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自習課的時候,XX下位亂跑、XXX扭身和別人說話……」
「老師,昨天XX沒打掃衛生。」
「媽媽,姐姐不讓我看電視。」
「老師,XXX下課的時候,我們做遊戲,他跟著搗亂。」
「爸爸,哥哥沒寫好作業,就去玩了。」
「老師,XXX拾了一元錢,不交給您。」
「老師,XX忘了帶飯碗了,不敢來領飯。」
……
老師,你的班裡有沒有這樣的小學生?家長,你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行為?他們往往被稱為「愛打小報告」或者說是「愛管閒事」的孩子,其實是不正確的。
對於這樣愛把其他學生的異常行為告訴老師、家長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他們屬於「告狀」或「管閒事」,有時候卻是在「幫助人」——幫助老師、家長或同學、兄弟姐妹。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少。在某一方面來說,不是孩子長大了、成熟了,而是知道「保護自己」了,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看似「睿智」,其實是「麻木不仁」了。
對於愛「管閒事」的孩子,老師、家長一定要「因材施教」。孩子「告狀」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近半數的原因是為了執行老師、家長的規定。比如孩子說其他的同學上自習課時說話、下位;比如告訴老師哪位同學的作業沒寫好,哪兩位同學吵架了、打架了;比如告訴老師某個同學撿到東西不上交……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老師、家長應該鼓勵還是制止?其實不應該簡單了事。因為老師、家長的評價行為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引導、強化作用。如果只是簡單地鼓勵或制止,就會讓孩子養成愛「打小報告」的毛病,或者是形成對人對事漠不關心、缺乏愛心、正義感。
有的孩子打小報告,無論大小事都向老師、家長報告,不等老師、家長回應,報告一聲就走。對於這樣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該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引導,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事情該向老師、家長報告,什麼樣的事情不要向老師、家長報告。讓孩子分清楚事情大小和該不該報告,更要讓孩子學會和其他同學友好相處。
像這樣愛打小報告的孩子,是不受同學的歡迎的,他打小報告,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同學的認可,殊不知,他越是打小報告,同學就越煩他。對此,老師、家長不但要做他的思想工作,更要做通其他學生的思想工作,同時讓其他學生接受他。當同學們和他友好相處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打小報告了。
有的孩子「打小報告」,是出於對其他學生的關心、幫助,比如某個學生的餐具忘記帶了、某個學生頭疼、難受了……對於這樣學生,老師、家長應該給予表揚,教育學生,要學會關心他人,做個富有愛心的好孩子。同時,也應該教育「被報告」的學生,讓他們有事要向老師、家長報告,不要因為不敢報告而耽誤了事情。
孩子愛打小報告,老師、家長儘量不要草率地予以下結論,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教育孩子,讓他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不能完全阻止,也不能不聞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