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天宮紅色的院牆外,冶山東側,有一塊石板上刻著「故宮分院」,這裡的南京博物院的朝天宮庫房,一直深藏著一批南遷文物。80多年前,一群執著無悔的護寶者為避免故宮文物在戰火中受損,用生命守護著藏在朝天宮下的國寶安危,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近日,這段波瀾曲折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將被搬上話劇舞臺。記者了解到,江蘇大劇院原創話劇《朝天宮下》正在進行緊張的三幕聯排,該劇通過一個關於守護和傳承的故事,為觀眾呈現那段承載著國家文化命運的動蕩歲月。
講述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北京故宮已走過整整600年風雨,歷史的長河中,故宮文物隨著國運起伏沉浮。抗戰期間,故宮文物南遷華東,避地西南,行程數萬公裡,歷時十多年,為存續文脈譜寫了一曲文化抗戰的壯歌。2015年,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章劍華根據故宮南遷,創作了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地記載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其中重點展示了抗日戰爭期間,故宮文物歷經千難萬險的壯舉,表現了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
話劇《朝天宮下》的故事正是緣起於故宮歷史上的「南遷往事」,去年11月,章劍華和其他藝術家反覆論證,選取了《故宮三部曲》中的素材,創作了話劇《朝天宮下》的劇本。從劇組籌建至今,《朝天宮下》的劇本已經進行過7次修改,傾注了全體創作人員的心血。江蘇大劇院副總經理顧平表示,「傳統抗戰題材中,武戲較多,文戲較少,但這一次,我們聚焦文化本質,打造的不僅是一部抗戰劇,更是一部文化劇。」
「九年前我讀了章劍華創作的《承載》,才了解了抗戰期間,故宮人為保護故宮文物而南遷和西遷經歷的坎坷,在戰火紛飛中為了故宮文物而捨生忘死的一段能,讓我深受震撼。」接過劇本的那一刻,蔡向亮導演的感覺是「如履薄冰」,作為一位軍旅戲劇導演,這是他第一次觸碰文物題材的話劇。他坦言最初剛讀完劇本時內心十分忐忑,「編劇章劍華問我:「有多大把握?」我回答說:「60%吧」。
「我把這次導演當成了一次考試,首先得考及格了,才有可能加十分、二十分,甚至更多分。」為了能全面反映那段歷史,蔡向亮不敢懈怠,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一遍遍的討論細節、和演員一起深度除揣摩角色、琢磨語音習慣,力求一字一句均符合歷史背景和人物特點,「現在我越排越有信心,摸得越透,心裡就越有底了。你再問我的話,已經不是這個分數了。」
致敬國寶守護人
話劇《朝天宮下》講述的是南京淪陷時期,日本搜查隊來朝天宮搜查故宮南遷文物,威逼利誘要求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與學生周若男、看門孫大爺作出文物清單,隨文物一起以上報天皇。幾番交鋒,幾多周旋,三人最終捨命逼迫日軍放棄掠奪,用青春、熱血、智慧甚至生命,守護保存了中華文物,延續了民族文化的根脈。
一部擁有紮實功底的劇本,必須依靠主創的實力才能夠充分展現。從編劇到導演、從主演到舞美,《朝天宮下》集合了江蘇省最優秀的創作力量,稱得上是一部「江蘇原創」的精品話劇。
《朝天宮下》的主演們是一波老戲骨,演員郝光在劇中飾演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排練現場,郝光的手中始終握著一疊厚厚的資料,裡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筆記。郝光認為,要讓這個人物有血有肉地立在舞臺之上,不能單單走進朝天宮下守護文物這一段歷史,更要走進祝同禮視文物為生命的精神世界。「我必須去了解祝同禮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我才能理解為什麼在南京淪陷的萬人逃亡時刻,他選擇留下來保護文物,理解他在危難之時為何守信、為何無所畏懼。」
在郝光看來,祝同禮在危難之時選擇堅守的內在原因,「是因為他太愛文物了,他視文物為中國,他們保護的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更留下了珍貴動人的精神遺產。」講述中,郝光的神色、動作以及「婆婆嘴」式的講述,讓人仿佛那個倔強的祝同禮就在身邊。「祝同禮最愛囉嗦,會反覆說一些話,比如『你們侵我領土,殺我百姓』『視文物為生命』『這批文物是我和大家一起把他運到南京的』,我認為他的囉嗦,就是為了把這些最重要的事銘記在心,至死也不能忘記。」
話劇《朝天宮下》的故事中,也彰顯了有情有義的南京人在危難之時的責任和擔當,演員馬小寧扮演了朝天宮「看門人」孫大爺,並全程用南京話參與演出。與文物學家、日軍統領、青年女學生、記者這些角色相比,孫大爺是全劇最底層老百姓,但馬小寧恰恰認為,這個民間小人物以最接地氣的方式給這部劇增添了幽默的色彩。「孫大爺身上的閃光點就在於他在如此壓抑的氛圍之下,總是出人意料的說出或做出讓人會心一笑的事。他幽默樂觀,以樸實無華的民間智慧與日軍周旋,而他此時看護的不再只是朝天宮的大門,更是有著阻止侵略者幾千年文明的國門。」
一比一復原南遷文物
作為一部折射真實歷史的作品,導演蔡向亮最重視的就是歷史真實性,「我對整個戲的總體要求是真實感、年代感和帶入感。」這種真實感體現在話劇的呈現上,第一幕,拿著明晃晃刺刀的軍隊直接從臺下上臺衝入朝天宮,徑直從觀眾身邊滿帶侵略性的大踏步走過,觀眾也成為了場景中的一部分。同時,舞臺利用聲光電的變化及大屏幕的展現,勾勒出具有強大時代感的畫面,令人置身於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
蔡向亮一直強調兩個關鍵詞:「反差」和「節奏」, 「你們可以想像一下,寒冬臘月,大軍壓境,幾十萬人命喪屠刀,全城人民匆匆逃亡,但在寒冷黑暗的地庫之中,小姑娘若男在給看門人孫大爺講《富春山居圖》的故事。這個與大氛圍與小局部反差之下的小小溫情,足以打動人心。」
為了體現真實性,江蘇大劇院還組織道具設計師赴南博查閱資料、並與文物專家一起研究,按比例還原當時南遷的珍貴歷史文物如「紅燒肉」「翡翠白菜」等,以豐富觀眾的感觀效果。為除此以外,為進一步延伸該劇價值,該劇當中「太和鼎」「金嵌寶石碗」「黑釉盞」等一系列文物道具還將被打造成文創產品。
據悉,該劇將於七月底八月初對外公演,並計劃於2020年在國內巡演十場。
交匯點記者 王慧 實習生 付娜娜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