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不好就別談理想」,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觀點,我們信奉多久了?
「考這麼高的分不選金融就白費了」,這個看似實用至上的想法,又被默認多久了?
或許在面對諸多「勸告」也依舊一心澄明、選擇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走入輿論視野之前,忙碌的人們都還來不及思考——
「不想著賺錢,還想什麼呢?」
「不報個有錢途的專業,算什麼寒門『貴子』」
留守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系的新聞,幾乎是一出現後,就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質疑。
概括地說,就是「勸女孩為家庭考慮、選一個好賺錢的專業」。
即便女孩父親都發聲稱「支持女兒決定」,並表示「女兒對錢看得淡」了。仍有網友不依不饒地繼續反駁。
並致力於論證對農村出身的女孩來說,虛浮的理想需要為賺錢與生存讓步。
這樣的輿論觸發了一次「空前絕後」的反擊,不僅是支持女孩的網友,就連存在感極低的考古界人士與各大文博機構都紛紛發聲,鼓勵她追逐考古夢。
聲勢浩大的應援,讓爭議中兩派觀點的交鋒更為尖銳。
支持者鼓勵女孩遵從興趣、追尋理想,有人戲謔地反駁說「這可是北大,別說考古學了,就算是烤包子學我也想去」。
而反駁者認為,單說夢想不說生存,對於農村出身的女孩來說並不實際、浪費了改變個人與家庭命運的機會。
輿論的交鋒發展至此,這場論戰逐漸成了一場渾水,誰也說服不了誰。
而在互不讓步的觀點碰撞背後,這一事件也的確雜糅了許多爭議——
一方面,人們為考古這樣的冷門專業到底好不好而爭論:
比如考古圈的傾巢出動、少見地集體進行考古學的科普,試圖向大眾傳遞學科意義,為考古正名。
但同時,相對而言「崗位少」「工資不高」的現實質疑也隨之而來。
另一方面,人們為留守家庭有沒有資格追逐「風花雪月」而爭論:
比如勸女孩報金融、計算機、經管、醫生等「實用」學科。順從內心這種話,沒有良好的家底做支撐,是對家庭的不負責任。
可換個角度,這種只有富人才配追尋夢想的所謂「實用主義」論調,否定了情懷的意義,也小看了熱愛一詞的分量。
兩個問題爭論到今天,網友們唯一得出的共識也僅限於
「這可是北大的考古學,還能失業嗎?」
可倘若拋去北大的光環,是個普通大學的冷門專業,恐怕就連部分支持者的立場也會動搖——
「在隨時被淘汰的生活中,誰還敢談理想主義。」
追捧熱門專業,我們得到了什麼?
在網友們爭論的兩個話題裡,選專業這事是團理不清的亂麻,也算是爭議的起點。
如果考古是個「實用」的學科,那這番爭執便無從而起,只是一個經典的「寒門貴子」式故事。
顯然,無論是評價學科專業,還是人生選擇,「賺錢」這一因素已然排在了如今社會價值序列中的前列。
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早在十年前,高分考生報考專業的討論就已見諸報端。
2013年的一次統計數據顯示,據不完全調查,1977-2013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選擇就讀經濟學專業的有288人,工商管理專業有283人。
不過當時,最開始被輿論用「《為『錢途』還是『前途』》」圍剿的,是做出「功利化選擇」的狀元們。
2016年,山東省理科狀元孫昊,拒絕了清北金融與管理專業的邀請,選擇了理想中的中國中科院大學物理系,並就讀「粒子物理」專業,算是冷門中的冷門,獲得了社會的一片讚譽。
但近幾年內,關於專業的風潮無疑從過度嘲諷金融系狀元的一側,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許多人開始把考高分報金融視為了一個絕對正確的常識,報了叫「正常」,沒報叫「太幼稚、不現實」。
不報「實用」專業的留守女生反而被輿論圍剿。
不論是對金融學狀元們的無端道德批判,還是對留守女孩的質疑反駁,背後其實默認著同一套邏輯:
「熱門專業信仰」
熱門專業比冷門專業更實用,幾乎是所有學生與家長的共識。
許多人在潛意識裡相信,選擇一個熱門專業就能在成功道路上先走一步。
熱門冷門專業的差距焦慮甚至愈演愈烈,最後呈現出一句荒唐的話——
「冷門專業都找不到工作的。」
這套為大多數人認可的「成功經驗」,已經成為了選專業時的金科玉律,成為了大網,在選專業的語境中,不斷限縮著人們的想像力。
哪怕對熱門專業究竟學什麼、做什麼毫無概念,眾人也樂意跟隨這一「信仰」,相信選了就能成功。
久而久之,隨著志願競爭愈發激烈,在報考的大環境中,考生意願的重要性,甚至開始次於熱門專業信仰本身。
志願報考逐漸趨向「分配式」的運作,分高的去讀金融工商,分低的去讀農業哲學,違背者被視為異類,甚至被扣上「不現實、太傻」的風言風語。
等到了選擇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身上,「分配模式」甚至演繹成了更為冷漠的形式:家裡有礦才學文史哲,窮人孩子學點能賺錢的。
總有人用「孩子小不懂自己喜歡什麼」「熱門專業一般賺錢多」來維護這套「熱門專業信仰」,但不知大家是否想過,它本身便走偏了方向。
「孩子不懂自己喜歡什麼」——為什麼不試著推廣專業指導與職業指導,別習慣於摸瞎報志願?
