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麻江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以高質量黨建助推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舉全縣之力打贏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這場攻堅戰。
五載拼搏,既有付出、又有奮鬥。五年收穫,實現讓每一位麻江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質感,實現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麻江縣實施交通網建設,出城關口晨景(張旭東 攝)
成績 體現在貧困人口逐年下降的數據裡
這是一串串令人振奮的數據:2016年全縣貧困發生率為12.89%,減貧人口6403人;2017年全縣貧困發生率為8.61%,減貧人口8945人;2018年全縣貧困發生率為1.55%,減貧人口14770人,實現整縣國定標準「減貧摘帽」;2019年共減少貧困人口3172人,貧困發生率由「十二五」期末15.95%減少到「十三五」期末的0%;2020年,全縣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十三五」期間,麻江縣全面壓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成立書記、縣長擔任組長和指揮長的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和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指揮部,統籌協調指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縣委常委把16個深度貧困村作為自己的主陣地,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上出實招解難題。組建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保障等18個工作專班,深入一線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2016年以來,全縣35名縣級領導幹部示範帶動2244名幹部與15347戶59480人開展結對幫扶,980名縣鄉幹部到村駐點,實行「網格化」管理。1013人次用心、用力、用情真幫實駐,實現63個行政村駐村幹部選派和攻堅幫扶力量全覆蓋。
「十戶一體」、「黨社聯建」、「聯合黨委」、「村企共建」、「四帶四變」」等一批黨建品牌,彰顯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在推動黨建扶貧工作上邁出了可喜步伐。今年以來,全縣各級選派駐村幹部共走訪群眾20.6萬餘人次,辦實事好事3700餘件,協調項目454個,協調解決資金5750餘萬元。
一組組鮮活的數字彙聚成麻江速度、麻江精神。2019年3月,麻江縣脫貧攻堅成效通過第三方評估,2019年4月,宣布退出貧困縣序列。
麻江縣宣威鎮卡烏藥谷江村大健康醫藥文化區全景(張旭東攝)
底氣蘊含在民生為本的改革發展中
這是一個個來之不易的榮譽:創建有機農業大縣、產業融合示範縣、城鄉統籌發展示範縣、鄉村旅遊精品縣和山地公園特色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2019年成功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20年獲批為國家第一批森林康養基地……一個個國字號、省字牌的榮譽,折射出「十三五」的開拓進取。
在麻江,最氣派搶眼的建築不是政府機關大樓,而是近年新建的學校、移民房、體育公園等民生設施。五年來,麻江縣始終堅守著民生為本的底氣、持續創新的銳氣,以黨建工作為龍頭,真刀真槍推進改革。著力推進精準扶貧,全力聚焦民生工程,從人民最關心的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方面著手,對各項保障機制進行「精心打磨」,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
補齊民生之短,這是學有所教的五年——教育方面,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4.2億元,大力實施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行動計劃和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改擴建項目、智慧教育工程、創業教育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工程;在落實好兩助三免的基礎上,2017-2019年縣財政自籌資金1949.32萬元,補助學前教育至高中階段貧困家庭學生500元/學年,對在校的全日制專科、本科貧困家庭學生,給予補助3000元/學年。
築牢民生之基,這是人力社保事業穩健發展的五年——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程和「雁歸興黔」就業計劃,幫扶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城鎮新增就業10150人,新增農村轉移就業11000人;實施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92634人,增長1.35%,綜合參保率達98%以上。
回應民生之需,這是病有所醫的五年——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繼續推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先診療後付費」,紮實推進慢性病患者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實現慢性病患者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應籤盡籤。
多解民生之憂,這是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的五年——農村住房保障方面,對11106戶危房實施改造,對存在透風漏雨的5030戶房屋進行了全面整治,完成易地扶貧搬遷8990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提升「山水田園·夢境麻江」品牌影響力。社會治理方面,全面深化法治宣傳教育,全力鞏固「無毒縣」創建成果。
自改革工作開展以來,麻江縣順利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試點任務,農村「三變」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工作穩步推進,鄉村醫生「員額制」管理改革得到國家衛健委全國推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獲批立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5個,新增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0個,年度新增省級科技型備案企業5家,累計達104家,完成國家中小型企業評價入庫4家。
五年來,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十二五」期末26.53億元增加到「十三五」期末41.7億元,年均增長11.44%。
鳥瞰麻江縣後壩移民安置點(甘海燕 攝)
產業融入在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裡
這是一幅幅築夢未來的壯美圖景:在「生態富民」的布局下,麻江縣突出黨建引領,大力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藍莓、鋅硒米、紅蒜、蔬菜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為主導,加快推進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走出一條生態、生產雙提升的路子。
每到夏季,麻江縣藍夢谷景區都會吸引諸多遊客前來暢遊田園風光,親身採摘、品嘗藍莓。好山、好水、好空氣,讓這個曾經的山卡卡,變成遊人如織的生態景區。依託山水人文資源,釋放生態紅利,發展生態富民強縣產業,夯實綠色發展基礎,麻江縣以構建現代交通和信息基礎為支撐,不僅致力開發旅遊產業,還將生態農業打造成了產業亮點。
烏卡坪藍莓生態循環產業示範園全景(張旭東 攝)
目前,全縣藍莓種植面積達6.5萬畝,依託貴州綠色產業扶貧子基金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初步建成集藍莓育苗、基地種植、冷鏈儲運、生產加工、電子商務、市場銷售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形成農旅融合、工旅互動的新模式。
山水人文相互交融,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麻江縣積極推進旅遊+文化、旅遊+體育、旅遊+農業、旅遊+康養等融合發展,拉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實現旅遊收入21.69億元、同比增長30.14%,接待遊客326.94萬人次、同比增長26.49%,兩項增速連續三年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0年將實現旅遊收入24.29億元、同比增長12%,接待遊客359.63萬人次、同比增長10%。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站在新的起點上,麻江縣將以更加昂揚奮進的拼搏精神砥礪前行,以更加嚴實的作風著墨落筆,實現黨建引領整縣提升,開創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新局面,為高質量發展描繪更加壯美的畫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凌忠雲
編輯 石含開
編審 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