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思考研推薦閱讀
今天咱們給大家接著講認識論的第二個部分,就是真理與價值,今天咱們主要講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來,真理是一種正確的認識。既然是一種認識,那麼真理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
真理是客觀的。
真理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
第二,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既然是一種認識,那麼一定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即: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真理客觀性的第一點就是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也就是那個客體是客觀的,因此說: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
當然,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客觀的。因為只有一個客觀的東西才能稱作是「檢驗標準」。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只有一個,這就是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於特定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
回到剛才的話題,我們說真理是一個認識,既然是一個認識,那麼就一定是符合認識規律的。
認識規律是:實踐→認識→實踐→認識→實踐......
我們也就可以把它換成:實踐→真理→實踐→真理→實踐......
好了,現在像一個問題,可以這麼換嗎?
既然是真理是認識,那麼就可以換。
但既然真理只有一個,為什麼這上面這麼多真理呢?
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問題,也是這章很容易出分析題的一個知識點: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內容表明了主客觀統一的確定性和發展的無限性。其實說白了,就是真理一定是對的。真理一定是對的,這從兩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
第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原則的界限。這是從客體的角度來講的,客體因為是客觀的,所以一定是對的。
第二,人類認識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者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是從人的認識——也就是主體角度——來講的,也就是人的認識是正確的。
因此,從客體和主體的角度來看,二者都是正確的,因此,真理是正確的。
咦?下面有一個問題,真理難道不都是對的嗎?真理會有錯誤嗎?
我們看剛才那個轉化的公式可以看出來,真理有好多個,但我們又知道,真理只有一個,那麼,真理到底有幾個呢?
真理只有一個,只有這個是正確的,其他的,只是【相對正確】的。
這就是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說,真理本身具有相對性,這個相對性是說真理的正確程度是有限度的。這也是從兩個角度來講: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對象是有條件的、有限的;根據客觀辯證法(定義)我們知道,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因此,我們之前的一個認識,在客觀世界是原本的樣子的時候,我們對它是一個正確的認識,但是當客觀世界發生變化以後,原本「正確的認識」就會變得不正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客觀事物在變化,導致了我們的思想也必須與時俱進。
第二,真理反映客觀對象的正確程度也是有條件的、有限的; 任何特定的真理不僅所反映的對象在範圍上都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確程度也是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觀對客觀事物近似正確即相對正確的反映。這就是說,即便是客觀事物本身沒什麼變化,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本身也是有著一定的變化的,因此自然科學家才需要不斷的去研究這個世界,社會科學家才會不斷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大家的認識不會有什麼進步,那麼大家也就沒必要研究了。
所以,我們之前的公式其實是這麼一個過程:
實踐→真理
實踐→真理→實踐
實踐→相對真理→實踐→真理
這樣看是不是就合理了。
好,下面我們看看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關係。
首先,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本質和規律的每一個正確認識,都是在一定範圍內、一定程度上、一定條件下的認識,因而必然是相對的和有局限性的;但是,在這一定範圍內、一定程度上、一定條件下,他又是對客觀對象的正確反映,因而,他又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第二,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絕對性寓於真理的相對性之中;真理的相對性必然包含並表現著真理的絕對性。
所以,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不可分的,沒有離開絕對真理的相對真理,也沒有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在二者的辯證關係中,真理永遠處在有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和發展中,是從真理的相對性走向絕對性、接近絕對性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性向絕對性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認識能力的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思維的至上性是指人類的思維,按其本性、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 也就是說,人類最終是可以認識這個世界的,這一點對應的實際上市【真理的絕對性】。
思維的非至上性是指人受到客觀事物及其本質的暴露程度、社會歷史的實踐水平、主觀條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 這種各個限制實質上是對應的【真理的相對性】。
因此,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這種至上和非至上、無限和有限的對立統一,決定了作為認識、思維成果的真理,也是絕對和相對的對立統一。
而承認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對絕對主義,又要反對相對主義。
絕對主義片面誇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認為人們可以一下子窮盡絕對真理,把已有的理論看成永恆不變的教條。這種絕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
相對主義片面誇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懷疑科學理論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主管隨意的東西。這種相對主義表現為懷疑主義和詭辯論。
好了,咱們說完了真理,下面咱們看看和真理對立的——謬誤。
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對立性主要體現在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生的,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謬誤。由於真理和謬誤決定於認識的內容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因此,它們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也就是說,真理就是真理,謬誤就是謬誤,對的就是對的,不對的就是不對的。
統一性則相對複雜一些,主要包含四個方面:
第一,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沒有真理就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 這個其實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具體內容)。
第二,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後會暴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後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 比如牛頓之前研究出了萬有引力,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基本推翻了牛頓的理論,認為萬有引力只在低速下成立,在高速情況下則不成立。在牛頓理論是真理的時候,相對論其實就是謬誤;同樣,在相對論是真理的時候,萬有引力就是謬誤。
第三,真理和謬誤在一定範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範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 這一點是上一個點的補充,也就是萬有引力在低速下是真理,這個就是【範圍】,超出這個範圍後,萬有引力就是謬誤了。
第四,真理和謬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鬥爭和相互轉化,是促進真理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真理的無限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個是真理和謬誤鬥爭後的一個結果,也就是咱們上面講的認識的不斷發展。同樣,這也是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重要作用(具體內容)做必然導致的結果。
最後,咱們講這一部分最後一個點,這個點剛才一直沒怎麼提,就是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的一致、符合。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對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之所以實踐可以用來檢驗真理,是因為兩點原因:
第一,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物質活動,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不僅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和優點,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和優點。
第二,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認識同客觀實在聯繫起來加以對照,從而檢驗主觀同客觀是否想一直,判明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
但是,我們這個是辯證法,對於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我們也需要辯證的看,即: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
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即確定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凡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以後的實踐作出裁決。
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即不確定性是指:社會實踐總會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一定歷史階段上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
因此,我們必須把實踐對真理的檢驗,看作是全部人類實踐即無數個別的、歷史發展著、整個社會的實踐對真理的檢驗。
今天關於真理就給大家講到這裡,下一期給大家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