「熱門專業一般賺錢多」——為什麼不能讓考古、天文這些冷門專業能得到更多的尊重與更合適的待遇,別讓「清清貧貧做科研」成為大眾敢誇不敢選的另類笑料?
對熱門專業的盲目崇拜隱藏了許多亟待正視的問題,同時也欺瞞了許多等待面對的風險。
「選熱門專業不愁工作」——沒有哪個行業能一勞永逸,「少吃苦少走彎路」的想法才最不現實。
「冷門專業沒有出路」——多元化的社會明明有三百六十行,何必偏要迷信社會只包容銀行家醫生與律師?
說到底,在高考抉擇的人生路口上,用專業來決定個人前途如何、價值如何,本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忽略了個人的價值
被誇大的「實用主義」
從人生抉擇的角度來看,無論高考狀元們做如何選擇,旁人的評判都意義甚微。
因為旁觀的評判更多是在附和自身的價值追求,而非真正地給出建議。
而「窮人不該讀考古學」的言論,所對應的是輿論場中,追捧實用主義的呼聲一度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對於其他價值的追求,被否認為不切實際的叫囂。
高考志願變成專業分配,高分考生前往金融管理律界政界,低分考生前往各類冷門專業。
無形之中,唯分數論的鄙視鏈,逐漸成為了專業歧視鏈,乃至行業歧視鏈。
而當所謂的「熱門專業」評選裡,賺錢多少成為最主要的衡量標準,這就讓連考古、物理、天文等意義非凡的基礎學科,也成為「千萬別選」的天坑。
一群人讚美守衛敦煌的樊錦詩們配得上「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卻又竭力勸阻仰慕樊錦詩的留守女生「步入後塵」。
這樣的矛盾不免讓人深思,到底是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真的不可並存,還是高速運轉、不容喘息的競爭社會裡,所謂實用,已經被演繹到了只容許逐利、不允許逐夢的地步。
在愈來愈緊迫的競爭環境裡,理想逐漸從目標變成了奢望,再從奢望,演化成了應當避諱的禁區。
專業是否「實用」,其實沒有最後的答案,因為每個行業都有存在的意義。
而在這個事件中,除了爭執哪種專業更實用,我們或許還可以往後看一層,去追問在這次事件裡,為什麼志願報考,會演化為志願分配、乃至人生分配?
窮人家孩子應該優先考慮賺錢,這的確是十分現實的考量因素,但不該被視作應當遵守的規律與常識
如果只有富人才有資格追逐所謂「風花雪月」的理想,那它本就值得惋惜悲嘆、值得質疑與反對,沒什麼好追捧的。
因為這樣的說法,只是在用金錢,取代其他信念。
2016年,中國中科院大學在錄取拒絕金融專業邀約的孫昊時,曾如此表態:
「我們錄取他,絕不僅僅因為他成績高,而是他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具備成為一名優秀科學家的潛質。」
而北京大學在聲援留守女孩時,也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許多人都會被迫趟入「月亮與六便士」的沼澤。
選擇了後者,也不代表該捂住追尋月亮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