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薬材之【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2021-02-12 漢方醫學

附子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

別名:天雄、烏頭。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側生子根加工而成。母根四川省稱為川烏。均為栽培。

產地:主產於四川省的江油縣、安縣。陝西、雲南、湖南,也有生產。

採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至7月初(小暑)挖出烏頭根部洗淨泥土,選取側生塊根稱為泥附,再按不同的規格進行加工。

1、鹽附子。選打個泥附洗淨,放入氯化鎂(滷水)及食鹽混合溶液中,浸泡數日撈出晾曬至半乾,再浸入氯化鎂溶液中隨時添加食鹽,使之保持過飽和狀態,如此反覆多次直至附子內外均有食鹽結晶附著時曬乾。

2、附子瓣。將中小個泥附洗淨後,刮去外皮縱切兩瓣,放入氯化鎂的溶液中,浸泡數日,加熱煮沸2~3分鐘,取出後以清水漂洗乾淨,以黃糖及菜油製成調色劑,使之染成濃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時取出蒸熟、烘半乾後再曬乾。

3、黑附片。將小個泥附洗淨,不刮外皮,放入氯化鎂溶液中浸泡數日,加熱煮沸2~3分鐘,取出以清水漂洗乾淨,切成5毫米的縱片,加黃糖及菜油製成調色劑亦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時,取出蒸熟,烘乾或曬乾。

4、白附片。加工方法略同黑附片。但需刮去外皮不加染色。加熱煮至透明,曬半乾用硫磺燻成白色,曬乾。

性狀鑑別:鹽附子又名天雄。呈圓錐形。長約4~8釐米,直徑3~5釐米,表皮褐色或黑褐色,周身附有鹽的結晶,上部有數枚乳頭狀疣突,中部有隆起的支根,頂端有略凹的芽痕。因久受鹽漬而質重不幹,易切裂,橫切面顯糊化澱粉狀,黃褐色,中心色稍淡呈星狀紋理。空隙處亦附有鹽的結晶,味鹹稍苦辛。

以肥大,堅實,灰黑色者為佳。

炮製:生用,或照附子瓣,片方法再制。

附子瓣:體形略小於鹽附子。縱切面邊沿突起中心凹陷。內外均淡棕黃色或棕黃色,有光澤,質堅硬角質狀,不易碎斷。對光照視呈半透明體。顯縱形筋脈線(木質部)外表面亦帶有疣突及支根和芽痕凹。味淡平。

以色黃光亮,無黴霜,塊均勻者為佳。

炮製:與黑豆同煮至透,無麻辣味後切片。

黑附片:呈不規則的片狀,厚約3~4毫米。外皮黑褐色。內色棕黃。質堅硬角質狀有光澤。

以片大均勻,色棕黃,堅硬,無白心者為佳。

白附片:其形狀氣味與黑附片相同。全體呈淡黃白色。

以片大,色白,透明,厚薄均勻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礆,為烏頭礆、新烏頭礆及次烏頭礆等。此外,還含有非生物礆成分。

藥理作用:本品歷來認為具有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現已證實,其藥理作用為;

1、強心。能增強心力收縮。在厥逆(休克、心功能不全)時,通過附子的強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環功能,從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為非生物鹼部分,前煮後一般不破壞,仍保留強心作用。

2、鎮痛。實驗證明,烏頭礆的分解產物有一定鎮痛作用。

3、抗炎。對實驗性關節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顯的消炎作用。

4、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熟附片的煎劑能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內抗壞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類固醇的排洩,減少末稍血液中嗜酸性白細胞數。此外,對某些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作用。

炮製:黑白附片多用產地已制的成品。

性味:辛、大熱、有毒。

歸經:入十二經。

功能:回陽補火,逐火寒溼。

主治:用於陰寒內盛,大吐、大瀉、大汗,身涼肢冷,陽衰欲脫,脈微欲絕。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脾陽衰弱的洩瀉久瀉,形寒畏冷,風寒溼痺。

