英國的戰時交流。漂亮的白、黑、紅外表被塗成全黑色,不掛任何旗幟,船名也被遮蓋掉。
1915年5月,駐美德國大使館在報紙上聲明,任何乘坐懸掛英國旗幟船隻的美國旅客,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脅。但是盧西塔尼亞號乘客並不把它當一回事。盧西塔尼亞號號稱「海上灰狗」,因速度夠快,所以乘客認為可以擺脫德國潛艇襲擊。
5月1日,盧西塔尼亞號從美國紐約出發,滿載著1,959名乘客(大部分是美國人)和船員。5月7日,盧西塔尼亞號在愛爾蘭外海遭遇到嚴重濃霧,船員視線被遮蔽,威廉·特納(William Turner)船長命令把速度減慢到18節。11點30分,大霧逐漸消散而去。正在附近遊弋的德國U20號潛艇發現了盧西塔尼亞號。
下午2:12分,第一枚魚雷擊中艦橋下面的船身,緊接著,瀰漫的煤炭粉塵引起了猛烈的爆炸(當年英國的調查報告說有2枚魚雷,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船上的旅客在驚慌失措中擁上了救生艇甲板。秩序極為混亂,又加上船身急速傾斜,只有右舷的救生艇來得及使用。在短短18分鐘後,盧西塔尼亞號帶著她的1198名乘客和船員沉入了大海。不過幸運的是那些還來得及棄船的乘客被迅速趕來的愛爾蘭漁船救了起來,不至於在海水中凍死。
由於傷亡者中包括有198名美國人,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同齊默曼電報事件一道成為美國參加一戰的導火索。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前英國海軍情報官員派屈克·比斯利(Patrick Beesly)、作家科林·辛普森和唐納德·施密特指稱英國當局故意將盧西塔尼亞號陷入危險處境,才能吸引U型潛艇攻擊,促使美國成為英國盟友。溫斯頓·邱吉爾在盧西塔尼亞號沉沒一個星期前曾寫信給貿易局主席沃爾特·朗西曼(Walter Runciman, 1st Viscount Runciman of Doxford),認為「最重要的是吸引中立船隻接近英國海岸,尤其希望美國與德國開戰。」
盧西塔尼亞號的官方貨物清單中包括750噸步槍/機槍子彈,1,250箱爆炸起爆器,沒有保險絲或推進劑,炮彈與保險絲分開存放。比斯利曾指出,貨物也包括46噸鋁合金粉末,可以製造炸藥,正運往伍爾維奇兵工廠。埃裡克·拉森指出盧西塔尼亞號貨物包括50桶、94箱鋁粉及50箱子青銅粉。作者史蒂芬·丹佛指出,盧西塔尼亞號還偷偷攜帶大量硝酸纖維素(火棉),雖然沒有在貨物清單上。
此外,有一大批毛皮貨物從炸藥製造商杜邦德內穆爾(Dupont de Nemours)送出,90噸黃油、豬油被運往埃塞克斯皇家海軍武器試驗所。雖然當時是五月分,豬油和黃油無須冷藏,晸府也投保特殊費率,但是保險不曾發放。2008年9月,潛水員約恩·瑪蒂在沉船中發現英國軍方使用的子彈,這個地區先前未被認為曾經裝載貨物。
據稱轟沉盧西塔尼亞號其實是英國皇家海軍。都柏林的潛水員德奎格利在1990年代潛水到盧西塔尼亞號,他說該船「就像瑞士奶酪」,周圍圍繞著未爆炸的刺蝟地雷。
2009年2月,探索頻道電視連續劇尋寶探秘播出《Lusitania Revealed》,商業探險家格雷格·比米斯和海難專家使用遠程控制無人潛水器探索盧西塔尼亞號,並在盧西塔尼亞號殘骸中發現未爆炸的深水炸彈。
都柏林三一學院威廉·金斯頓教授聲稱「毫無疑問,皇家海軍和英國晸府多年來採取非常多措施試圖阻止人們研究盧西塔尼亞號」。
茅利塔尼亞號(RMS Mauretania)是一艘遠洋郵輪,與盧西塔尼亞號和阿奎塔尼亞號是同一型的船隻。茅利塔尼亞號建造於英國的泰恩-威爾郡,並於1906年9月20日下水,成為當時最快與最大的船隻。
茅利塔尼亞號於1907年11月16日利物浦出發展開處女航。她的第一任船長為約翰·普裡查德,並在當月創下橫渡大西洋的最快紀錄,平均時速為25海裡(45.3公裡/小時)。
1909年9月,茅利塔尼亞獲得藍絲帶獎,並保持超過二十年。1910年12月,茅利塔尼亞離開默西河,和造成的持續傷害取消她的特殊快捷的聖誕航行到紐約。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事件,丘納德改期茅利塔尼亞的航行盧西塔尼亞號的指揮下,船長詹姆斯查爾斯剛剛從紐約回來。
盧西塔尼亞號自己完成聖誕節口岸的為她的姐妹,攜帶的狂歡者回到紐約。在1912年,喬治國王和瑪麗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旅遊茅利塔尼亞,英國的最快的一艘商船,將進一步的區分船舶的聲譽。1914年1月26日,茅利塔尼亞號在利物浦整修時,氣瓶發生爆炸,造成四名男子死亡,六人受傷時。茅利塔尼亞號受到的傷害是不大,兩個月後,她開始服務。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後,英國晸府要求茅利塔尼亞和阿基坦成為武裝商船巡洋艦,但其龐大的規模和大量的燃料消耗,使他們不適合這一職責;最終兩船於8月11日恢復了他們的民用服務。後來,由於橫渡大西洋的乘客減少,茅利塔尼亞被放置在利物浦。1915年5月,當其姊妹船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U艇擊沉,
