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家長或老師應該鼓勵還是制止

2021-01-14 超敏教育

「老師,自習課的時候,XX下位亂跑、XXX扭身和別人說話……」

「老師,昨天XX沒打掃衛生。」

「媽媽,姐姐不讓我看電視。」

「老師,XXX下課的時候,我們做遊戲,他跟著搗亂。」

「爸爸,哥哥沒寫好作業,就去玩了。」

「老師,XXX拾了一元錢,不交給您。」

「老師,XX忘了帶飯碗了,不敢來領飯。」

……

老師,你的班裡有沒有這樣的小學生?家長,你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行為?他們往往被稱為「愛打小報告」或者說是「愛管閒事」的孩子,其實是不正確的。

對於這樣愛把其他學生的異常行為告訴老師、家長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他們屬於「告狀」或「管閒事」,有時候卻是在「幫助人」——幫助老師、家長或同學、兄弟姐妹。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少。在某一方面來說,不是孩子長大了、成熟了,而是知道「保護自己」了,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看似「睿智」,其實是「麻木不仁」了。

對於愛「管閒事」的孩子,老師、家長一定要「因材施教」。孩子「告狀」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近半數的原因是為了執行老師、家長的規定。比如孩子說其他的同學上自習課時說話、下位;比如告訴老師哪位同學的作業沒寫好,哪兩位同學吵架了、打架了;比如告訴老師某個同學撿到東西不上交……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老師、家長應該鼓勵還是制止?其實不應該簡單了事。因為老師、家長的評價行為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引導、強化作用。如果只是簡單地鼓勵或制止,就會讓孩子養成愛「打小報告」的毛病,或者是形成對人對事漠不關心、缺乏愛心、正義感。

有的孩子打小報告,無論大小事都向老師、家長報告,不等老師、家長回應,報告一聲就走。對於這樣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該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引導,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事情該向老師、家長報告,什麼樣的事情不要向老師、家長報告。讓孩子分清楚事情大小和該不該報告,更要讓孩子學會和其他同學友好相處。

像這樣愛打小報告的孩子,是不受同學的歡迎的,他打小報告,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同學的認可,殊不知,他越是打小報告,同學就越煩他。對此,老師、家長不但要做他的思想工作,更要做通其他學生的思想工作,同時讓其他學生接受他。當同學們和他友好相處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打小報告了。

有的孩子「打小報告」,是出於對其他學生的關心、幫助,比如某個學生的餐具忘記帶了、某個學生頭疼、難受了……對於這樣學生,老師、家長應該給予表揚,教育學生,要學會關心他人,做個富有愛心的好孩子。同時,也應該教育「被報告」的學生,讓他們有事要向老師、家長報告,不要因為不敢報告而耽誤了事情。

孩子愛打小報告,老師、家長儘量不要草率地予以下結論,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教育孩子,讓他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不能完全阻止,也不能不聞不問。

