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

2021-02-13 範氏大族譜續修理事會

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

 

  家族由若干具有親近的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同一宗族的成員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宗廟,在一定意義上又有共同的財產,同受宗法制度的約束,參加共同的祭祀,死後葬於共同的墓地。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我國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緣聯結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組成宗族。《爾雅·釋親》即把由同一高祖父傳下的四代子孫稱為宗族,實際上有些宗族還可包括更多的世代。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時甚至合二為一。所以,我國古代的家族制度與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關聯,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須首先對宗法制度有所認識。

  所謂宗法,是指一種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標榜尊崇共同祖先,維繫親情,而在宗族內部區分尊卑長幼,並規定繼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員各自不同的權力和義務的法則。它的具體內容在有關西周、春秋社會情況的文獻記載中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其起源則可追溯到更遠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會的家長制演變而來的。在父系氏族社會,世系以父系計算,父家長支配著家族成員,甚至對他們有生殺予奪之權。在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增加,私有財產也產生了。父家長死後,他的權力和財產需要有人繼承,於是習慣上就會規定一定的繼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長生前的權威在其死後仍然使人敬畏,子孫們幻想得到他們亡靈的庇護,於是又產生了對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祭祀祖先的儀式。凡此種種,都為宗法制度的萌芽準備了適宜的土壤。

宗廟祭祀是頭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員主持。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廟,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約束。

  在宗廟中,始祖的牌位居中,始祖以下祖先的牌位依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族墓中穴位也分昭穆,井然有序。區分昭穆便於記住宗族成員的輩次,這在重視行輩尊卑、血緣親疏的宗法社會是十分必要的。

  與宗法制度有關的還有喪服制度。喪服指居喪期間的衣服制度,共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稱為五服。喪服不同,居喪期限也不同。喪服的等級是根據與死者親屬關係的親疏遠近決定的,血緣越近,喪服越重,居喪時間越長,而且嫡庶有別,男女有別。凡此,也都是宗法思想的體現。

  在宗法制度下,同一宗族的成員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在一定意義上又有共同的財產,參加共同的祭祀,死後葬於共同的墓地。

  上古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則在經過一定的調整之後,得到了實際的貫徹,從而形成了以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為特徵的體現封建族權的宗族制度,這種宗族制度完全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在封建社會後期近千年的歷史時期中同封建政權、封建禮教糾合在一起,起著長期而深刻的影響。

  宗譜

  宗族是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譜牒用以明統系,統系既明,宗族就不至於混淆。

  宗譜又有家譜、族譜、世譜、家乘等不同名稱。有些較大的宗族族內又分若干支若干房,另有支譜、房譜。比較完備的宗譜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序文,譜例,目錄,家訓族規,族墓、祠堂、族田的情況,自始遷祖以下全族已故和現存的所有成員的譜系世表。

  有的家譜還載有祖先的畫像,誥敕、傳記、墓誌和著作。家譜的序文可以有許多篇,而且每次續修都增加新的序文。這些序文往往出自本族輩次名望較高的成員之手,也有請非本族的地方官長或著名學者撰寫的,主要敘明修譜的意義、緣起、本族得姓佔籍的由來、繁衍的情況以及修牒的經過等等。譜例相當於一書的凡例,主要說明修譜的體例,規定入譜的資格,往往特別強調要防止異姓亂宗。家訓族規或是祖先遺命、或是所謂合族公議而定,在宗譜中置於顯著的地位。族墓、族田的面積和方位四至,祖先兆域的排列情形,祠堂的位置結構等,都有詳明的記載,而且多有附圖以言的,一目了然。

  家譜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譜系名錄。「譜者,普也,普載祖宗遠近姓名諱字年號」。(明方孝孺《族譜序》)先分房支,然後以表格形式登載各房支下每一世次男性宗族人員的名、字、號,功名仕宦情況,婚姻、生育情況和享年、葬地。入譜的人,「諱某字、娶某婦、生几子、葬某處,壽若干,鹹備載於後,庶幾可示後昆。」(明宋濂《符氏世譜記》)女性在家譜中也有記載,但都不見名字,外族之女嫁來後就加入了丈夫的宗族,但她只能以「某氏」的名義附見於丈夫之後,有時註明原是某地某人之女;本族之女嫁出後就脫離了父親的宗族,她只能以「第幾女」的名義附見於父親之後,並註明適某地某人。這也是實際生活中婦女附屬地位的反映。能立家傳的,都是本族引以為榮的名宦、名士、忠臣、孝子、烈婦、貞女等。

