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悖論:科技和社交媒體,是如何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2021-01-13 GolevkaBao

一種科技與孤獨的悖論:整天上網可以讓我們以奇妙的方式聯繫在一起,但它也會讓我們感到孤立。

對於花大量時間在網絡社交的我們,雖然每天可能會有微信、QQ上好友祝賀自己的生日,並獲得不少的點讚;你拍自己的貓主子撕碎廁紙的視頻,在抖音上被轉發了幾十次而感到欣喜若狂;所有對你最新在朋友圈裡自拍的讚美和互動,讓你無比心滿意足;還有最近微信」拍了拍「所帶來的有趣互動。儘管如此,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注意到——一種只能用孤獨來形容的巨大空虛感。

但是,即使在網際網路社區裡高頻繁互動的情況下,我們也會有這種感覺,這似乎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矛盾。但這一事實,我們是心知肚明的:持續的虛擬聯繫,往往會放大孤自身的孤獨感。

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專家埃利亞斯阿布賈德博士(Elias Aboujaoude)寫了一篇關於心理學和科技交叉領域的文章,其中寫道:「網際網路的相關技術很好地給我們帶來了互聯互通的感知性。事實上,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所保持的人脈交往,可能是以犧牲更紮實、更真誠和親密的關係為代價的。「

當然,孤獨——是人類最普遍的一種狀態,早在我們期盼著別人在你朋友圈下評論、點讚之前就已存在了。小說家託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寫道:「孤獨一直是每個人的核心體驗,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研究顯示,孤獨感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甚至有些人警告說,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流行病。至少有一位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藥片,以此來減輕它的疼痛。

科技,不能為我們的孤獨承擔所有的責任。性格、心理健康和孤立事件,如跨國搬家、工作變動、離婚和親人的逝世,也有著巨大的影響。此外,還有一個因果關係和相互關係的問題:很難判斷我們之所以更加孤獨,是因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網上,還是由於我們更加孤獨,所以我們花在更多時間在網上以此排解。

但專家表示,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與科技的互動方式營造了一種孤獨的體驗。不僅僅是科技技術創造了一種社交的錯覺。最重要的問題是:無限的互動可能性——降低了我們對孤獨的容忍度,同時也提高了我們對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數量、速度和頻率的期望。

「我們的文化賦予我們這樣的期望:如果我們想要取得成功,我們需要有一個龐大的人脈網絡。」——蘇珊·馬特,歷史教授和作家

該位來自猶他州奧格登市韋伯州立大學專門研究情感史的歷史教授蘇珊馬特(Susan Matt)是這麼認為的。她繼續說道:"這一系列額外的期望讓孤獨的體驗變得更加困難。我們的祖父母,我們的曾祖父母,並不認為他們會有平均338個Facebook好友。"

馬特和韋伯州立大學的計算機教授盧克·費爾南德斯(Luke Fernandez)在2019年出版的《無聊、孤獨、憤怒、愚蠢:改變對科技的感覺,從電報到Twitter》一書中探索了科技和情感之間的聯繫。

通過對信件、日記和回憶錄的研究,他們發現,在沒有現今微信、微博或Facebook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也會感到孤獨,但他們對自己應該擁有的友誼社交人數的期望更低。他們也認為孤獨是人類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們的先輩們也不會面對過沒完沒了的Ins、抖音、微博完美假期照片和關於那些看起來除了自拍什麼都做不了的孩子們的朋友圈。大量研究發現,當人們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精心策劃的版本進行比較時,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不充分和孤立感。

馬特和費爾南德斯為他們的書採訪了很多人,他們談到了這種「錯過」的恐懼。「這讓人們的焦慮更加明顯,」馬特說,這會給他們一種「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而他們不是其中一員的感覺,一種被忽視或拋棄的感覺。」

孤獨,是一件不可忽視的大事

正如今年的新冠疫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表明的那樣,科技可以以驚人的、無與倫比的方式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它跨越了地理邊界,擴大了社區,並向那些在其他方面受到限制的人開放了世界。但這些好處是有代價的。阿布加德說:「科技會讓我們分心,因為無休止的活動佔據了我們的大腦精神帶寬,使我們無法認識到可能標誌著我們社會生活的關係的匱乏。」

