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和中國市場上,工業控制網絡主要採用CAN和工業乙太網(Industrial Ethernet)等技術。這些技術具有共同的不足之處。
●帶寬低,例如CAN為1Mbps,工業乙太網帶寬最高為1Gbps;
●時延高,例如部署30個節點,時延通常在毫秒級;
●實時性差,不易保證高優先級的業務暢通;
●可靠性和安全性低;
●技術複雜,標準多,網絡連接龐大,使用成本過高。
基於乙太網的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 -時間敏感網絡)網絡技術,協議複雜,仍處在標準制定階段。 目前其最高帶寬仍然只能達到1Gbps。延遲和確定性還不能達到工業控制網絡的需求。在將來更高帶寬的演進中,技術複雜度會指數增長。迄今為止所有號稱TSN的產品,實際只能支持其中一小部分協議,尚無真正支持所有TSN核心協議的產品面世。
探索工業控制網新標準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一個大膽的設想是:基於光纖的工業數據傳輸和控制網是否可行?無源光纖網絡(PON)傳輸技術在商用領域已趨成熟。 歷經三十年磨練,公眾接入網實現光纖到戶(FTTH), 令用戶可享受1Gb/s寬帶上網。 但是PON能否應用到工業乙太網,與控制網相融,仍是未開墾的處女地。
值得注意的是, 傳統PON不是為實時應用而設計的,而工業網際網路有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傳輸速率、延遲時間、確定性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工業控制網一旦從銅纜升級到光纖,傳輸與控制要銜接,相應的控制模塊要重新設計,全套協議要另設, 標準要重新制定,這儼然是一個更新換代的顛覆性舉措。這需要集成通信傳輸、區域網協議、計算機硬體軟體、半導體晶片設計等多專業的知識技術積累和經驗。
二、提出新一代工業控制網解決方案的重要性工業控制網絡是4.0、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但是,國內沒有真正的工業控制網絡基礎標準。目前工業控制網絡為德國和日本控制。國內廠家使用標準,不僅有支付費用問題,而且可能受到供應鏈鉗制。所以,開發工業控制網絡新技術已成為卡脖子的問題。
隨著傳感器和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對於高帶寬、低延時相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全球尚沒有同時滿足這些需求的對策。因而,探求解決方案,提議和樹立中國自主標準乃是行業當務之急。
從長遠來看,基於銅線的乙太網技術在帶寬達到10G+的時候,自然會遇到一個複雜度和成本的瓶頸。光電技術卻不存在這樣的瓶頸,有望崛起成為新一代工業控制網絡的核心技術。而整個光電產業也發展到了成熟階段,無論是光纖本身還是光模塊和接口器件,都達到了能夠以低成本應對各種惡劣工業環境的程度。所以,基於光電的新型通信協議和技術恰逢其時, 代表了發展趨勢。
三、全光纖工業傳輸控制網的系統架構鵬瞰科技提出,採用全光纖工業傳輸和控制的PonCAN網絡。 這是無源光纖通信傳輸和工業控制融合而構建的一個統一網絡平臺。 在無源光纖傳輸過程中融合控制器區域網,並實現全網同步。
圖一是全光纖工業傳輸和控制的PonCAN網絡架構示意圖。如圖所示,PonCAN核心網關受中心處理器CPU支配管理。 按裝於中心控制站的光線路終端(OLT) 是連接光纖幹線的設備。 與傳統無源光網不同的是, OLT不是連到光網絡單元(ONU), 而是通過分光器連到各個節點 (Node)。
PonCAN在物理上做到點到多點,光纖連到每個節點。每個節點都可以發信息,實現把無源光網PON和控制器整合在一個架構內。在傳輸過程中一套全新的協議,通過控制功能匯聚成一張完整的網絡。
圖1. 全光纖工業PonCAN網絡架構示意圖
四、全光纖工業傳輸控制網的性能PonCAN 架構將光纖傳輸技術引入控制區域網絡。光纖連到節點帶來的帶寬優勢發揮了作用,賦能數據洪流。 節點模塊與傳統意義的光模塊(ONU)有很大區別。傳輸速率可達1Gb/s - 10Gb/s。
在全新的網絡協議下,所有節點由一張網連結。必要時還可以國戰。簡化的架構省略了硬體/軟體的交互,將多個功能層次壓縮而扁平化。時延低於100µs。
重發機制賦予傳輸信息的確定性,端到端確認(ACK)可實時檢測連接狀態。發包做到在很短時間內送到。硬實時調度成為可能。安全性與功能緊密結合在一起。
PonCAN的節點獨具特色。每個節點可以配置CPU和SoC,或者各種標準接口的傳感器和數據採集器設備(乙太網,RS485,CAN,USB,PCIe)。節點也可以配置成為電機控制和執行器,直接滿足各種工業應用。
五、全新解決方案中的關鍵技術●無源光纖網絡傳輸技術
●區域網同步控制技術
●全套傳輸控制網協議技術
●三層安全架構技術
●SoC和晶片技術
六、應用前景這項新技術適用範圍很廣,幾乎涉及工業每個角落。融合高速數據傳輸和多協議的數據隧道,對智慧機器人控制、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汽車可直接受益, 對蓬勃發展的集成傳感器輸入和精密馬達控制也產生高效率,還可帶動上下遊產業的發展。
圖2. 全光纖工業PonCAN網絡目標應用市場
鵬瞰科技首次提出新一代全光纖工業傳輸控制網絡解決方案,意義非凡。一旦通過驗證就意味著,掌握工業控制網絡底層基礎技術,突破區域網銅纜布線的瓶頸,超越傳統控制區域網絡的局限性,為樹立新的工業控制網絡標準奠定了基礎。
責編:Amy 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