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成拳練功第一拳理——放鬆
放鬆,是大成拳練功第一拳理。
對大成拳來講,談正確的練功方法,最重要的要講放鬆,這是根本,是雷打不動的鐵定原則。有人講,中國武術都講放鬆,其實不然,我們曾經見過一個拳種,他們做每個動作都要求繃緊肌肉,摸他渾身上下,處處都是硬梆梆的,他的力量不小,卻十分僵滯,一旦與人動手,東倒西歪、一無是處。這樣的拳種在中國武林界確為少數,大家知道他們練拳的方法是錯誤的,這就可以了,我們沒有必要再去深入分析它。
下面我們講另外一種情況:多數人都知道練拳應該放鬆,但為什麼要放鬆,如何放鬆,放鬆到什麼程度才是正確的?拳譜上講: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松到什麼程度就是懈,緊到什麼程度便是僵?對這樣的問題,有些人講不清楚,特別是一些初學者。這些問題弄不清楚,必然會影響學拳的進度,有些人感覺入門難,其實難就難在這個問題上。
、
人生之初(在嬰兒階段),全身上下十分柔軟,沒有任何僵滯的部位,精神意識也是完全放開的,無拘無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力量卻出奇地大。比如,有這樣的情況,嬰兒手中攥著一個紐扣,為防止紐扣誤入口中,我們便去他(她)手中奪。你會驚異地發現,要想掰開他(她)的小拳頭很不容易。如果你有心,便會感到他的力量全不像一個嬰兒。再比如,有時候在與嬰兒戲耍時,無意中他(她)掄起小拳頭打在你臉上,你能覺出他(她)的手很重,全不像嬰兒所應有的力量。這兩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說明嬰兒身體非常之松,松而後才能整。因為松,全身的力量方能集中起來,達於發力部位。
嬰兒的軀體是一個鬆柔的軀體,是大成拳訓練應該具備的最為完美的軀體。但是,人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大量地勞作以及進行不合理地鍛鍊,另外還要長期受到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刺激,軀體逐漸僵化,身體內外充滿僵力,這樣的軀體必然形成全身經絡不通,百病叢生。要想改變這樣的身體,唯一的方法就是放鬆。宗師王薌齋早年曾提出「樁法換勁」的概念,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放鬆來消除身體內外與拳學要求相悖離的僵滯之勁。
那麼,怎樣通過放鬆來去掉僵滯之勁呢?
先舉個例子:比如一個足球,裡面放置了許多碎磚頭、碎瓦塊,那麼它已不再具有足球的本質,失去了足球的功能,這就仿佛是我們人體內部充滿僵滯之勁。要想恢復足球的本質就要先卸去其中的雜物,然後充上氣,足球便又成為足球了。我們初學者,就是要像這足球一樣,在鍛鍊中先通過放鬆卸去體內的僵滯之勁,然後在鍛鍊中,使體內產生出一種特殊物質,以滿足我們養生與技擊的需要,這就完成了我們恢復先天體質與自衛本能的過程。
我們還是回到放鬆這一問題上來。
在我們的鍛鍊中,放鬆要貫串於所有的功法。但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放鬆,是通過站樁功來完成的。站樁放鬆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無念無思,渾渾噩噩,徹頭徹尾放鬆」的階段,第二階段是「以意念指導放鬆」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開始站樁至兩三個月之內。在這個階段中要做到不思不想、不加任何意念,在僅僅保證站樁姿勢的情況下,沒有一點多餘的力量。我們可以把樁勢放置於強度最低的狀態下,比如站渾元樁,本來兩手須環抱胸前,我們可以把兩手變為環抱腹前,以減小兩臂的用力,甚至於我們可以把站勢變成臥勢。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最輕鬆的身體狀態卸掉身上的僵勁。在這個階段中,不要想功夫,不要想技擊,不要在大腦中出現任何幫助放鬆的意識,一切順其自然,無念無思,渾渾噩噩,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卸掉體內的僵勁,才能使你的身體變成一具空殼,才能為你下一步注入新的特殊物質騰出空間,這個階段可以是兩三個月,也可以是更長一段時間。如果有的練者沒有經歷這一階段的訓練,而現在又感到功夫停滯不前,我們建議你把這一課補上。任何一種運動都是這個道理,當你感到無法進步的時候,一定要回到基本功上去找原因。
兩三個月的第一階段訓練完成以後,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是站樁加意念,以意念指導放鬆的階段。
通過第一階段的訓練,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體內的僵滯之勁,但還不可能做得非常徹底,所以必須進行第二階段的訓練。所謂以意念指導放鬆,就是在站樁過程中,通過養生類的意念活動,去指導不易放鬆或尚未放鬆的部位,如大腦神經、頸椎、肩關節、腰椎、胯、膝等部位達到放鬆。這個階段應該用一兩個月的時間。
具體一點講,大成拳的放鬆包括三個方面:
(一)肢體放鬆 包括肌肉骨胳、關節筋腱、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的全面放鬆。放鬆的方法可以採用逐段放鬆法,即從上到下,先放鬆頭部,然後頸、肩、腕、背、胸、腹、腰、胯、腿、足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放鬆。這種方法可以避免顧上不顧下、顧前不顧後的弊病,以達到各部位切實放鬆。
(二)呼吸放鬆呼吸應純任自然,不受任何限制,逐步由胸式呼吸過渡到腹式呼吸,以求達到靜、勻、細、長。