臨床應用:附子只適宜於陰虛陰盛、全身功能衰退之症。使用附子的參考指徵是:1、脈沉遲無力或細弱;2、畏寒、四肢不溫、腰膝酸冷;3、小便清長,大便稀爛,次數增多屬於陽虛洩瀉者;4、面色蒼白、唇淡、多誕、舌白膩而質胖。此外,還可參考下列條件:下肢浮腫、嗜睡、自汗。根據以上基本症狀,再結合其它證候,適當配伍。

1、治陰症水腫(陰水)。凡水腫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狀者,屬於陰水,常見於慢性腎炎和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腫。此時患者有顯著的脾腎陽虛症狀,單用一般利水劑己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加用附子、乾薑等藥以溫腎祛寒,溫脾利水,活躍全身功能(主要是血液循環功能)。一般可在五苓散基礎上加乾薑、附子,或用溫陽利水湯。如需加強健脾行氣作用,則用乾薑、附子配白朮甘草厚樸木香等,方如實脾飲(此方為治陰水的代表方劑)。此方對寒溼型的肝硬化腹水也適用,用附子溫腎後,不但能夠利水,而且能顯著增進食慾。

2、治亡陽厥逆,即休克虛脫,表現為肌膚冰冷、呼吸氣微、四肢厥逆(厥逆是冷而不溫的意思)、脈微細活沉伏,同由於循環衰竭所致,須用附子、乾薑人參等溫陽救逆(強心而抗休克),程度較輕者用附子湯,重者用四你逆,更重者用參附湯,如冷汗淋漓較嚴重則再加龍骨、牡蠣、五味子

3、治陽虛休衰,尤其腎陽虛弱(所謂命門火不足),下半身常覺冷,腰膝酸軟冷痛,小腹冷而有牽扯痛,小便次數多,脈細弱。常見於久患慢性病者,或老人體弱。此時在補劑中宜加附子,收效可更速。配山萸肉、熟地,如附桂八味丸,或配杜仲、杞子、山藥等,如右歸飲。

4、治風寒溼痺,尤其寒氣偏勝的風溼性關節炎,疼痛顯著,遇寒即發,得溫則解,並常伴畏寒、肢冷、苔白、脈弦細等證候,可用附子配桂枝,如桂枝加附子湯。

5、治寒症腹痛。由於脾腎虛寒所致的腸鳴腹痛,胃脘痛、口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爛貨或洩瀉、手足欠溫、脈弦細(可見於潰瘍病、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結腸炎等),可用附子配乾薑、黨參白朮等,方如附子理中湯。

此外,附子還可用於溫化寒飲。如痰飲在肺而寒象較嚴重者,常覺背寒,並有虛寒喘咳(如支氣管哮喘、某些類型的慢性支氣管炎),除用麻黃、五味子、半夏外,有時還要加附子溫腎。

使用注意:1、陰虛和熱症忌用。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均不宜用附子:1、脈實數或洪大;2、大便熱結;3、發高熱;4、內熱外寒、真熱假寒;以上四種情況屬熱症,如無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越燒越烈,會出現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應;5、心臟病而見房室傳導阻滯,也不宜用附子。至於有一般禁用。

2、附子宜熟用。生附子易中毒不宜用。附子經煮沸一小時以上,其對心臟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強心作用仍保存。因此,含有附子的湯藥最低限度須久煎至一小時以上。

3、附子中毒的症狀為四肢麻木(從手指開始)、眩暈和衰弱感、出汗、流涎、噁心,更嚴重者為心悸、心律不齊、血壓下降、抽搐、昏迷。救治方法輕者作一般處理,如洗胃、保暖等,較重者需注射阿託品。中藥用生薑120g,甘草15g,水煎服,或用綠豆90~120g,濃煎服用,對輕症中毒患者,有一定解毒作用。

4、實驗證明,甘草或乾薑與熟附片同煎煮,可使熟附片的毒性降低。因此,前人在祛寒劑中往往用甘草、乾薑配附子,是有其科學根據的,不僅能加強溫裡作用,且可減少附子毒性。