  日本學者秋賀多五郎在《宗譜的研究》一書中曾把家譜的內容和修譜的目的歸納為:(1)序得姓的根源,(2)示族數的遠近,(3)明爵祿之高卑,(4)序官階之大小,(5)標墳墓之所在,(6)遷妻妾之外氏,(7)載適女之出處,(8)彰忠孝之進士,(9)揚道德之遁逸,(10)表節義之鄉閭十條。

  家譜或十年一修,或二十年一修,或三十年一修,長期不續修家譜,會被認為「不孝」。修家譜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的頭面人物主持,

  修譜的費用或由族中財力雄厚者承擔,或向族眾攤派。有的宗族平時置有添丁簿,隨時登錄族中人口變化的情況,用備查考,為修譜預作準備。家譜每次續修完畢,都在祠堂中舉行儀式向祖先秉告,然後分發各房各支,有的一直分發到各個家庭。明代休寧範氏把家譜一一編號,只印刷一定的數量,隨即毀去書版,還要求族眾對家譜必須「收藏貴密,保守貴久,每歲春正三日祭祖時,各帶所編發字號原本到統宗祠,會看一遍。祭畢,各帶回收藏。如有鼠侵油汙、磨壞字跡者,罰銀一兩入祠,另擇本房賢能子孫收管」(《休寧範氏族譜·譜祠宗規》),明王士晉《宗規》也有類似的規定。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家族的內聚力,進行宗法教育,另一方面也為了杜絕日後發生冒宗之事。

 宗祠

  宗祠習慣上多被稱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崇拜祖先並立廟祭祀的現象,在原始社會後期即已存在。

  宗祠祭祖,儀式隆重,是最為重要的宗族活動。祭祀活動名目繁多,有每年對高、曾、祖、考的春、夏、秋、冬四時祭,有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分祭禰以及忌日祭等特祭,每逢年節還有年節祭。平時族人經過宗祠門口,都要下車下馬,畢恭畢敬。祭祀時,合族男子會集宗祠,拈香行禮,更是極其嚴肅。每次祭祀,都由族長或宗子主祭,並以年輩、官爵較高者為陪祭,另外安排通贊、引贊、司祝、司尊、司帛、司爵、司饌、司盥等執事人員負責贊禮和奉獻各種祭品,有時還配有鐘鼓和歌詩生。其餘族人則依輩次的先後和身份的尊卑,井然有序地隨主祭、陪祭之後,在贊禮聲中跪拜如儀。參加祭祀的人一定要衣冠端正,行禮時「尊者在前,卑者在後,務整齊嚴肅,如祖考臨之在上,不可戲謔談笑,參差不齊」(《京江王氏世譜·祭約》),凡「行禮不恭,離席自便,與夫跛倚、欠伸、噦噫、嚏咳、一切失容之事」,都要議罰(《浦江鄭氏世範》)。祭畢會食,依次飲福、享胙。飲福為飲用祭酒,享胙為食用祭肉。祖先用過的祭品,吃了會沾有祖先的福澤,而「革胙」、「停胙」則是對犯有過失的族人的一種處分。宗祠祭祖目的在於通過追思共同祖先的「木本水源」之恩,用血緣上的聯繫團結族人,以免日久年長,一族之人名不相聞,面不相識,視同路人。而繁縟隆重的儀式又充分體現了封建倫理,展示了禮教規範,又是一種教化的手段。

