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持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持續攀升疫情數據帶來的焦慮與壓力,封城和隔離帶來的無助與恐懼,延長假期禁足帶來的無聊與煩躁,這一切都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衝擊。作為一線的中小教師,在這段「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應激時期,我們應當如何指導學生,做好學生的心理支持?在這非常的關鍵時刻,我們如何履行心靈導師的職責,做好學生的心理關懷?
來聽聽來自黃浦政協委員、區「雙特中心」的上海市心理特級教師梅潔的支招吧!
作為上海市中小學心理輔導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普教系統第四期雙名工程攻關計劃主持人、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梅潔老師將會從三方面詳細分析。
梅潔 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副校長
一、學會情緒覺察,關注疫情期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反應
焦慮煩躁的負性情緒
面對一天天不斷刷新的疫情新通告,一份份快速增長的確診病例新聞,一個個市區教育部門發出的新規定,不確定的開學日期以及可能受到影響的新學期的考試安排,等等都可能引起學生的焦慮煩躁情緒,可能表現為坐立不安、心神不靈、愁眉苦臉、注意力不能集中、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我、空虛、無助、負性思維以及不斷訴說等各種不適表現。
鬆散無序的生活習慣
「疫情」的不期而至,打亂了許多學生原本安排好的假期計劃,或家庭旅遊計劃,或校外培訓計劃,或體育健身計劃,或同學聚會安排等。計劃的打亂,導致有些學生無所適從,「無處釋放」的時間和精力往往使他們生活習慣被打亂,不能按時起床、按時學習、按時就餐,有時還會無法控制自己長時間看手機、看電視、打遊戲。
茫然困惑的學習應對
計劃打亂,心緒煩亂,有些學生面對學習無所適從,不想學習或者不能專注複習;學校延遲開學,在家學習沒有氛圍,有些學生不知如何規劃,自我安排;有時還會無法控制自己長時間看手機、打遊戲,出現動力不足的現象。
壓力下的親子衝突
疫情期學生大部分時間無法出門,面對面的同伴交往活動減少,難免產生空虛和無聊感,無處宣洩情緒;鬆散的學習,無節制的電子遊戲,常常引發家長的控制和報怨,一方面壓力下的代際衝突,另一方面處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極容易產生親子衝突。
二、強化角色定位,做好應激狀態下學生的心理關懷
接納情緒,做一個善於傾聽的
心靈輔導師
學生在疫情應激狀態下難免產生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適度的焦慮是個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有利於應對壓力。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第一免疫力」。疫情來襲,所感受到的恐慌、焦慮、憤怒、悲傷、無助、無望等情緒,是每個人面臨危機與災難時的正常心理反應。不必驚慌,不要抗拒,要感受並接納這些負面情緒,心情就會變得安定。
教師一方面要有效地避免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為孩子創設穩定的心理環境。同時,作為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學生,傾聽,不僅是尊重,更是關愛、理解和接納。通過真誠傾聽,真正聽出學生帶著情緒所講的事實,所體驗的情感,所持有的態度。
當學生滔滔不絕地不斷地訴說著自己的經歷與情緒,你並不需要跟他多說些什麼,只需認真地聽他傾訴,讓他把情緒宣洩出來,表達他的不滿。耐心地傾聽,所受到委屈有機會宣洩,就解決了一大半問題。掌握傾聽的習慣、態度和技巧,有時比多說更為重要。
檢查一下,是否具有以下不良的傾聽方式,努力地超越它。
◆ 心不在焉,不能全神貫注於對方說話,例如,一邊聽,一邊想著好朋友的電話內容
◆ 在對方講話或短暫停頓的過程中,急於插話
◆ 在與別人交談時會想像自己的表現,因此常錯過對方的談話內容
◆ 當別人在說話時,常常允許自己想別的事情
◆ 試著去簡化一些聽到的細節
◆ 專注在談話內容的某一細節上,而不是在對方所要表達的整體意義上
◆ 允許自己對話題或是對對方主題的看法,去影響對訊息的評估
◆ 聽到我所期望聽到的東西,而不是對方實際談話的內容
◆ 只被動的聽對方講述內容,而不積極響應
合理作息,做一個懂得科學的
生活指導師
「如果沒有休閒活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生理和心理疲勞的恢復」。在延長的假期裡,教師要鼓勵學生規律作息、規律飲食,合理安排時間,鼓勵學生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宣洩,釋放負能量,並將注意力轉向學習等有意義的事件上,輕鬆享受「宅家」的時光。
◆ 堅持正常的作息時間,飲食規律,適當在家進行體育鍛鍊,不熬夜。
◆ 和父母一起進行一些活動,做家務、整理房間、看電影、聊天、學習新型肺炎的相關知識等。
◆ 利用網絡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督,例如進行自習直播,同學間利用朋友圈打卡的方式互相監督等。