它還會阻止我們享受孤獨的潛在獎勵,以及它的近親——無聊。至少在有限的時間內,這兩種方法都能讓人產生自我意識、創造力,並對有意義的關係有更深的理解。

但孤獨可能是毀滅性的,甚至是可怕的。一層黑暗的面紗。心上的重擔。

「孤獨和一個危險的世界,就像我們所處的世界,加起來就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組合。」Aboujaoude的《虛擬的你:電子人格的危險力量》書中是這麼寫道的,「它們會讓人產生一種脆弱的感覺,讓人們感到缺乏安全感或自信感。如果不加以認識和解決,它們還會導致抑鬱和其他負面情緒狀態。」

與他人聯繫只需點擊一下滑鼠,但有時這些快速、簡單的聯繫是要付出代價的。

孤獨還有其他醫學影響。研究表明,孤獨與心臟病、糖尿病、痴呆和免疫系統衰弱有關,而且它被稱為早逝的有力預測因素。

健康服務公司信諾(Cigna) 2018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近一半的美國人有時或總是感到孤獨或被冷落,儘管社交媒體的使用本身並不能預測孤獨程度。研究人員使用公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感量表,對兩萬名18歲及以上的受試者進行了評估。該量表是一份20個項目的問卷,用來評估孤獨感和社會孤立的主觀感受。

記者兼作家諾曼·庫辛斯寫道:「人類個體永恆的追求是打破孤獨。」我們天生就是社會生物,正如人類學家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社會互動在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進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考慮到孤獨是多麼艱苦難耐,這對於即時連接的硬體和軟體擁有如此廣泛的吸引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說孤獨是一種流行病,那麼它與資本主義的必要性是相輔相成的。」——盧克·費爾南德斯,計算機教授和作家

「他們打算向我們推銷治療孤獨的方法」,費爾南德斯談到那些推銷永恆連接的公司時說:」這就是社交媒體的部分含義,它是一種將孤獨商品化、病態化的方式,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治療方法。如果說孤獨是一種流行病,那麼它與資本主義的必要性是相輔相成的。」於此,他稱之為「孤獨產業」。

丹-肖貝爾寫了《回歸人性:偉大的領導者如何在孤獨時代創造連接》,並作為公司Market Intelligence的管理合伙人,為工作場所提供當前趨勢的建議。 他同意,科技公司在製造那些讓人無法放下的設備、應用和服務方面有著巨大的利益。但他強調說,在數字詭計面前,我們並非毫無防備。

「這是我們的錯,也是技術的錯,」他說。「大型科技公司正在設計讓人上癮的設備,因為這是他們的商業模式……但我們也有罪,因為你可以放下科技,你可以拔掉插頭。這是非強制的選擇,只是處於惰性我們不會這麼做。」

科技與孤獨,是一段早已相融的歷史

1925年,一個法國家庭聚集在一個開創性的設備——留聲機旁。「在那個時候,你可以在家裡聽到一些從遠在他方的人們所講述自己的故事是令人驚嘆的。」歷史學家蘇珊·馬特說,這也培養了一種對獨處的不容忍。

早在我們的社交媒體擁有自拍、轉發和點讚之前,科技就已經塑造了人們的情感和習慣。例如,歷史學家馬特指出,當鏡子在19世紀末變得便宜起來時,它們「讓人們比以前更注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同樣地,攝影和照相從原來的富人階層的專屬,已經變為我們日常表達自我和記錄生活必備品,在此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審視自我的水平。

然後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出現了一種技術,它可以通過旋鈕的轉動,就能突然打破寂靜:收音機。和家人聚在客廳裡,感受熟悉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那種「強大的沃利策式嗓音」(一位評論家這樣形容它),感覺就更難了。我們習慣了在家中觀看大V、明星或名人的直播互動,「但是在那個時候,你可以在家裡引來那些名人的想法是令人驚奇的」馬特說。這也滋生了一種對孤獨的零容忍慣性,就像許多人把這種現象歸因於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一樣。

不妨看看在疫情隔離期間,各種短視頻應用的使用量迅速飆升和網上流行的各種緩解無聊的段子,你就會發現孤獨是許多人都更願意避免的一種狀態。

詩人卡拉奎因(Calla Quinn)寫道:「但是,沒有什麼比希望有人入住房間更讓人感到空虛的了。」信諾的研究發現,與那些很少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人相比,經常進行有意義的面對面交流的人孤獨感得分更低,健康狀況也更好。研究孤獨亞健康的研究人員說,科技可以幫助建立和加強有意義的聯繫。但它不能取代他們。