  除了作為祭祀場所之外,宗祠又是處理宗族事務,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竹溪沈氏的《祠規》聲稱「凡有族中公務,族長傳集子姓於家廟,務期公正和平商酌妥協」。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也有在祠堂進行的。族產多以祠堂的名義進行管理。有的宗族還有定期到祠堂看譜、讀譜的規約。對族人施行族規家法,必在祠堂進行。南海霍氏即在每月朔望族眾會集祠堂之時對有過子侄執行家法。竹溪沈氏《祠規》規定對犯有嚴重過失的族人,「族長傳單通知合族,會集家廟,告於祖宗」,然後行罰。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了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對奴婢佃戶的懲罰也經常在祠堂中決定並執行。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宗祠還是教育本族子弟的處所。在祠堂進行的祭祀、會食、團拜、讀譜、對犯過族人進行懲罰等活動,都有其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僅如此,許多宗族都在祠堂中設有家學,學中塾師由族中「品學兼優」的士人擔任,辦學經費由族產收入開支,「凡族中子弟入學,不另具修金供膳等費,外姓不得與入」(《郴陽陳氏族譜·創立義學記》),所以又稱義學。

  宗祠或由族長直接管理,或由族中威望較高的人輪流在族長的領導之下擔任管事。也有的宗族設有宗祠總理、宗祠知事,表面上由族人公推,實際上仍被族中有勢力的人把持。經管宗祠的人又往往同時經管族產。許多宗祠都起有堂名,堂名被認作是該宗族的代稱。

  族田

  族產又稱祠產,名義上是合族公有的財產,包括山林、土地、房屋等。除祖先所置並有遺囑規定不許分散、歸子孫共享的那一部分財產以外,族產的來源主要有三:「或獨出於子孫之仕官者,或獨出於子孫之殷富者,或祠下子孫夥議公出者。」(清劉鴻翱《杜盜祭款立碣記》)此外還有把犯了過失的族人財產罰入者。族產中最重要是可以年年有地租收入的族田。族田又分祭田、義田、學田等,一般都招佃耕種,祭田的地租供祭祀用,義田的地租供賙濟貧困族人用,學田的地租供宗祠辦學用,但三者的區別並不十分嚴格。

  族田是合族公產,各宗族都立約規定不得典賣,「如或有將祭田私賣者,合族控官告祖,人則不許入祠,名則不列宗譜」(《浦城高路季氏宗譜》)。為了避免族人侵吞族田,範仲淹在《義莊規矩》中強調「族人不得租佃義田,詐立名字者同」。後世各宗族都規定族田只能佃於外族,本族之人不但不能承佃,而且不能擔任租佃的居間人,以防產生弊端。族田的收入除祭祖、辦學、辦理一些公益事業外,主要用於贍族。範仲淹所定《義莊規矩》有「每人每月可支米三升,冬可置絹一匹,娶婦支二十貫錢,嫁女支三十貫錢」的規約,似是族眾不論貧富,人人都可得到一份。

  族田和宗祠結合在一起,二者互相補充,「敬宗收族」的原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被勢豪侵漁兼併,而這種勢豪又往往為本族的成員。這也是封建社會末世必然出現的社會現象。

  族規

  族規又稱族訓、族約、宗規、宗約、家規、家訓、家禮、家範、祠規等等,是宗族的法律,起著維護封建秩序的作用,對族眾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張氏宗譜·家規》即指出:「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則有紀綱;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則有家訓。綱紀不立,天下不平;家訓不設,家人不齊矣。夫家中之有長幼內外之殊,公私親疏之別,賢愚頑秀之不同,苟非有訓以示之,而欲一其性情遵模範,絕無乖戾差忒之虞,雖聖人不能強也。」《雲陽塗氏族譜·族範志序》也強調「族宜有範,猶國之不能無法制也」,聲稱族規「正以輔國家法制之所不及也」。

 

  有相當一部分宗族的族規是某一祖先的遺訓,累世相傳,永不更改。也有的宗族在修譜或續譜時由族中頭面人物議訂族規,一經訂立,同樣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宗譜中無不包括族規,祠堂讀譜,主要就是讀宗譜中的族規。此外,族規家訓也有單獨彙編成冊的,有些著名家族的族規、著名人物的家訓,其影響超出本宗族的範圍,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為了保證宗族血統的純一,規定了立後繼承的原則和辦法。異姓亂宗是宗法社會的極大禁忌。許多族規對不準異姓冒姓入譜和繼承財產都有嚴格的規定。《隴西李氏續修族譜·例言》即宣稱「隨母子,數歲來,帶孕子,數月生,及義子、贅婿,皆異姓也,原非一本,例禁概不收錄。」由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的觀念深入人心,而封建家族制度又剝奪了女兒的繼承權,一般人如無生育,或有女無子,都要過繼嗣子,稱為立後。宗族法規原則上禁止以異姓之子為嗣,即使至親如外甥、女婿、外孫,也一概不準(在家族勢力較弱地區的一些貧家小戶和城市流寓之家或有例外)。