茅利塔尼亞由英國晸府作為運兵船徵用以填補路船所留下的空白。之後茅利塔尼亞號和另外兩首郵輪阿基坦號和白星航運的大不列顛號一起作為治療傷員的醫療船使用。在作為醫療服務船使用期間,
該船被漆成白色並有十字架標誌。 之後,加拿大晸府徵用該船作為加拿大從哈利法克斯到利物浦港之間的運兵船使用。在1917年,這條船運載了成千上萬的美國軍隊而被暱稱為HMS夜來香,直到戰爭結束才不再使用茅利塔尼亞擔任醫療船。
茅利塔尼亞於1919年9月21日重新回到民間營運。繁忙的船期讓該船直到1920年才有時間進行檢修。然而,在1921年該船E甲板發生火災,庫納德郵輪公司決定將此船進行一次緊急大修。於是茅利塔尼亞號回到了她誕生的泰恩河船廠,在這裡,她換裝了以燃油為動力的鍋爐。本船於1922年3月重返服務營運。
丘納德公司注意到雖然經過改裝,但是在營運速度上並沒有重大提高。公司決定決定該船迫切需要進行包括渦輪機在內的一次革掵性改裝。於是在1923年,本船在南安普敦開始這一改造工程。
但是在茅利塔尼亞檢修進行到一半,其風機被拆除的時候,船廠工人舉行了罷工,不得已之下,庫納德公司將本船拖曳到法國,在其他造船廠完成了改裝工作。1924年5月,該船回到了大西洋航線上的營運中。
1928年,茅利塔尼亞進行了新的現代化室內設計裝修,並在接下來的一年,她的記錄由德國郵輪不萊梅號所創下的28節(52公裡/小時)的巡航速度所打破。 之後庫納德對她的引擎進行了修改,以產生更多動力以追趕這一紀錄。但是這寫改造仍然是不夠的。不萊梅號代表了新一代的遠洋客輪,
其更加強大,更加先進的技術是老化的郵輪所不具備的。儘管茅利塔尼亞沒有擊敗她的德國對手,但是她創新了她自己的速度記錄。1929年,茅利塔尼亞與一艘火車渡輪在羅賓斯礁附近相撞。所幸沒有人員傷亡。由該事故對這條船所造成的的破損很快就被修復。 1930年的大蕭條時期,茅利塔尼亞成為一個專門的巡航船。
丘納德航運與白星航運於1934年合併,茅利塔尼亞號其他老化的遠洋客輪一起被視為多餘的船隻而解除營運服務。
雖然之前有包括美國前總統小羅斯福的不少忠實的乘客請求保留本船,但是此船依然在1935年在蘇格蘭的船廠解體拆毀。
船上的一些裝飾和家具被拆卸重新使用在一些不同的酒吧和餐館之中。其中一部分被位於倫敦的茅利塔尼亞酒吧所使用。
阿奎塔尼亞號(RMS Aquitania),是英國卡納德郵輪(Cunard Line)所屬的豪華客船,與盧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同屬冠達郵輪公司的「三巨頭」之一。
第二座茅利塔尼亞號由伯肯黑德的Cammell Laird建造,是當時英國最大的船隻。它在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下水,在船塢裡可以看到船的船體。日期為1938年7月28日。珀西·E·貝茨爵士(Pircy E. Bates)爵士與庫恩納德·萊恩斯(Lady Bates)夫人一同抵達,為這艘船命名。在2:47,塊被打破,在2:57,隨著潮汐上升到超過12',預期上升。在3:30,貝茨夫人為該班輪洗禮,並揭開了它的名字。船在4:08滑行。在5:42處,錨首次下降,然後拖船將船引導至泊位以完成航行。
Jumbo Huang Notes: RMS Lusitania was a British ocean liner that was sunk on 7 May 1915 by a German U-boat 11 miles (18 km) off the southern coast of Ireland, killing 1,198 passengers and crew. The sinking presaged the 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war on Germany. Although the Lusitania sinking was a major factor in building support for a war, a declaration of war did not take place until nearly two years later, after repeated other attacks and German use of unrestricted warfare against American shipping.
