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有幾個必備條件,A是發生的事,B是你給這件事的定義,C是結果「很煩惱」。我們來分析一下,通常認為煩惱是由誘發事件引起,於是開始遷怒於誘發的事件或導致事件誘發的人。結果總是差強人意,即便暫時控制住那個所謂的源頭,同樣的事情仍舊屢屢發生,煩惱不斷。這是因為找錯了源頭,同類事情的發生並不會讓所有人覺得煩惱,之所以煩惱,是因為被煩惱的那個人給這件事情所做的定義或標準,而這個定義或標準才是導致煩惱的源頭;這就是心理學的ABC法則。所以,解決煩惱,只能解決B,就是自己的內心對事情的定義。定義變了,煩惱C就沒有了,A只不過是勾起你內心潛在創傷的一個事件而已,既不能阻止也不能抗拒。
以上只是淺顯地說一下這個理論,對事件的定義來源於從小收集的信息,進行的加工。比如被人白了一眼,有的人加工成「是不是看我不順眼」,有的人加工成「瞧不起我吧」,有的人加工成「我太讓人失望了」,有的人加工成「我可能有點毛病」;總之,這些都是「你瞅啥」背後的意思,並不相同。「瞅你咋地」的背後意思也各自不同,「你小看我」「你覺得我好欺負」「你管的太寬」「我不怕你」等等都是。這也是很多人吵架吵了半天,也沒有達成一致的原因,因為彼此吵架不在一個點上。
對於誘發事件,要麼通過事件看見潛藏的創傷進行療愈,要麼臣服已經發生的事,否則就會煩惱。前者需要學習和心理學的幫助,後者需要足夠的智慧,而我們學習的文化知識和一些心靈雞湯此刻都於事無補。確切地說,煩惱跟學歷無關,跟金錢無關。如果這兩者做不到,還有一個方法可以解脫煩惱(注意,不是逃避),但是要持之以恆地做。
其實不管哪個方法,只要不行動,都沒有用處。心理學也是,學了不用跟沒學一樣,能把煩惱解脫的只有自己,別人提供了各種方法,只要你不用,就沒有用。一個裝睡的人誰也叫不醒,是因為喜歡裝睡,這個是真的,之所以感覺到煩惱還不願意付諸行動去解脫,是因為對煩惱上癮,喜歡煩惱。因為在煩惱中會有存在感,在生活中製造出一個個煩惱,一個個問題,一個個坎坷,是因為這些煩惱會讓人有存在感。有的人就是好日子太淡泊的時候反而過不下去。
一種煩惱,是因為過去的事情導致,仔細想想,每一個發生的事,是不是都是在過去發生的?哪怕只過去一分鐘。還有一種煩惱,是還沒有發生的事,來自於對未來的擔心和恐懼,害怕失業,害怕沒錢,害怕災難等等。如果既不想通過學習療愈這些誘發的創傷,也無法對所有發生的事情臣服。那就學會生活在「當下」,這是解脫煩惱的根源。之前的兩種方法也是要達到這個目標。
那麼怎麼生活在當下呢?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停止思維,因為正是這個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思維才會有煩惱,另一個是關注內在。具體的方法就是,把思維拉向身體之內,從對過去的自責悔恨,對未來的擔憂恐懼中拉回到身體之內,把神收回來,把心安住,把魂安住。
開始的時候,還是會時時的走神,但是只要你發現思維出現,就把神拉回體內,把自己變成一個觀察者,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不管觀察到什麼,都不要抗拒,只要發現走神,就把注意力拉回到身體內部;可以觀察自己的呼吸,可以觀察身體的感覺,可以感覺手腳的位置,總之,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內部的感覺或呼吸上。開始要在安靜的狀態下,最好閉上眼睛。慢慢的就可以睜開眼睛,隨時進行。剛開始可能只有幾秒鐘的「安住當下」,慢慢就會時間加長。總之,不要著急,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安住」當下的時刻,你會感覺到內在源頭的力量,會感覺到內在的光,其實你有能力解脫所有的煩惱,只是你沒有連接到內在的力量。通過這個方法,你與真正有力量的自己連接,不斷持之以恆地連接,你會發現力量的回來,再面對同樣的事情,煩惱慢慢的就不會再起來。
其實,我們要時刻覺知內在,時刻與身體保持連接,才不會與真正的自己分離,身體是現實中煩惱匱乏的你與內在強大有愛的你連接的橋梁,如果不懂得連接,一味地被各種煩惱侵犯,身體又不能連接到內在強大的自己,橋梁也會扛不住而發生問題,沒有內在的力量通過橋梁輸出給外在的你,外在的你也會力竭,會枯萎。
「安住」內在的時候,會有空的感覺,但又不是空,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滿滿的力量感,承載著無限的愛,承載著無限的可能,承載著無限的滿足,卻又是一種「空白」。那些所謂的煩惱,是因為加入了時間的概念,而時間是虛幻的東西。就像你問家裡的貓或狗,今天是幾號?現在是幾點?他們並沒有這個概念,所以他們不會為過去的事煩惱,不會為未來的事擔憂。是因為人類有了思維才會如此,但停止思維不是返回到純純的動物身體上,而是人類有一個更高級的內在自我,也可以叫做高我,靈魂等等,停止思維才能與內在自我連接,才能拿回那個內在的力量,真相是,你真的是最棒的。所以,找回真正的自己吧,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