長按二維碼關注範氏大族譜

相關焦點

  • 讀懂《鄉土中國》:家族與宗法制度(1)
    政權、族權、神權,構建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罩在「鄉土中國」的每一個人頭上,使其無處遁逃。而女子,額外還得加上「夫權」這一張網。梁啓超說:「中國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鄉土社會的宗族制度,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基礎上的一種特殊形態的人與人的關係。
  • 文化談片之八: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輔之以宗廟、喪服、族譜等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商朝從商湯到紂,王位遞嬗三十次, 其中兄終弟及者十四次,父死子繼者十六次。周朝三十七王,基本上都是父死子繼。嫡庶之別,商朝已有,周朝則形成了 「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 的制度。商、周的貴族皆行一夫多妻。正妻所産是嫡子,非正妻所産是庶子。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
  • 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
    【揚子曰】在中國歷史上,帝王繼承人的確立,大體經過了禪讓制、世襲制、選任制三個階段。禪讓制盛行於堯舜禹時期,年代久遠無從稽考。選任制始於近代,無須贅述。自大禹立夏至清帝退位,世襲制在中國推行長達四千年之久,影響極為深遠,其法理依據就是西周的「宗法制」。 「立嫡以長不以賢」,核心目的是確立正統、突出作用是解決爭端。它明確了王位繼承人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到北宋末年,皇家的宗廟中還掛上了歷朝的文臣宰相和執政官、武臣節度以上官員的畫像,作為陪祀。金朝的宗廟中供奉的「御容」像數量很多,僅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的御容像就多達12幅,其中有立像、坐像、半身像、戎裝像等。畫像的出現,不僅符合「宗廟」一詞的含義,也使祭祀者直接瞻仰到先祖的尊貌,使心有所系。  宗廟制度與宗法制度是相輔相成的。
  • 中國傳統的「五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禮記》,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四書五經」的由來和真正的古代婚禮應該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重點討論另外一個話題:五服制度。第二、中國古代的女權到底是什麼樣的?話說在曹魏末年,毌丘儉謀反失敗。謀反是屬於十惡不赦的大罪,整個家族都會受到牽連,毌丘儉的兒子肯定該殺,那麼兒媳婦和已經出嫁的女兒要不要一起殺掉呢?整個事件很簡單,看似證據確鑿,天理昭昭,但是問題就集中在兒媳婦和出嫁的女兒到底該不該死的問題上。
  • 古代伊朗的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伊朗語居民(即雅利安人)共同體的一大特點。[1]在我國,印度種姓制度研究比較深入,伊朗種姓制度卻很少提及。因此,本文擬就伊朗種姓制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討。賈可諾夫認為伊朗部落並非都有種姓制度,像西伊朗部落的米底人和波斯人,直到古代晚期才出現種姓制度。[4]但也有學者認為種姓制度是印度語民族的共同特點,東伊朗部落和西伊朗部落都有這種制度。[5]不過,留傳至今的阿契美尼德、安息及同時期的古典文獻,都沒有關於伊朗種姓制度的記載。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土地制度演變的規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突出特點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體,國家政權控制部分土地,小農土地私有制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國家政權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貴族、功臣直接享有外,許多封建政權往往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徵收賦稅,以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實行過的均田制。
  • 古代婚姻制度下的一夫多妻制
    一夫數妻,是古代的通例,掠奪婚時,已有這種現象,宗法組織又注重嗣續,所以平民可以買妾;貴族娶妻,又說有娣侄從媵。不過,「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的話,雖然見於《曲禮》,而古時平民買妾的,究竟還少。即在貴族階級,有一夫多妻的現象,但宗法制度是注重子嗣王。所以嫡庶的分別極嚴。媒妁婚制,就是一夫一妻制度,妾媵雲百一雲,不過是妻的「後備軍」、「補充隊」,實際上是沒有地位。古者古時妾媵盛多的說法,後人懷疑的很多。常人多根據《公羊齋、七傳》,說「諸侯一娶九女,天子一娶十二女」,論者謂其最不近情。
  • 古代的門閥制度與姓氏族譜
    中國古代社會重視血統延嗣論,貴族永遠是貴族,老祖宗是何身份,尤為重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制度,任用世族豪門,選人一以「家世門第」為準,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譜事」, 郡望始於魏晉門閥制度的盛行的時期,唐朝為盛。