相關焦點

  • 孩子:聖誕節快到了,我想給老師送蘋果;家長:我鼓勵還是制止?
    現在聖誕節快到了,孩子提出來想要給老師送蘋果作為聖誕禮物,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是鼓勵?還是制止呢?要說洋節,聖誕節是名副其實的洋節,說不該過分推崇過洋節,也是有道理的。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但是成人的世界卻很複雜,很糾結。作為父母,對於過洋節,應該是既不過度提倡,大過操辦,也不會因噎廢食,不問緣由的就粗暴制止。孩子喜歡過節的歡樂氣氛,想要節日禮物,也想要給老師送節日禮物,這都是人之常情。
  • 孩子愛打小報告被老師「討厭」,知道背後的真相就不再擔心了
    所以,很多時候,即使不作任何幹涉,孩子愛打小報告的行為,都會自然消失,不必過於擔心。除了「道德規則意識」使然,愛打小報告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幼兒園以及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有天然的「向師性」特點。
  • 小學生家長開放日,孩子不愛舉手,家長很著急,老師卻說沒關係
    儘管老師鼓勵,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會表現出很大的焦慮感和緊張感。對於這樣的學生,鍛鍊自信心特別重要。有了自信,就能緩解回答問題時的緊張了。不管是性格內向不想舉手還是就是覺得老師的問題很無聊,不願意進行這種課堂互動,這兩種學生的特性都是,其實老師講的內容他們都能明白。只是不想和老師、同學來交流。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小報告和告密?其實孩子的告密是天性使然,父母不應該總是不理解。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1. 道德意識的萌芽。孩子們喜歡告狀的行為主要是在他律階段,即孩子服從權力,遵守教師和家長,一旦發現錯誤的行為總是及時報告老師和家長,他們可能不打算給別人麻煩,僅僅因為規則下的道德意識,促進「打小報告」的行為。2. 想要取悅或被認可的。
  • 反覆地做同一件事,孩子究竟存的什麼心態?家長應該制止嗎?
    也正因為是這樣的原因,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都表示感到十分的疑惑。舉個例子,有些家長會吐槽,孩子們總是非常喜歡做出重複性的動作;家長越是制止,孩子就越要去重複,從而讓他們都感到很鬧心。「你家孩子特別喜歡看動畫片嗎?
  • 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老師和家長都應該看看)
    寧波的一名小學生把巧克力帶到學校,被同學發現,告訴了班主任王老師(在絕大多數中小學,帶零食到校都屬於違規行為)。於是,王老師就把那塊巧克力沒收了。原本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沒想到,中午,舉報者又向王老師告狀,說那個被沒收巧克力的學生罵他,還想打他。於是,王老師就把兩個孩子都叫來,問那個學生為何要罵人。
  • 孩子剛上高中,月考分數奇低,家長應該鼓勵孩子?
    但是到了高中的時候成績 並不是太理想,學生進入高中都會有第一次的考試,這位學生第一次月考的時候分數很低,學生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成績能這麼低,成績出來以後這位學生的情緒開始不穩定,家長知道了這件事情,家長有安慰有鼓勵的,這位家長覺得學生的成績就像是自己走的路一樣,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就應該及時解決。
  • 多鼓勵 讓孩子愛發言
    有時舉手老師也不提問。後來我跟老師溝通,現在好多了。  橄欖夢:要多鼓勵孩子發言。  阿桃:兒子不愛發言,估計有點不自信。  橄欖夢:老師適時表揚,對孩子幫助很大。  一縷陽光:有的老師總是挑幾個平時表現好的學生提問。  哈嗄:要和老師多溝通。  阿桃:活躍的孩子,發言鍛鍊的機會就多。
  • 孩子被同學打了,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做到4點,孩子不會產生陰影
    孩子離開家庭進入學校之後,需要和老師與同學一起過群體生活,很容易與同學發生矛盾,如果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打了,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如果處理不好,孩子可能會產生陰影。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 總愛向老師打小報告的娃,是不吃虧還是會吃虧?
    對於孩子會「打小報告」這個行為,當爸媽的通常都是這麼個心路過程:剛開始時覺得還挺不錯的,孩子能來和我們報告情況,說明孩子會觀察、會溝通、能及時反應情況;但隨著次數越來越頻繁,又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了。比如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會打小報告的孩子總要找媽媽打個小報告「XX把我推倒了」、「XX搶我玩具」、「 XX敲我的頭」,不但會破壞小朋友之間玩耍的氛圍,媽媽也會比較不好做判斷,要介入還是不介入呢?
