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皇權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到了明朝,朱元璋就把皇權集中到了極致,而皇權中最重要的是兵權,誰也不會不承認,軍隊的力量,代表著朝廷的最根本的力量,所以叫做虎符。
簡而言之,軍隊是服從虎符的命令,所以皇帝就是要把虎符交到他最信任的將軍手中,在某種程度上,虎符在將軍手中,就等於是皇帝的旨意。這情形下,就有人問,若將軍率兵出徵呢?這個問題解決得很好,因為皇帝早就在虎符上下過手了。
虎符看起來像一隻老虎,能夠平均一分為二,所以選擇了虎,因為虎是百獸之王,有引導百獸的寓意,一般虎符可以左邊分給將軍,右邊留在皇帝旁邊,使用時要兩面合用,軍隊才能聽從虎符使用者的命令。
在春秋戰國時期,虎符就開始使用,除虎符外,還有鷹符和龍符,這兩種符形雖不同,但實際效果卻很相似。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拿了南郡的虎符,然後輕鬆拿下荊州,算得上是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的名將,從側面來看,這個虎符也算得上是一個非常畸形的東西,士兵們很多時候都是認符不認人,這就引出了有人會問:如果有帶虎符的人,帶著軍隊造反了該怎麼辦?這位皇帝難道就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軍隊進攻嗎?邏輯性如此,但是皇帝從來沒有傻過,能設計出這樣的虎符,必定有精心的準備。
如前所述,虎符與左右符是分開的,而且根據皇帝的習慣,一般是將左、右兩個符分置於將軍手中,而右兩個符分置於皇帝身邊,因為軍隊的規定,必須看見虎符合二為一才能派上用場,所以即使在虎符真正被使用的時候,將軍也要去朝廷向皇帝請示,這並不是說想用就可以的。
還有一點,皇帝自然都是會看人的,能夠得到虎符的人,在皇帝眼中,必然都是千裡迢迢經過了千裡迢迢經過了皇帝,這樣的人不一定是能幹的人,但一定是百分百忠心的人,因為皇帝也不會拿自己的性命來看笑話。
看得見,即使是皇帝發明的虎符這種東西,最終還是會讓軍隊服從自己的命令,從根本上說,就是把自己的權力租借給將軍,等待必須使用到最後使用權的時候,還要經過自己的最後首長,看得見,皇上在權力這方面,總能做到最好。
然而到了明朝,也就是皇權最集中的時期,這所謂的虎符便慢慢地被廢除了,因為自宋朝起,強悍的軍隊幾乎都鎮守到皇帝身邊不遠,所以皇帝們基本上都用不上這麼繁文縟節的東西,幾乎是一聲不響地讓軍隊自立自強,而不必與大臣們勾心鬥角。
總的來說,皇帝在運籌帷幄之時,付出的智慧還是不少的,但大多數皇帝骨子裡還是希望天下和平,訓練軍隊的本質就是希望天下更安定,關於這一點,絕大多數皇帝還是做得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