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恐慌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中央指導組專家解釋原因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2月19日晚,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控科主任吳安華等三位中央指導組醫療救治組專家,就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特點及救治情況。

2月1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及解讀,病毒傳播途徑的表述中增加了「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此前在2月8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修正版)》中,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則描述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氣溶膠」這一專業的術語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頻繁出現在大眾面前。何為氣溶膠傳播?此前,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在2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氣溶膠傳播」是指含有病毒的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其中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形成飛沫核,飄到更遠的地方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我覺得對公眾沒必要過度去恐慌它(氣溶膠傳播)。」蔣榮猛在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仍然是最佳的預防措施。在家裡可注意多通風,通風可吹散飄浮在空氣中的病毒顆粒,降低濃度。

為什麼在第6版方案裡面強調「密閉的空間」條件?蔣榮猛解釋,氣溶膠傳播需要有一個特定場所,就是它不通風,可密閉,才有可能出現超過兩米距離的傳播。

「我們在寫這一段的時候,特別強調是在醫院裡面,在給病人做這種氣管插管(的情況),氣道的管裡,這個病毒大量出來,有可能會形成氣溶膠,也就是說在通風不好的情況下,所以氣溶膠傳播是對我們醫務人員的威脅最大的。」蔣榮猛說,所以在病房裡收治病人的時候,特別強調病房的通風。