  • 孩子愛打小報告,遭父親痛打!如果您的孩子喜歡打小報告,您會如何?
    他不僅想幫助被揭發的那個人,也想幫助老師。像案例中提到的寶寶就是這樣,只是想替老師來盡一些責任,這個時候,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要理解孩子的善意,然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了解,那個被打小報告的孩子,則可能會感覺到被人在背後打了一槍,他可能從此會嫉恨那個打報告的人,也可能從此不再信任那個同學,甚至可能從此不再相信其他的人。
  • 是告狀還是告密?酸葡萄效應:家長要警惕孩子心中的嫉妒心理
    自控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利益的誘惑告密愛告狀的孩子後面都怎麼樣了只要留心一點,就可以發現。小的時候,最喜歡給老師家長打報告的小男孩,長大了懂事了依然還是喜歡在別人面前多嘴,有的時候會弄得當事人非常尷尬。
  • 家長群裡總有一些家長愛「出風頭」,老師:這種父母,情商低
    家長群裡總有一些家長愛「出風頭」,老師:這種父母,情商低家長群作為一種十分方便的交流手段,在各個學校中廣泛應用,幾乎每個班級都會建一個群,方便通知。老師和家長可以在群裡直接交流,有些愛「出風頭」的家長這個時候就很顯眼。
  • 老師反饋孩子情況,最不喜歡聽到家長這樣兩句話,看看你說過沒有
    如果你問一個老師,打電話給學生家長反映情況時,聽到最無奈的話是什麼,他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第一句是:老師,這種情況,我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都沒用。第二句是:老師,你對他嚴一點,該打的就打,我沒意見的。兩句話又把問題踢給老師。打孩子是權勢較大的父母對權勢較小的孩子採取的措施,希望造成一種行為的改變。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方面看,小孩都處於弱勢一方。
  • 孩子最大的底氣,來自於父母的鼓勵,請家長別吝嗇
    家長要知道,孩子最大的底氣來自於父母的鼓勵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是睜開雙眼去關注孩子的優點,用心看見孩子發現孩子,在再糟糕的情況下都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用來鼓勵孩子。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肯定,那孩子也不例外,這樣的鼓勵式的表揚更能激發孩子,才能促使孩子內心力量的增長。小嬰兒出生後慢慢長大會經歷無數的挫折,把頭抬起來,翻身,坐起來,學著爬行,這一切都是都是經歷了無數失敗才能成功的,所以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鼓勵。
  • 「1.2+6.8=8」被打叉,家長不服質問老師,聽完解釋寶爸懂了
    「哪裡錯了」,小學生列豎式「1.2+6.8=8」被打叉,寶爸不服質問老師在期中考試中,數學試卷有一道題是要求列豎式計算1.2+6.8,一位小學生乖乖的列了豎式,答案為「8」,老師卻打了叉號,這位孩子沮喪地回到家,寶爸發現孩子不對勁,問他:「怎麼了」,孩子回答道:「數學成績下降了」,寶爸直接拿出孩子的數學試卷,看看哪道題錯了
  • 面對孩子埋怨、抱怨的壞習慣,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經常聽很多家長說,只要一批評孩子,孩子就會滿腹牢騷,不停地抱怨父母,說家裡這不行,那不行。許多家長因為愛孩子,體諒孩子,聽孩子這麼說不由得內心也自卑起來,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家長必須清醒一點,千萬不能順著孩子的想法,埋怨父母,埋怨家庭條件是一個很嚴重的家庭教育問題。
  • 家長們,請好好愛孩子,也給老師愛孩子的理由和勇氣吧
    擔心孩子當三天假,把語文知識給玩忘記了,也擔心孩子忘了收假時間,於是,我挨個發信息。結果,你猜怎麼著,私發信息只有三四個家長回復,其他家長直接就忽略。我以為是因為時間關係,家長可能太忙了,誰知等到晚上十點也沒有家長再回復。當時我真的有些想生氣,或許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學校裡就是老師的責任,家長只需要等孩子拿期末成績單回來。
  • 孩子好奇心強愛探險,這三地,娃興趣再大父母都要制止去
    對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又應該如何做呢?一、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強,愛探險,父母該如何做01.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有好奇心,其實並不是壞事兒。有好奇心的孩子,就意味著孩子擁有了創造力。因此父母做的應該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同時在孩子有好奇心的時候,引導著孩子用正確方式去解答他們的好奇。同時鼓勵孩子想出多種的辦法去解決他們的好奇,同時讓孩子多去思考解決問題時候存在的安全問題,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