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數學這種學科也需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在人們慣性思維裡,閱讀是文科的事情,如語文、英語等科目,跟理科關係不大,特別是數學這一門科目,直觀裡認為數學是不需要閱讀,只要記住知識概念、基本公式、定理等就可以了。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誤區,數學知識看似「分散」,實則緊密聯繫,任何新知識的出現,需要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這就強調一個知識的連貫性。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僅僅關注數式的演算步驟,而忽略對數學語言的理解,這相當於摒棄了數學思維能力的建立。
數學成績好跟閱讀理解能力好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解數學題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先理解題然後才能進行解題。一旦理解錯誤,解出來的答案也一定是錯誤的。
在小學階段,尤其是數學應用題。有些題目真的特別簡單,但是孩子就是不會。當我們幫他們讀題分析以後,他自己又會做了。我們經常說孩子不會讀題,其實這就是閱讀能力的缺失。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很多學生由於由於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的原因,他們數學閱讀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夠的信息識別能力和遷移能力,對數學概念認識與辨別模糊不清等。那麼應該如何提高這些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
語言文字的閱讀能力
有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就能夠正確理解題目的意思,領悟做題的思路。
例如,增加到18米和增加了18米
這兩句描述看似幾乎一樣,但數學意義卻千差萬別。「到」就是增加後的長度就是18米;而「了」意思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增加18米,是需要進行加法計算的。
數學的閱讀不是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也是要字字斟酌的。尤其是數學概念,那每一個字都是其意義的。
例如:梯形的定義是這麼說的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這裡要特別注意一個字「只」,意思是只能有一組不能多也不能少。
數學符號的閱讀能力
數學符號是數學的基本組成部分。但是我在小學四年級學生中發現,部分學生甚至無法區分「>」和「<」。不知道大於號和小於號,更別提什麼「≥。
數學符號不僅要會認會寫,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含義。
比如「=」,這個符號表示的符號左右兩邊相等,就像是一個天平。而很多學生認為,=就是結果和答案。
圖示和表格的閱讀能力
數學題目也有很多用圖示和表格進行表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這一閱讀能力。
如何提高
對於數學較弱的同學,要跨越數學閱讀這個坎,需要相當時間的培養和訓練。可以參考下面幾個方法:
1. 至少要閱讀例題:讀懂例題中的每一步,讀懂每一句話、每個公式算式和每個圖形。
2. 課前預習式閱讀。
3. 課後複習式閱讀。
4. 針對性查閱式閱讀:就某一個疑難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教材中的相關章節或段落,再加上閱讀其他有關書籍,或從網上搜索相關內容進行閱讀。
5. 系統性通讀式閱讀:對整本的教材或參考書籍開展系統性通讀式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