相關焦點

  • 從媒介批評角度看社交網絡時代的「群體性孤獨」
    摘 要:社交媒體自出現以來,以即時、便捷、互動等特徵迅速橫掃全球,其構建的社交網絡更是給人類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變化,與此同時,給人們的內心世界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認為,社交時代人們之間的聯絡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更加頻繁緊密,但實際上卻潛移默化地讓人們越發孤獨和焦慮。
  • 阿里巴巴和科技公司合作,一起研發社交工具,微信該如何應對
    微信是一個普及型的社交軟體,在全世界各地都十分流行,可是說微信現在不只是普通人互相交往的工具,而且還是公司企業辦公開會發布各項決定以及領導安排員工工作的非常方便的網絡產品,微信的普及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的方便,比如說轉帳付款,如果有人說他或她不懂微信,我們一定會非常的驚訝,也許質疑他或她是不是現代人
  • 科比逝世的這三個月,我們如何通過社交媒體悼念他
    Samantha Kemp-Jackson就認為,如前文所述的那些社交媒體的技術特點讓它顯得更像是一個讓我們放鬆和娛樂的場域,比較適合培育比如自拍和美顏這類文化,而與嚴肅的死亡話題格格不入,在社交媒體上悼念死者總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妥。
  • 科技與UED體育的結合?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期待
    UED體育官方注:  身處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同科技息息相關,而純粹自然的生活也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從被調侃為「最新版馬斯洛需求」基礎的wifi需求,到今年開始風靡的VR技術,都離不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
  • 你感到孤獨嗎?談談我自己是怎麼和孤獨相處的
    不幸的是,在現在的社會,孤獨是痛苦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例如精神疾病和成癮。因此,我認為人們知道如何獨自度過時間非常重要,以一種健康的方式而不是將其視為一種懲罰,而是作為一個人成長的機會。因此,我試著安利四種我自己與孤獨的相處模式。
  • 體育數據領域獨角獸貝泰科技,從媒體切入在體育大數據市場雄霸
    如今網民們在門戶網站上看到的那些內容龐大的體育、娛樂和影音視頻資源及國際賽事信息,大多與貝泰與薛冬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在能力上,信息的技術手段上,我們馮寅傑已經不遜於任何大型,獨立的媒體集團。只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有能力賺得過億收入的公司,商業模式是最重要的。你可以直接對用戶收費,也可以訂閱收費,還可以投放廣告。」薛冬說。
  • 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如何改變傳統人際關係?
    數字媒體會破壞我們的其他關係嗎?書中還討論了我們應該如何使用中介化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來發展社區和社交網絡,又如何去建立線上的新關係、維繫線下的舊關係。作者簡介南希·K. 拜厄姆,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傳播學教授,現任微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參與創立網際網路研究者協會並曾擔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傳播、新媒體和粉絲文化。
  • 打工人要如何抗衡效率悖論
    正是因為有對更高效率的追求,科技才得以發展,我們才得以從原始社會一步步走到今天。但是,當我們以效率為標準來衡量一切事物的好壞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踏入了效率的陷阱。若不能看到效率的另一面,不了解效率的悖論,我們最終則可能會淪為效率的「囚徒」。什麼是效率?效率一詞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
  • 社交媒體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但是隨著科技每年、每月、每天的發展,這些小工具的使用者變得越來越依賴它們。擁有網站和應用程式,會讓網民被拉進一個不真實的世界,造成現實和虛擬世界的裂痕。在某種意義上,社交媒體把人們拉在一起,同時也把他們從彼此身邊帶走。
  • 越社交越孤獨,如何接納陌生人
    心理學家稱這種懂得他人內心的心理稱為同情心,並將其與道德和倫理聯繫起來。如果我們能找到同情的真諦,我們更有可能善待他人。在這裡,我們被告知如何採取行動 ——如何不讓陌生人迷惑 —— 因為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心。但是展示同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並不總是。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人和人、人和信息的互動都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這種互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鼓勵人們在社交媒體上使用本真的信息,可能會導致自信和自尊的「貧富分化」更加嚴重。二、網絡關係:是拓展了社交,還是依然孤獨?在建立了自己的個人頁面之後,用戶要做的下一件事往往就是關注一批帳號,以及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增加關注的對象,同時獲取關注者。這就是社交媒體的「網絡關係」元素。
