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近日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幾點釋疑和建議

2020-12-23 騰訊網

近日來,有媒體報導新冠病毒有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成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之外的另一種傳播形式。鑑於民眾對此了解不深,存在一些疑義,我們參考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同濟大學等團隊的一些成果,經在中國製冷學會「抗擊新冠肺炎空調(供熱)系統專家小組"成員中討論,形成如下闡釋和建議:

一、病毒進入空氣是一種氣溶膠,但大氣氣溶膠致病機率極低

氣溶膠是指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能被觀察或測量的液體或固體粒子,符合上述條件的即可叫做氣溶膠。因此,當作為宿主的帶有病毒的微粒以含有雜質的小液滴方式通過病人呼吸進入空氣後,成為帶有病毒的氣溶膠。但進入大氣環境或者建築室外環境的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很快會被其它不攜帶具有病毒氣溶膠的空氣所稀釋。按照SARS期間對一批出現感染場合的案例的研究,只要摻混的空氣量大於病人呼出空氣量的10000倍,空氣即為安全的(Jiang et al. 2009)。人呼出的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通過測量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初步估計這些空氣中含有人類呼出氣體的比例,無人條件下遠離汽車等排放源時,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為400~450ppm,因此,只要室外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高於500-550ppm (註:這即等價於把人呼出的病毒氣溶膠稀釋10000倍,包括正常人和感染者),則這一空氣是安全的。當測出的室外空氣二氧化碳濃度低於550ppm,開窗通風直接向室內引入室外空氣是安全的。

二、面對可能的氣溶膠傳播,怎麼應對?

(一)室外開闊區域

對於公園,廣場等室外開闊區域,或者沒有發現疫情的社區,只要這裡的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低於500ppm以下,就是安全的,不應擔心"氣溶膠傳播",但仍應注意戴口罩、個人衛生以及回家後及時洗手等,預防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病源集中的特殊區域,一般環境空氣中攜帶病毒的氣溶膠含量很低,室外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一般都滿足低於500ppm的條件,說明就病毒含量而言,室外空氣是安全的。

(二)普通室內環境

開窗通風仍然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開窗通風能輕易實現大風量通風(遠大於市面上的新風機產品),因此,即使在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還很低甚至可能有霧霾的情況下,我們建議選擇時機(大氣空氣品質相對較好時)、間歇開窗通風,或者開小縫隙通風。只要開窗通風,室內汙染會迅速下降(因為開窗通風量足夠大),因此開窗一定時間(比如20-30分鐘)再關閉,也能達到通風效果。

二氧化碳濃度可以作為判斷室內通風量是否足夠的標誌。如果認為室內存在已被病毒感染者的人數不超過總人數的50%,則只要保持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600ppm,非感染者就不會被已感染者通過氣溶膠通道感染(不包括飛沫和直接接觸這兩類傳播通道)。

(三)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特殊室內環境

對於收治有新冠肺炎病人的室內環境,保證足夠的新風量以稀釋室內病毒氣溶膠更加關鍵。為此,可參考我們第一期推出的"春節上班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安全使用空調(供暖)的建議"。

(四)自然新風不宜消毒

如前所述,開窗獲得的"自然新風"是安全的,不需要對其消毒(相反,濫用消毒劑可能帶來其它負面問題),也無必要採用高效過濾器等過濾手段。而消毒對象應是人經常接觸的表面(電梯按鈕、門把手、人自己的手等)。