5、習慣上附子忌與貝母瓜蔞白芨、半夏、白蘞等同用。

6、附子藥一般以溫服較好,也有人主張極度陽虛者宜熱服(取其有助陽之意),而下部虛寒、上部假熱,有面紅、狂躁等症候者宜冷服。

用量:熟附片用量不宜過重,以免中毒。如作藥引加強補藥作用時,用1.5~4.5g便可;用作強心、溫中散寒止痛,用4.5~9g。救治虛脫休克時,大劑有時用至18~20g,甚至30g,但須由有經驗醫生用藥。又有些地區慣服附子的人,藥用30~90g(但務須制透),這可能與個體對附子的耐受性不同有關,不過萬萬不能作為常規用量。總之,熟附片的常用量為3~9g。

處方舉例:1、真武湯《傷寒論》:熟附片9g、白朮12g、白芍9g、茯苓12g、生薑9g,水煎服。

2、實脾飲《濟生方》:熟附片9g、白朮12g、茯苓9g、厚樸6g、大腹子6g、木瓜6g、豆蔻3g、廣木香3g、乾薑6g、炙甘草3g,水煎服。

3、四逆湯《傷寒論》:熟附片15g、乾薑6g、炙甘草6g,水煎服。

4、附子湯《傷寒論》:熟附片12g、白朮9g、黨參12g、白芍6g、茯苓9g,水煎服。

5、參附湯《正體類要》:人參15g、熟附片12g,水煎服。

6、附桂八味丸(即腎氣湯)《金匱要略》:成藥(含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每日9g,一次服或分早晚二次開水送服,也可用其它湯藥服送。

7、右歸飲《景嶽全書》:熟附片4.5g,肉桂3g(煸服)、熟地18g、山萸肉9g、淮山12g、杜仲9g、杞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

8、桂枝附子湯《金匱要略》:桂枝9g、熟附子9g、白芍9g、生薑9g、炙甘草6g、大棗4枚,水煎服。

9、附子理中湯《閻氏小兒方論》:熟附片12g、乾薑6g、黨參15g、白朮9g、炙甘草3g,水煎服。

:1、附子有強心作用,使心臟收縮幅度增高,但生用過量易中毒。出現心率不齊,最後可引起心肺及呼吸麻痺而死亡,故臨床多用炙附子。

2、附子吸收後對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有麻痺作用,對黏膜及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先興奮後麻痺(但無局部刺激現象),所以本品有鎮痛作用。

3、臨床報導磨粉調或熬膏外敷疼痛部位上,治坐骨神經痛。

:烏頭(處方名:川烏、草烏)為植物烏頭的主根。味辛,性溫,有大毒。主要成分為烏頭礆,含量比附子多,故其鎮痛作用較附子強,但強心和祛寒作用不及附子。附子可以逐寒救急,而烏頭則以祛風止痛較勝;又附子可以入補藥中,而烏頭則不能。烏頭常用於治風寒痺痛,用量1.5~6g,代表方為烏頭湯。處方:制川烏6g,麻黃6g,白芍6.9g,黃芪9g,甘草4.5g,水煎服。