(三)大腦神經放鬆練功時先要心神安祥、凝神定意、摒除雜念。練大成拳功法,特別是練站樁功時大腦極易產生雜念,大成拳主張對雜念採取「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處理方法,且不可奮力將其拒之門外,以免引起大腦神經緊張。
通過前兩個階段的訓練,我們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在保持一定姿勢、保持一定支撐力的狀態下學會了放鬆;二是騰空了體內,為下一步向體內注入新的能量做好準備。
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訓練,便可以轉入技擊功法研習了。在整個技擊功法的訓練過程當中,放鬆仍然是堅定不移的原則。除去在進行發力訓練時,發力的一剎那全身驟然一緊之外,其它所有的訓練都要放鬆,只不過在放鬆過程中要配備技擊意念。
技擊功法(主要為站樁)+放鬆+技擊類意念活動,可以創造出驚人的技擊能力。
二、大成拳技擊第一拳理——恢復本能
學練技擊,如果不懂得恢復本能,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搏擊家。
在大成拳愛好者當中,許多人都聽說過「本能」這一名詞,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講,大多數人並未深究過它的含義。其實,在大成拳當中,「本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忽視了這一概念,就會對拳術訓練特別是對技擊水平的提高產生阻斷式的影響。換句話說,當一個人的技擊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再想提高就非常困難,但是當我們了解了「本能」學說,掌握了「本能訓練法」之後,就有可能跨越一個新的高度,進入高級拳術境界。
「本能」這一名詞在宗師王薌齋先生的著作中出現過多次,當我們縱觀上下文並結合薌老的拳學思想以及武術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就會發現,「本能」理論其實是大成拳的重要學說和經典學說。比如,在薌老的名著《大成拳論》第一節「自志」中,就有兩處談到本能,第一處是:「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煉,統而言之,使人體與大氣相應。分面言之,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本,養成神圓力方、形曲意直、虛實無定,鍛鍊成觸覺活力之本能。」第二處是:「餘深信拳學適用於神經肢體之鍛鍊,方因而益智,尤適於筋肉溫養,血液滋榮,更使呼吸舒暢,肺量增加,而本能之力亦隨之漸長,以實現一觸即發之功能。」在這裡,薌老以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本能」的不同表現形式及鍛鍊要則。
那麼,什麼是本能呢?王選傑先生著作中有這樣一句話:「以大成拳角度來說,主要是鍛鍊如何發揮人體中固有的本能。」其中「人體中固有的」幾個字,揭示了本能的性質。
本能,顧名思義,是指人和動物體內固有、不學自會的能力,如嬰兒吃奶、蜜蜂釀蜜、貓捉老鼠、虎豹奪食等等。四例之中,前二者是生活本能,後二者是自衛搏擊本能。武術中所講主要是指自衛搏擊本能,亦稱為自衛本能或本能。
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同飛禽走獸生活在一起,除獵取禽獸為食時需與之進行搏鬥外,還要隨時準備抵禦它們的襲擊。所以,那時的人與動物一樣有很強的自衛本能,他們的力量、反應、攻擊性都不比動物差,否則,在殘酷的弱肉強食的環境當中他們也就無法生存下來。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自身的安全越來越有保障,他們身上的搏擊本能便逐漸蛻化了。時至今日,人們身上的搏擊本能是否已經喪失殆盡了呢?讓我們來看幾個實例:
1.一個人去端茶杯,事前並不知道裡面裝滿滾開的水,在他的手接觸茶杯並突然被燙之時,會閃電般將手抽回,而並未經過大腦思考。
2.一個人走在森林中與餓狼不期而遇,會因驚嚇而失去防衛能力。但是如果他的孩子被狼叼走,他的勇氣和力量會突然爆發,奮不顧身地與狼搏鬥,甚至取勝。
3.據某報報導,一位俄羅斯老婦看到支撐汽車底盤的千斤頂正在斷裂、正在車體下面修車的兒子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她居然神奇地用兩手將底盤託住,直到兒子爬到安全地方。託住汽車需要上千斤的力量,如在往常,老婦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由以上數例可以看出,人在身體受到強刺激或者意識受到強烈吸引、精神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有時候可以產生出異乎尋常的能力(如強大的力量、高速度、快速反應等能力)。如果從科學或者醫學的角度解釋,問題可能會得出別的答案,但從武術角度講,我們認為,以上三個實例給予我們的啟示就是:人們在極特殊的情況下,可以恢復體內的自衛本能。
但是,人們不可能通過追求那種極特殊情況來達到恢復本能的目的。要想恢復自衛本能,只有通過特殊的訓練方法。大成拳正是通過自己一整套特殊的、科學的訓練方法練出本能,或者說激活、恢復體內的自衛本能。自衛本能,更具體一點說,是一種下意識的自衛反應,是在受到威脅時自然而然進入到一種還擊狀態,是在精神作用下身體內部突然發出極限能量來,是不需要通過大腦而做出各種自衛動作和還擊動作。
大成拳恢復本能訓練主要是通過站樁、試力、走步、發力、試聲、推手、實作七種功法來完成(其中以站樁為主)。不管進行哪一項訓練,都必須遵循相關的原則和要領。對這些原則和要領決不可輕率對待,更不可忽視,非但不能忽視,還必須認真研究,反覆揣摩,嚴格執行,一絲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