中國製冷學會

「抗擊新冠肺炎空調(供熱)系統專家小組」

2020年2月9日

來源:網際網路

轉載內容僅作學習交流之用,所述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立場

其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播放 GIF 0.0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Nature:武漢大學藍柯教授團隊報導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空氣動力學
    2020年2月8日,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截至4月2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超過275萬例,死亡人數達19萬。
  • 不容忽視氣溶膠傳播!239名科學家致信世衛呼籲修改新冠預防建議
    新冠病毒是否會飄蕩在空氣中進行傳播,成為一眾科學家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的辯論焦點。7 月 5 日,據《紐約時報》報導,來自 32 個國家的 239 名科學家概述了空氣傳播的可能性,表明病毒可以通過更小的顆粒物感染人類,並呼籲 WHO 儘快修改其對外的建議方針,研究人員計劃近期通過一些科學期刊雜誌發表他們的公開信。
  • 世衛發布新冠傳播方式簡報:封閉場所不排除氣溶膠傳播可能
    常見傳播方式現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通過直接、間接接觸(通過受汙染物體或表面)或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而發生人際傳播。這些分泌物包括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或飛沫。例如,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或唱歌時,這些物質就會從口、鼻中釋放出來。
  • 新冠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專家今天最新解釋是……
    新冠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2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網絡上關於「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的言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回應說,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還有間接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途徑有待進一步的明確。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多數病例是可以追蹤到跟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史的,這個情況符合當前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一些特徵。
  • 釋疑「氣溶膠傳播」專家強調通風很關鍵
    釋疑「氣溶膠傳播」專家強調通風很關鍵 2020年2月9日     本報長沙訊2月8日下午,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還包括氣溶膠傳播。
  •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你被嚇到了嗎?這篇給你壓壓驚
    2月8日下午,在上海市衛健委舉行的發布會上,有衛生防疫專家表示,目前可以確定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增加了一條:氣溶膠傳播。「氣溶膠傳播」的公布引發新一輪恐慌,很多人認為氣溶膠傳播就是空氣傳播,覺得呼吸都不安全了。
  • 200多位科學家聯名致信世衛組織:新冠病毒能通過空氣傳播
    來自全球32個國家的近240名學者日前聯名致信世衛組織,敦促世衛組織改寫新冠病毒防護指南,承認新冠病毒能夠通過空氣傳播。空氣傳播是指病毒通過直徑更小的顆粒傳播,這些顆粒可能在空中停留較長時間。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是病毒傳播的重要驅動因素。
  • 「沒必要恐慌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中央指導組專家解釋原因
    2月1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及解讀,病毒傳播途徑的表述中增加了「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此前在2月8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修正版)》中,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則描述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氣溶膠」這一專業的術語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頻繁出現在大眾面前。何為氣溶膠傳播?
  •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空氣有毒?還能開窗嗎?
    2月8日,有報導稱,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務部主任、感染科主任醫師沈銀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病毒一般是附著在飛沫上,理論上可能還可附著在氣溶膠上,但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可通過氣溶膠傳播以及在傳播中到底有多大作用,這個還沒有完全確定,仍需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 您了解什麼是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嗎?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等專業術語,那麼,這些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氣溶膠傳播:氣溶膠是人日常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後很快(1秒甚至幾十毫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
  • 戰「疫」應注意防範新冠病毒氣溶膠醫院內潛在感染風險
    鑑於2003年抗擊SARS疫情過程中,醫護人員因護理SARS患者而感染的病例不在少數,且感染SARS的醫護人員均有曾經處於對SARS患者進行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的現場的經歷,這就提示我們:在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刺激患者咳嗽和促使氣溶膠產生的操作可能會增加新冠病毒傳播的危險。
  • 世衛更新指南:不排除新冠病毒在封閉空間通過空氣顆粒傳播的可能
    據美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導,當地時間9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新的指導意見,稱不能排除新冠病毒通過室內封閉空間的空氣顆粒傳播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健身房和餐廳。世衛組織此前承認,病毒可能在某些環境中通過空氣傳播,例如在「產生氣溶膠的醫療過程中」。新指南承認,一些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會在「室內擁擠空間」通過空氣中的顆粒傳播。報告指出,「唱詩班、餐廳或健身課」可能會導致病毒通過空氣傳播。
  • 關於「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氣溶膠傳播」,一個新增而又陌生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從昨日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表示: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主要有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 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 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
    據外媒BGR報導,近日越來越多的確鑿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空氣中的COVID-19傳播是通過感染者在咳嗽、打噴嚏、大喊大叫,甚至只是正常說話時排出的微小飛沫和氣溶膠發生的。 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  200多名科學家幾周前敦促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COVID-19的氣溶膠傳播。
  • 239名專家呼籲重視氣溶膠傳播問題,世衛:將重新評估
    近日,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聯名呼籲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審議新冠病毒防護指南,重視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世衛組織在4月17日更新的有關新冠病毒問答中明確表示,呼吸道飛沫是病毒傳播的首要途徑,且因為飛沫重量相對較大,會快速下沉至地面,移動距離不會太遠。因此人與人之間保持至少1米安全距離至關重要。
  • 科普: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嗎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7日表示,對於近來一些科研人員提出的有關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觀點,世衛組織持開放態度,正在匯總病毒傳播方面的各項研究進展。那新冠病毒確實有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嗎?應該怎麼預防?
  • VR防疫課堂:探究新冠病毒的傳播與防範
    文/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日前,威爾文教發布了一套關於新冠病毒和科學防疫的VR課程,受到廣大客戶和合作夥伴的關注與諮詢。為了更好地學習課程了解知識,我們將為大家詳細介紹此課程。首節:新冠病毒的結構在K12的生物課中,學生會學習病毒的結構,這種肉眼所看不見的生物,往往對它的了解是通過圖片或視頻。在VR課程裡,學生們身臨其境地置身於病毒世界,各種病毒在眼前遊動。而新冠病毒更是「衣著華麗」,因凸起的「花冠」而得名。
  • 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包括氣溶膠傳播;北京出現...
    劃重點 03 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包括氣溶膠傳播> 在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強調進一步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 研究:輕聲歌唱和講話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在控制新冠病毒傳播這件事上,音量很關鍵。相比大喊大叫和高聲唱歌,輕聲講話和唱歌產生的氣溶膠總量要低得多,從而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新研究指出,輕聲歌唱、不喊叫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給那些被限制在公共場合表演的音樂家帶來了一絲希望。
  • 研究表明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 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安全距離
    據外媒BGR報導,近日越來越多的確鑿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空氣中的COVID-19傳播是通過感染者在咳嗽、打噴嚏、大喊大叫,甚至只是正常說話時排出的微小飛沫和氣溶膠發生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200多名科學家幾周前敦促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COVID-19的氣溶膠傳播。該組織後來承認了這點,但堅持認為,飛沫傳播是COVID-19傳播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