又烏頭分川烏和草烏兩種。川烏屬卡氏烏頭,主要在四川栽培。草烏屬北烏頭等,在各地野生,川烏和草烏的成分用途大致相同,但草烏的毒性和功能較強。

關注我看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附子,知道的人會說附子有毒,大家聽說附子有毒肯定都不敢食用。大家看過電視劇都知道裡邊有些人就能用毒救人,可以這麼說,附子用好了是治病救人的良藥,用不好就是毒藥。存在就是道理,有毒的附子到底對人們有什麼好處,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附子合理使用的好處。
  • 地道薬材之【三七】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止血、祛瘀、消腫、止痛。其藥理為:1、止血。三七溫浸液能縮短家兔凝血時間,並有收縮血管作用。2、消炎。三七水煎液對大鼠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抑制作用。3、增加冠脈流量。三七黃酮甙能明顯增加心冠狀動脈流量,同時心肌耗氧量減少。又三七水煎似具有糖質激素樣作用。
  • 地道薬材之【人參】的功效與作用
    人參能減弱由馬血清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對過敏性水腫也有顯著抑制作用,其原理可能與人參的抗組織胺作用有關。(8)抗利尿。作用與去氧皮質酮相似,可能是由於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從而促進鈉瀦留而使排尿減少。此外,初步觀察還發現,人參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的生長有輕度抑制作用;對實驗性胃潰瘍、實驗性心肌炎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 地道薬材之【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
    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粗糙形如枯朽之木柴。表皮稅落處顯網狀花紋。根頭部有葉基殘留,層層包裹,內部葉基外壁及芽痕生有絲絨樣白色柔毛。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以根條均勻,質地堅實者為佳。
  • 地道薬材之【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1、抗菌:抗菌譜較廣,對痢疾桿菌的抗菌作用最強,優於磺胺。對金黃色葡萄菌球、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鏈球菌、人型結核桿菌也有較顯著的抑菌 作用。此外,體外試驗黃連素和黃連煎劑對鉤端螺旋體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2、抗病毒:對多種流感病毒、以及新城病毒有抑制作用。
  • 地道薬材之【白補藥】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與作用:補虛益損,強筋壯骨。主治:虛弱乾瘦,頭暈目眩,勞傷疼痛。①《貴州草藥》:「強筋壯骨,補虛益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虛弱乾瘦,頭暈目眩。」 ③《新華本草綱要》:「用於肺病,虛弱乾瘦,頭暈目眩。」
  • 地道薬材之【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有豆腥味,嚼之渣較多。內蒙古產者,蘆頭小,頭尾粗細勻稱,長40~80釐米,直徑0.6~2釐米。外皮灰褐色帶網狀紋理,支根和鬚根較少,菊花心明顯。味甜,微有豆腥味。作用較顯著,用藥後尿量增加64%,但有效劑量範圍較小,劑量過小無利尿作用,劑量過大反而使尿量減少。3、抗腎炎。對實驗性腎炎有一定對抗作用,尤其在去尿蛋白方面有一定幫助。大白鼠口服大劑量黃芪粉對血清性腎炎的發病有阻抑作用,並能延遲蛋白尿與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已有蛋白尿者,口服黃芪粉恢復比對照組快。又大量黃芪似能改善水腫和增強全身營養狀態。4、降壓。
  • 地道薬材之【馬勃】的功效與作用
    體輕泡,有彈性,用手捻之有大量的孢子飛揚。氣味微弱。以個大,飽滿,松泡,有彈性者為佳。主要成分:含馬勃素、尿素、麥角甾醇、亮氨酸、酪氨酸,並含大量磷酸鈉。藥理作用:清肺利咽,解熱止血,與其收斂消炎作用有關。局部止血可能為機械性作用。
  • 地道薬材之【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藥理作用:1、健胃、驅風、止嘔、止呃;2、祛痰。炮製:土炒、炒炭或切咀生用。性味:苦、辛、溫。歸經:入脾、肝經。功能:理氣健脾,燥溼化痰。2、治療嗽痰多:凡屬溼痰,痰白粘稠、胸脘作悶者,都可用陳皮理氣化痰,配半夏更能加強燥溼化痰作用,方如二陳湯(按:陳皮、半夏配合能加強健胃、祛痰和之嘔作用,故二陳湯、陳夏益氣湯、溫膽湯等均為陳皮、半夏同用)。如屬熱痰、則配蛇膽汁,方如蛇膽陳皮末,用於支氣管炎和上呼吸道炎,順氣化痰而平喘的作用較好,小兒尤為適用。
  • 地道薬材之【藁本】的功效與作用