「在外界的空間裡頭,比方說在大街上、公園上裡面,是氣溶膠稀釋在空氣中,病毒是不會對人造成威脅的。」蔣榮猛表示。(澎湃新聞記者 王選輝 實習生 劉宇丹)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你被嚇到了嗎?這篇給你壓壓驚
    2月8日下午,在上海市衛健委舉行的發布會上,有衛生防疫專家表示,目前可以確定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增加了一條:氣溶膠傳播。「氣溶膠傳播」的公布引發新一輪恐慌,很多人認為氣溶膠傳播就是空氣傳播,覺得呼吸都不安全了。
  • 新冠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專家今天最新解釋是……
    新冠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2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網絡上關於「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的言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回應說,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還有間接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途徑有待進一步的明確。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多數病例是可以追蹤到跟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史的,這個情況符合當前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一些特徵。
  • Nature:武漢大學藍柯教授團隊報導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空氣動力學
    2020年2月8日,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截至4月2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超過275萬例,死亡人數達19萬。
  • 關於近日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幾點釋疑和建議
    近日來,有媒體報導新冠病毒有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成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之外的另一種傳播形式。鑑於民眾對此了解不深,存在一些疑義,我們參考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同濟大學等團隊的一些成果,經在中國製冷學會「抗擊新冠肺炎空調(供熱)系統專家小組"成員中討論,形成如下闡釋和建議:一、病毒進入空氣是一種氣溶膠,但大氣氣溶膠致病機率極低氣溶膠是指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能被觀察或測量的液體或固體粒子,符合上述條件的即可叫做氣溶膠。
  • 樓上樓下有確診患者,氣溶膠會飄進家?還能開窗通風嗎?專家解釋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消息備受公眾關注,甚至出現「空氣中處處都帶毒」「開窗通風病毒會從樓下飄到樓上」等傳言,引發不少擔憂。今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專業組組長、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曾祥伯解釋,氣溶膠傳播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呼吸道傳播方式,並不罕見,由於公眾對這個專業名詞相對陌生,因此會產生擔憂。
  • 239名專家呼籲重視氣溶膠傳播問題,世衛:將重新評估
    近日,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聯名呼籲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審議新冠病毒防護指南,重視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世衛組織在4月17日更新的有關新冠病毒問答中明確表示,呼吸道飛沫是病毒傳播的首要途徑,且因為飛沫重量相對較大,會快速下沉至地面,移動距離不會太遠。因此人與人之間保持至少1米安全距離至關重要。
  • 專家解讀:低溫低溼更適宜病毒生存,控制室內環境或能降低傳播風險
    在多年前,科學家就已經通過實驗研究了流感在豚鼠之間的傳播途徑。在潮溼的空氣中,流感病毒難以聚集,在乾燥的空氣中,卻會迅速蔓延。那麼,新冠病毒喜歡怎樣的環境呢?對此,曹軍驥教授認為:「提高室內溫度和溼度,對很多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是有抑制作用的,但這個舉措能否對新冠病毒有效,因為目前尚無研究與實測數據,所以還不好下結論。」至於病毒到底能在空氣中存活多久,曹軍驥教授認為,不應樂觀估計。
  • 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什麼是氣溶膠?是否等同經空氣傳播?我們該如何...
    簡單地說,氣溶膠是一些在空氣中懸浮的超小顆粒,這些顆粒還可能引發疾病。   要了解氣溶膠傳播,有必要先解釋下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
  •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空氣有毒?還能開窗嗎?
    官宣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氣溶膠(aerosol)又稱氣體分散體系,是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系,大小為0.001~100微米,形象地說可以想像為懸浮在空氣中的膠體「雲霧」。「氣溶膠傳播」並不意味著空氣中病毒瀰漫,不要誤解。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醫生胡晟在感染上新冠肺炎以後基本上痊癒,他表示:「不用過分解讀氣溶膠傳播,這很正常,不要被大氣兩個字誤解」,準確來說就是在空氣中特定的距離傳播,「本來這個病就通過飛沫傳播,氣溶膠不是老百姓常見的,在醫院裡多見,所以不是主要傳播方式」。
  • 新型肺炎氣溶膠傳播是真的嗎?氣溶膠傳播是什麼意思和空氣傳播有何...
    2月8日,在上海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上,官方確認了新冠肺炎的三種傳播途徑,包括此前被微信闢謠助手定義為謠言的「氣溶膠傳播」。按照衛生防疫專家的解釋,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那麼,氣溶膠傳播意味著什麼?專家稱,不是病毒在空氣中瀰漫,不用緊張。
  • 關於「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氣溶膠傳播」,一個新增而又陌生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從昨日起,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表示: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主要有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 戰「疫」應注意防範新冠病毒氣溶膠醫院內潛在感染風險
    SARI(2019-nCoV)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明了,由起初的飛沫傳播、「有限人傳人」、「人傳人」、接觸傳播、糞—口傳播,到2020年2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提示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結合以往抗擊重大疫情的經驗,有必要提醒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注意保護好自己,防止出現SARI(2019-nCoV)氣溶膠醫院內感染。
  • 不容忽視氣溶膠傳播!239名科學家致信世衛呼籲修改新冠預防建議
    新冠病毒是否會飄蕩在空氣中進行傳播,成為一眾科學家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的辯論焦點。7 月 5 日,據《紐約時報》報導,來自 32 個國家的 239 名科學家概述了空氣傳播的可能性,表明病毒可以通過更小的顆粒物感染人類,並呼籲 WHO 儘快修改其對外的建議方針,研究人員計劃近期通過一些科學期刊雜誌發表他們的公開信。
  • 世衛更新指南:不排除新冠病毒在封閉空間通過空氣顆粒傳播的可能
    據美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導,當地時間9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新的指導意見,稱不能排除新冠病毒通過室內封閉空間的空氣顆粒傳播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健身房和餐廳。世衛組織此前承認,病毒可能在某些環境中通過空氣傳播,例如在「產生氣溶膠的醫療過程中」。新指南承認,一些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會在「室內擁擠空間」通過空氣中的顆粒傳播。報告指出,「唱詩班、餐廳或健身課」可能會導致病毒通過空氣傳播。
  • 氣溶膠傳播是什麼意思?和空氣傳播有什麼區別
    2月8日,在上海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上,官方確認了新冠肺炎的三種傳播途徑,包括此前被微信闢謠助手定義為謠言的「氣溶膠傳播」。按照衛生防疫專家的解釋,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那麼,氣溶膠傳播意味著什麼?專家稱,不是病毒在空氣中瀰漫,不用緊張。
  • 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包括氣溶膠傳播;北京出現...
    劃重點 03 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包括氣溶膠傳播> 在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強調進一步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 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 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
    空氣中的COVID-19傳播是通過感染者在咳嗽、打噴嚏、大喊大叫,甚至只是正常說話時排出的微小飛沫和氣溶膠發生的。 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  200多名科學家幾周前敦促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COVID-19的氣溶膠傳播。
  • 200多位科學家聯名致信世衛組織:新冠病毒能通過空氣傳播
    來自全球32個國家的近240名學者日前聯名致信世衛組織,敦促世衛組織改寫新冠病毒防護指南,承認新冠病毒能夠通過空氣傳播。空氣傳播是指病毒通過直徑更小的顆粒傳播,這些顆粒可能在空中停留較長時間。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是病毒傳播的重要驅動因素。
  • 世衛發布新冠傳播方式簡報:封閉場所不排除氣溶膠傳播可能
    央視新聞7月10日消息,當地時間7月9日,世衛組織發布科學簡報,介紹新冠肺炎傳播方式。關於氣溶膠傳播一些醫療操作可以產生非常小的飛沫(氣溶膠),這些微小飛沫能夠在空氣中懸浮更長的時間。治療新冠肺炎感染者時,可產生攜帶病毒的氣溶膠,沒有穿戴適當個人防護裝備的人可能會吸入這些氣溶膠。因此,執行這些醫療操作的所有醫務人員必須採取針對空氣傳播的保護措施,包括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此類區域不應允許來訪者進入。
  • 您了解什麼是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嗎?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等專業術語,那麼,這些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氣溶膠傳播:氣溶膠是人日常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後很快(1秒甚至幾十毫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