  • 大巴黎、NHL和UFC如何在中國的社交媒體搶佔先機
    越來越多的西方體育賽事或聯盟陸續宣告入駐中國社交媒體,並且打算常駐中國,建立起中國的粉絲社群。社交媒體作為新型的市場營銷方式,如何運用它去觸及新的受眾群體是極具挑戰性和突破性的戰略,當然它也僅適用於數位化發達的國家。
  • Netflix紀錄片《社交困境》讓用戶重新評估Facebook等社交媒體
    來源:新浪科技Netflix發布名為《社交困境》(The Social Dilemma)新紀錄片後,社交媒體用戶正在重新評估是否應該在Facebook和Instagram等平臺上開設帳戶。雖然有點諷刺,但是社交媒體上到處都有人們說,他們計劃在觀看紀錄片後刪除其社交媒體帳戶,其中Facebook和Instagram似乎呼聲最高。一位Twitter用戶寫道:「每個人都應該在Netflix上觀看《社交困境》紀錄片,然後做出必要的改變。」
  • 社交媒體趨勢調研報告:COVID-19如何影響全球社交媒體平臺發展趨勢
    報告主要回答了以下問題—— 後疫情時代社交媒體的前景:新冠病毒大流行如何構建或扭轉用戶對社交媒體的關鍵態度? 社交媒體行為:自去年起,和自疫情爆發後,社交媒體行為(時長、偏好等)發生了什麼改變?
  • 費米悖論這樣解釋
    筆者-小文宇宙是一個美麗又深邃的地方,人類自幾千年起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但是當人類真正去到了太空之後,人們又因為宇宙的無邊無際以及地球的渺小而感到畏懼。圖片上傳處理中...而人類探索宇宙的目的可以總結為三個,其一是為了找到地外文明,證明人類不是孤獨的存在,其二就是尋找宜居星球了。雖然我們總是說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但隨著人口的增多以及日漸緊缺的資源,人類迫切地想要找到「第二地球」以緩解能源危機。
  • 社交網絡中的隱私悖論
    在早期,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來源於密碼學和情報學,後續法學、信息管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亦開始跟進;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關注隱私倫理、政策、法律和條例等方面,少有研究涉及到用戶的個體動因。因此,除去隱私防護技術的應用,相關法律政策的完善,以及行業自律的提升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個人用戶對待隱私的態度和行為,以及它們如何被其他因素左右。這不僅是信息系統科學的一大重要領域,也是當今傳播學應當關注的問題。
  • 幔帳內外:擬人的科技與擬科技的人
    這個夢境是她多年工作線索的顯在化——麥卡錫的工作一直圍繞科技對社會生活的編碼、潛在的自動化和算法生存等話題展開,意圖探究社交關係在今天充斥著自動化和算法的生存環境中的變遷。在麥卡錫身上,科技系統和社交系統的影響以一種帶著輕微鋸齒感的方式共存:她有社交恐懼,又渴望與人交流。
  • 社交媒體絕不清白,但也絕非罪魁禍首
    而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是工具化的科技環境,社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目標的、操弄的、帶成癮性的,利用人類心理向人類進行索取的「類毒品」。社交媒體的零和與非零和遊戲在了解社交媒體與用戶個人的微妙關係前,我們先了解兩個概念——零和遊戲——遊戲中的a獲得的獎勵將來自b的失去,反之亦然。非零和遊戲——遊戲中的ab雙方存在「雙贏」的結果,a與b可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博弈。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孤獨六講》確實是一本好書,一本當你走過一段孤獨的人生歲月後,回過頭來讀一讀關於「孤獨」的這個我們逃不開的人生話題,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啟發。最讓我感到舒服的是 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幫助人們消除孤獨,因為孤獨是客觀存存的,而是告訴我們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如何享受與欣賞孤獨。蔣欣老師以一個文學工作者,一個藝術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這個話題,全書通篇融入個人生活經歷與生命記憶,生動感人。
  • 兒少3C成癮問題 | 比毒品還毒「科技使我們遠離了人性真正尊貴的地方」
    葉貞屏:科技確實是從人性出來,但人性裡面的東西太複雜,科技服務的有可能是人性裡的陰暗面,長此以往,會使我們遠離人真正尊貴的地方。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癮」能為成癮者達到某些目的,例如讓人有短暫的機會可以—忘記、懲罰、驅離自我意識和膽怯、逃避痛苦、填補自我形象的破口、管理情緒、與他人和諧相處、向自己證明我可以做我想做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與孤獨相處等。 所有的成癮者都是「自己選擇」追隨他們的癮習,對他們而言,被自己所欲求的事物奴役,有時好過沒有這些東西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