    藥理作用:鎮痛。又實驗證明其揮髮油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炮製:切片生用。性味:辛溫。歸經:入膀胱經。功能:散風寒、祛風溼、止頭痛。因鼻炎、鼻竇炎引起的頭痛用之也有療效。常配川芎、白芷、蒼耳子等同用。用量:2.4~9g。
  • 地道薬材之【枳實】的功效與作用
    藥理作用:行氣破積。現已經證實其作用為興奮胃腸功能。動物實驗發現枳實煎劑能使胃腸蠕動增強而節律。此外,枳實能興奮子宮,作用顯著。動物實驗發現枳實、枳殼的煎液能使家兔子宮收縮有力,緊張度增加,為這兩種藥物用於子宮脫垂提供了初步的科學根據。炮製:切片、麩炒。
  • 地道薬材之【獨活】的功效與作用
    藥理作用:祛風溼,通經絡。藥理試驗證實有鎮痛、鎮靜、收縮血管的作用。炮製:多切片,生用。性味:辛、苦、微溫。歸經:歸腎經。功能:祛風、去溼、止痛。
  • 地道薬材之【枳殼】的功效與作用
    臨床應用:1、用於治胸脅脹痛。此外,前人經驗認為枳殼還有祛風作用。用於眼科,能祛風明目,治風熱眼病(急性結膜炎)時,可配防風、荊芥、黃芩、連翹等祛風清熱藥同用;也用於治肌膚麻木痛癢(由風邪入侵肌膚引起),但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 地道薬材之【麥冬/麥門冬】的功效與作用
    氣微香,味甘、微苦,嚼之法粘。川麥冬的形狀與杭麥冬相似,主要不同點:塊根一般較小。表面淡黃白色或灰白色,皮較薄嫩。斷面淡白色,中央的小木心較細弱,溼潤後不易抽出。味微甘,嚼之粘性小。以塊根肥大,兩端修淨,黃白色,質柔韌,嚼之發粘者為佳。習慣認為杭麥冬比川麥冬好。
  • 《中草藥常識》附子的功效與作用: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附子圖片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洩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溼痺,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本品歷來認為具有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現已證實,其藥理作用為;1、強心。能增強心力收縮。在厥逆(休克、心功能不全)時,通過附子的強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環功能,從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為非生物鹼部分,前煮後一般不破壞,仍保留強心作用。
  •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
    白附子白附子,中藥名。
  • 沉香的功效與作用 眾香之首不虛傳!
    古來常說的「沉檀龍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難得,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那麼,沉香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來看看吧。一、沉香的功效與作用 沉香的功效沉香是一種藥材名,沉香有降氣溫中,暖腎納氣的功效。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 胡蘆巴的功效與作用
    按此亦因其益命門之功,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也。《本草求真》:葫蘆巴,苦溫純陽,亦能入腎補命門,……。功與仙茅、附子、硫黃恍惚相似,然其力則終遜於附子、硫黃,故補火仍須兼以附、硫、茴香、吳茱萸等藥同投,方能有效。《本草正義》:胡蘆巴,乃溫養下焦,疏洩寒氣之藥,後人以治疝瘕、腳氣等證,必系真陽式微,水寒氣滯者為宜,苟挾溫邪,即為大忌。
  •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桂枝又名肉桂,玉桂,桂皮等,一般主要產於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作為名貴的香料植物,通常人們用桂皮粉老烤制麵包,點心,醃製肉類食品,對人體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1.用於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生薑、大棗等同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 附子理中丸能「溫暖」腸胃,有哪些作用很亮眼?這樣吃才正確
    現代藥理學中大量實驗證明,附子理中丸具有抗炎鎮痛、增強體力和抗寒的能力,還有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以及抗胃黏膜損傷等作用。另外,附子理中丸對十二指潰瘍有抑制作用,還可以拮抗腎上腺素引起的迴腸運動和乙醯膽鹼引起的迴腸痙攣。 最後,該藥物能促進消化液分泌使食慾增加,抑制腸內異常發酵和促進氣體排出的作用。 二、附子理中丸,你真的用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