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歷史,那些曾經強大的文明古國,羅馬帝國,古埃及,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巴比倫王國,古印度…等等,現在都灰飛煙滅了。
他們滅亡的原因,或毀於侵略者的徵服奴役,或毀於自然災害,或毀於內部的鬥爭和落後的制度。
從1840至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開始進入了長達100年的動蕩歲月。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殖民,同時國內軍閥混戰,內部紛爭不斷,甚至到了 「城頭常換大王旗」的政治局面。這種內外交困的處境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極度危險的。
曾經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都經歷過這種困境,它們最終紛紛走向了分裂,有的徹底消失了。
在西方學者和史學家看來,這個打不破的魔咒在當時的中國也會應驗的。中國的現實情況甚至更糟糕。但中國不但沒有分裂,也沒有解體,而且重新統一起來。
這點是西方想不通,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宗族制度
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分裂,家天下的宗族制度。
中國自古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古人應對自然災害手段和生存能力低下,單個家庭是沒辦法生存下去。以姓氏組成的宗族成為必然。宗族制度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依存於傳統的農耕經濟體系之中、依靠耕生產方式而存在。
按照父子相承的繼承原則,以血統的遠近來區別彼此關係的親疏。它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家天下的縮影,是封建帝王試行家天下的統治模式。宗族制度包含有族譜、宗祠、族規、族產,還有族長制。
宗族族長依照族規對內調解仲裁族群內部矛盾,對外協助政府對族人教育管理。宗族制自成體系,只要正常地存在和運轉,那麼家族成員間依然保持緊密而牢固的關係,整個社會穩定而和諧。
西方根本不懂得,相比西歐的多元化,鬆散的封建社會結構,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構等級更加森嚴,上下級關係嚴格區分,一元化,統一整體。
古代中國的社會封建制度是最徹底的。
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政局如何動蕩,而構成其牢固根基的正是宗族制度下的家族。這個根基即使在近代也同樣牢固而堅實。
民族融合
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分裂,中華民族融合是最徹底的。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融合是最徹底的呢?
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歷史的連續性使得民族間融合從未間斷過。中華文明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從華夏文化的發源地黃河開始,就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等少數民族之間或通過戰爭,或彼此合作逐漸從分散走向統一,從多族走向一族的融合。
從華夏族到漢族形成是一個不斷融合壯大的過程。從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南北宋時間的遼、金、夏、元,到清朝等少數民族建立政權,民族間融合逐漸從量變到質變化。這主要得益於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56個民族圖
在和而貴,和而不同的思想觀念影響下,中國曆朝歷代對其他民族實行寬鬆和開放的政策。特別在唐朝更加開放,比如不強迫同化,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等等。漢族在民族融合的道路上探索出了的一系列政策。
民族遷徙;聯合鬥爭;「和親」結盟;邊境貿易;「冊封」政策等等。漢族政權通過這些政策在短期恢復邊境貿易,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得以延續和發展。長期看來,各民族的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各少數民族或者主動,或者被動接受農耕民族文明。
他們逐漸放棄遊牧生活,選擇定居,開始農耕生活。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融合是最徹底的呢?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之間的戰爭不斷,無論誰打敗了誰,誰徵服了誰。少數民族顛覆漢族政權的同時,也被漢族的文明徵服。夏、金、遼、元朝還是清朝都接受了漢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原有遊牧的生活,實行農耕。
這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做不到的。經過幾千年來民族間融合,造就了共同的文化,文明和習俗,逐步形成了56個民族。
大一統
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分裂,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
大一統思想最初或許與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有關。作為農耕民族需要充足的土地生產,只有大統一才能夠統治者控制更多的土地發展生產。但這不僅是為了控制更多土地發展生產的問題。這是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痛苦而短暫的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選擇的結果。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選擇是正確的。至此中國古代先後出現強盛而繁榮的朝代:隋朝,晉朝,唐朝,明朝。只有選擇大一統,國家才能強盛,社會穩定,經濟文化得以發展,百姓安居樂業,血脈才得以延續,王朝的命運才能更長遠。
說到大一統思想,就不得不提秦朝和科舉制度。秦王朝雖然只存在了短暫的14年,徹底廢除分封制,對地方實行郡縣制進行管理和控制,從此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但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控制,採取了一系列改革。
書同文概述圖
其中最為重要的書同文,文字不僅僅是語言的載體,更是思想的表達形式。統一文字,不僅促進文化交流,更有利於文化傳播。統治者通過文字在思想上對人進一步加強控制。如果說秦朝是統一中國的試驗階段,大一統的思想是統治者的選擇的結果,那麼漢朝是中華民族經歷四年內亂紛爭後主動選擇的。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的皇朝。經過兩次的「大一統」,徹底深入人心。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華夏民族血液之中。而這種文化延續了上千年。任何外部的侵略和內部的動蕩都無法動搖的。
從秦漢原先的舉孝廉,再往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是科舉的雛形,直到隋煬帝時期,真正的科舉誕生。再到唐朝確立了科舉制度為官方選拔人才的制度為了適應科舉的需要,官辦學、地方辦學、各地的書院和私塾如雨後春筍,蓬勃勃發展。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等。
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利於文化傳承和傳播,國家政治的統一。
科舉制
反抗精神
中國近代之所以沒有分裂,中華民族反抗精神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不乏反抗者。從周朝的國人暴動到清朝末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縱觀歷史,有哪個國家起義和反抗的次數比中國多?
第一個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實踐成功的劉邦鼓舞了後世無數受壓迫的中國人。
這也是古代中國王朝更迭相對較快的根本原因。儘管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在不斷加強中央集權,不斷神化君主的地位。一旦遇到天災人禍降臨,生活無以為繼,他們便紛紛揭竿而起推翻任何王朝。挑戰皇權都敢,那麼中國人還有什麼不敢呢?
不僅僅古代如此,近代,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抗。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抗日戰爭…都無比體現中國人的反抗精神。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
雅利安人2000年前入侵古印度,人為得將印度人分為四個等級。直到今天印度依然遵循著這種種族制度。從來沒有反抗過。而相反在古代中國,蒙古鐵騎推翻了漢人的政權,建立元王朝。實行人種制度。但這個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97年就被漢人領導的農民起義給顛覆了。
太平天國運動概述圖
結語
中國東面和南面瀕臨大海;北面是荒涼的草原和沙漠;西南是青藏高原;西北是自古荒涼帕米爾高原;東北是苦寒之地。
如果說古代中國曆朝歷代的君主憑藉著地理位置的優勢,同時在內加固城牆,在外修築長城,派遣軍隊手持弓箭長矛保護了政權和文明。那麼到了近代,這些防禦已無法阻擋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洋槍火器。中國的大門一次又一次被迫打開,國家的主權遭破壞,經濟遭掠奪,百姓生靈塗炭。
中國軍隊閱兵
中華民族湧現出許多救國救民的愛國人士,他們通過學習先進的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不斷試圖變法和革命,救亡圖存,為中國尋找康莊大道。雖然在近百年時間裡前有西方列強,後有日本侵略者都妄想和圖謀肢解中國,但最終在中華民族的團結中被粉碎。
列強的奴役和壓迫不但沒有打垮我們,反而更加激起中國人的反抗精神和鬥志。西方不會明白,不懂中國的歷史,社會構成,就更不會明白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延續性,包容性才是支撐這民族從衰落走向強大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