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義安區西聯鎮犁橋村,一輛輛來自各地的小轎車蜿蜒在鄉村公路上,讓恬靜的村莊添上一分熱鬧。而這些來自城市的遊客,亦感覺置身在如畫的風景中,平添了幾分愜意。
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在犁橋村石橋鍾自然村經營農家樂的陳江水對此深有體會。52歲的陳江水與妻子姚翠玲一起經營明塘人家農家樂,味道可口的土菜讓許多遊客嘖嘖叫好。每逢節假日遊客很多,夫妻倆忙不過來時,家裡的親戚都會來店裡幫忙。陳江水的農家樂只有12個包廂,每年的經營收入卻能達到70萬至80萬元,利潤有10萬至20萬元。「現在到我們犁橋村的遊客越來越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回頭客,美麗風景吸引著城裡人在這裡感受美麗鄉村的新變化,也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陳江水一邊醃製著香腸等腊味品,一邊與記者談起犁橋村的變化,「這幾年,村裡的環境更美了,城裡人開車來這裡逛逛犁橋水鎮、漫園、老街等景點,再感受一下田園風光、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中午在農家樂吃個土菜,大家都感覺不虛此行。」
「無山兩水八分田」的犁橋村下轄7個自然村,面積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980人,是典型的江南圩區水鄉。近年來,犁橋村通過深入實施農村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等工作,人居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改善。同時,深入挖掘鄉村藝術文化資源,讓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推動鄉土文化自我創造、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全面小康之路、鄉村振興之路。
犁橋四面環水,依水而居、人水相依,素有「夢裡水鄉」的美稱。該村立足「做好水文章」,堅持「點上突破、面上覆蓋」,率先對村莊內99畝明塘(銅陵境內最大當家塘)進行清淤清障、駁岸護砌,同時藉助溝塘清淤等涉農項目的實施,對全村境內所有河、塘、壩、溝、渠等650畝水域進行全面治理。藉助「雙招雙引」平臺,成功吸引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移建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落打造成為犁橋水鎮,充分展示了古老的銅匠工藝、鐵藝、木雕、糖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豐富了遊客對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的體驗。
六十多歲的鐘光榮是土生土長的犁橋村人,和老伴居住在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樓裡,站在樓頂可以把村裡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鍾光榮說:「田原藝術季讓犁橋村的名聲更響亮了,每年來看田原藝術季的遊客很多,有些村民把自家的雞蛋和蔬菜擺到門口售賣,貼補點家用。」犁橋村在依據本地特色和資源稟賦,尊重生態環境、歷史遺存和村民意願的基礎上,連續兩年舉辦「田原藝術季」。通過在「稻田宴」上的「牛歌」表演、「田間戲劇節」上的「大鼓書」插入、鄉土詩會上的廣場舞暖場等活動的展示,將原先大家自娛自樂的「小快活」轉變為可以展示的「大才藝」,激發了村民的參與熱情和文化自信,更點燃了鄉村文化復興的激情。
犁橋村「讓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做法,為鄉村建設注入了新鮮的文化資源,促進了鄉村文旅融合和新業態發展。2019年,該村共接待遊客20萬人次,收入800餘萬元。犁橋村先後榮獲「全國首批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安徽省優秀旅遊鄉村」「安徽省鄉村旅遊百強村」「安徽省百家鄉村旅遊示範村」等榮譽稱號。(陳震)
【來源:銅陵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