Lusitania held the Blue Riband appellation for the fastest Atlantic crossing and was briefly the world's largest passenger ship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her sister ship Mauretania three months later. The Cunard Line launched her in 1906 at a time of fierce competition for the North Atlantic trade. She was sunk on her 202nd trans-Atlantic crossing.
German shipping lines were aggressive competitors for the custom of transatlantic passenger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Cunard responded by trying to outdo them in speed, capacity, and luxury. Cunard used assistance from the British Admiralty to build Lusitania, 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ship would be available as a light merchant cruiser in time of war. She had gun mounts for deck cannons, but no guns were ever installed.
Both Lusitania and Mauretania were fitted with revolutionary new turbine engines that enabled them to maintain a service speed of 25 knots (46 km/h; 29 mph). They were equipped with lifts, wireless telegraph, and electric light, and provided 50-percent more passenger space than any other ship; the first-class decks were noted for their sumptuous furnishings.
The Royal Navy had blockaded Germany at the star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UK had declared the North Sea a war zone in the autumn of 1914 and mined the approaches. In the spring of 1915, all food imports for Germany were declared contraband. RMS Lusitania left New York for Britain on 1 May 1915 when German submarine warfare was intensifying in the Atlantic. Germany had declared the seas around the United Kingdom a war zone, and the German embass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d placed fifty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 warning people of the dangers of sailing on Lusitania. Objections were made by the British that threatening to torpedo all ships indiscriminately was wrong, whether it was announced in advance or not.
On the afternoon of 7 May, a German U-boat torpedoed Lusitania 11 miles (18 km) off the southern coast of Ireland inside the declared war zone. A second internal explosion sank her in 18 minutes, killing 1,198 passengers and c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