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有媒體報導新冠病毒有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成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之外的另一種傳播形式。鑑於民眾對此了解不深,存在一些疑義,我們參考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同濟大學等團隊的一些成果,經在中國製冷學會「抗擊新冠肺炎空調(供熱)系統專家小組"成員中討論,形成如下闡釋和建議:
一、病毒進入空氣是一種氣溶膠,但大氣氣溶膠致病機率極低
氣溶膠是指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能被觀察或測量的液體或固體粒子,符合上述條件的即可叫做氣溶膠。因此,當作為宿主的帶有病毒的微粒以含有雜質的小液滴方式通過病人呼吸進入空氣後,成為帶有病毒的氣溶膠。但進入大氣環境或者建築室外環境的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很快會被其它不攜帶具有病毒氣溶膠的空氣所稀釋。按照SARS期間對一批出現感染場合的案例的研究,只要摻混的空氣量大於病人呼出空氣量的10000倍,空氣即為安全的(Jiang et al. 2009)。人呼出的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通過測量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初步估計這些空氣中含有人類呼出氣體的比例,無人條件下遠離汽車等排放源時,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為400~450ppm,因此,只要室外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高於500-550ppm (註:這即等價於把人呼出的病毒氣溶膠稀釋10000倍,包括正常人和感染者),則這一空氣是安全的。當測出的室外空氣二氧化碳濃度低於550ppm,開窗通風直接向室內引入室外空氣是安全的。
二、面對可能的氣溶膠傳播,怎麼應對?
(一)室外開闊區域
對於公園,廣場等室外開闊區域,或者沒有發現疫情的社區,只要這裡的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低於500ppm以下,就是安全的,不應擔心"氣溶膠傳播",但仍應注意戴口罩、個人衛生以及回家後及時洗手等,預防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病源集中的特殊區域,一般環境空氣中攜帶病毒的氣溶膠含量很低,室外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一般都滿足低於500ppm的條件,說明就病毒含量而言,室外空氣是安全的。
(二)普通室內環境
開窗通風仍然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開窗通風能輕易實現大風量通風(遠大於市面上的新風機產品),因此,即使在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還很低甚至可能有霧霾的情況下,我們建議選擇時機(大氣空氣品質相對較好時)、間歇開窗通風,或者開小縫隙通風。只要開窗通風,室內汙染會迅速下降(因為開窗通風量足夠大),因此開窗一定時間(比如20-30分鐘)再關閉,也能達到通風效果。
二氧化碳濃度可以作為判斷室內通風量是否足夠的標誌。如果認為室內存在已被病毒感染者的人數不超過總人數的50%,則只要保持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600ppm,非感染者就不會被已感染者通過氣溶膠通道感染(不包括飛沫和直接接觸這兩類傳播通道)。
(三)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特殊室內環境
對於收治有新冠肺炎病人的室內環境,保證足夠的新風量以稀釋室內病毒氣溶膠更加關鍵。為此,可參考我們第一期推出的"春節上班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安全使用空調(供暖)的建議"。
(四)自然新風不宜消毒
如前所述,開窗獲得的"自然新風"是安全的,不需要對其消毒(相反,濫用消毒劑可能帶來其它負面問題),也無必要採用高效過濾器等過濾手段。而消毒對象應是人經常接觸的表面(電梯按鈕、門把手、人自己的手等)。
中國製冷學會
「抗擊新冠肺炎空調(供熱)系統專家小組」
2020年2月9日
來源:網際網路
轉載內容僅作學習交流之用,所述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立場
其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播放 GIF 0.0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