  • 春秋戰國時代的姓氏制度
    周天子為姬姓,代表著當時天下的大宗,又下屬有各個姬姓的小宗,這些小宗便稱為魯氏、衛氏和晉氏等。之所以姓氏如此分別,以姓明始祖,以氏別子孫,大抵就是因為在宗法制度中,一個代表始祖的「姓」,亦可以是代表著一個宗族或家族的大宗,而其「姓」之下所分出的「氏」,則是屬於大宗之下的各個小宗。
  • 不斷深化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
    新時代,深化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對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曾經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設了許多值得珍視的制度。中華文明能夠長期延續、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內涵豐富、各具特色的制度逐步發展成為一整套制度體系,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大部分朝代的發展都受到了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因此等級制度深入人心。五服圖皇親國戚、世家大族都存在著嚴格的親屬制度,並且代代相傳,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親屬制度則是"五服圖"。那麼"五服圖"中包含哪些內容?它為何要稱作五服呢?
  • 古代離婚制度——「義絕」
    「義絕」也是古代解除婚姻關係的制度,與「七出」、「和離」不同,是一種官府強制離婚制度,頗具特色。也就說,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只要官府判決離婚,不論夫妻雙方是否同意,婚姻關係都必須解除。否則,就要坐牢。《疏議》:「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議曰:夫妻義合,義絕則離。
  • 你和我都在這張網裡面 中華文明之四——宗法制度
    晉祠是西周晉國宗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晉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姬虞)及母后邑姜後(姜太公呂尚之女,周武王姬發的王后,周成王姬誦,唐叔姬虞的母親)而建。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於唐(桐葉封唐),稱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臨汾市翼城,後來叔虞宗族遷至晉陽(太原)。唐叔虞為政有方,領導人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愛戴。
  • 中國古代「婚姻法」,七出三不去的休妻制度
    一般很多人都聽說過古代休妻制度遵從「七出、三不去」原則。但很少有人知道是哪七出、哪三不去。這個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以上就是古代休妻的七種法定情形。而三不去是限制七出的三種法定情形,有以下三種情形的,丈夫不可以休妻。
  • 中國古代的「法官」懲戒制度
    其實,早在4000年前,中國古代法律便有了對「法官」的懲戒制度。  肇始於夏周  一般認為,古代對「法官」的懲戒制度首創於夏朝,如《尚書·舜典》記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此處「官刑」就包括懲治枉法裁判的「法官」之刑。夏朝《政典》也規定:「先時殺無赦,不及時殺無赦。」即要求官吏執行公務時必須嚴格遵守法令或制度。
  • 此國的奇葩婚配製度和中國古代有何不同?說出來你別不信
    說起婚配製度,在現如今的社會中,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是一夫一妻制,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老婆,但是在距離我們非常遠的另外一個國家——尼泊爾,卻有著與大部分國家截然不同的婚配製度,與我們的古代制度也大相庭徑,到底是什麼奇葩制度呢?和我們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又有什麼分別呢?
  • 在古代大家族裡,假如長子去世,次子和長孫誰的地位更高?
    不論哪個朝代,權力和財產的承襲都是關乎大家族命運的頭等大事。繼承者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制定和確定的,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談及承繼,講究長幼有序,唐規定:「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
  • 淺談我國古代的親屬稱謂
    這種現象在中國這個宗族社會中很常見,尤其是在一個大家族中,由於人口眾多,久而久之,家族之間的輩分問題也就出現了。那麼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當一個家族的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親屬之間又該如何來稱呼呢?宗法制度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一個宗法社會。所謂宗法,就是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緣遠近來區分嫡庶親疏的一種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