◆ 讀一本書,增加知識樂趣;
◆ 寫一篇心理日記,記錄自己的體驗
整合資源,做一個資訊時代的
網絡助學師
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學校開學時間推遲,為了保證在停課期間,讓學生在家中也可正常完成學習任務,在新年伊始,許多科技公司、教育機構和學校發起了「停課不停學把課堂送到家」活動,活動受到全國各地學校、老師的歡迎。但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齊,我們基層教師一方面要學會整合資源,向學生推介優秀的網絡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更要學習嘗試網絡微課的教學製作與授課技巧,努力成為資訊時代優秀的網絡助學師。
這裡介紹科大訊飛智學網智慧空中課堂教師端使用教程。智慧空中課堂教師端擁有豐富的教學工具、實時互動功能,保證老師在遠程授課的情況下,也擁有高質高效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工具方面,它擁有課件展示及批註、板書書寫、數據共享、課堂測驗、課堂錄播等教學工具,可滿足直播常態化教學使用的需求;在互動方面,老師和學生之間可通過文字、音頻、視頻交流,遇到不懂的,學生還可以舉手提問,讓師生不受時空限制,實時展開交流。老師們只要登錄www.zhixue.com,下載教師端即可使用。
心理支持,做一個親子溝通的
家庭教育指導師
特殊時期,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整日在家,難免會出現更多摩擦與衝突。這段難得的與父母共處的時間,更是與父母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的好機會。
班主任老師要努力做好親子溝通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角色,指導家長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抱怨、不嘮叨,掌握良好的溝通交流模式,才能助孩子一起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維持穩定的情緒,減少衝突。當衝突發生時,學會尋找吵架模式,總結觸發點,了解雙方會激活情緒的情況,並坦誠地告訴對方,達成暫停的方式。
_
三、把握心理動態,分類做好疫情期學生心理支持
確診患者學生
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失眠或攻擊等。還可能出現孤獨、或因對疾病的恐懼而不配合、放棄治療,或對治療的過度樂觀和期望值過高等。
輔導措施:
◆ 理解學生此時出現的情緒反應屬於正常的應激反應,作到事先有所準備,不被其攻擊和悲傷行為所激而與爭吵或過度捲入等。
◆ 在理解學生的前提下,協調學校心理教師給予心理評估和幹預,如及時評估自殺、自傷、攻擊風險、正面心理支持、不正面衝突等。必要時應轉介精神科會診。
◆ 解釋隔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患者學生樹立積極恢復的信心。
◆ 強調隔離手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觀察治療,同時是保護親人和社會安全的方式。
居家隔離的輕症學生,
到醫院就診的發熱學生
心態:恐慌、不安、孤獨、無助、壓抑、抑鬱、悲觀、憤怒、緊張、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委屈、羞恥感或不重視疾病等。
幹預措施:
◆ 協助學生了解真實可靠的信息與知識,相信科學和醫學權威資料;
◆ 鼓勵積極配合治療和隔離措施,健康飲食和作息,多進行讀書、聽音樂、利用現代通訊手段溝通及其他日常活動;
◆ 接納隔離處境,了解自己的反應,尋找逆境中的積極意義;
◆ 尋求應對壓力的社會支持:利用現代通訊手段聯絡親朋好友、同學等,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
疑似患者學生
心態:僥倖心理、躲避治療、怕被歧視,或焦躁、過度求治、頻繁轉院等。
輔導措施:
◆ 政策宣教、密切觀察、及早求治;
◆ 為人為己採用必要的保護措施;
◆ 服從大局安排,按照規定報告個人情況;
◆ 使用減壓行為、減少應激。
與患者密切接觸學生
心態: 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慮;或盲目勇敢、拒絕隔離防護和居家觀察等。
輔導措施:
◆ 政策宣教、鼓勵面對現實、配合隔離或居家觀察;◆ 正確的信息傳播和交流,釋放緊張情緒。
◆ 鼓勵藉助網絡交流。
不願就醫的學生
心態:怕被誤診和隔離、缺乏認識、迴避、忽視、焦躁等。
輔導措施:
◆ 知識宣教,消除恐懼;
◆ 及早就診,利於他人;
◆ 拋除恥感,科學防護。
普通易感學生群體
心態: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攻擊行為和過於樂觀、放棄等。
輔導措施:
◆ 正確提供信息及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
◆ 交流、適應性行為的指導;
◆ 不歧視患病、疑病人群;
◆ 健康宣教,指導積極應對,消除恐懼,科學防範。
_
如果你的學生有下列的感受或狀況,並持續超過2周以上,請儘快聯繫家長帶孩子就醫或尋找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
1. 恐懼,無法感覺安全
2. 對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3. 自尊喪失、感覺羞恥、痛恨自己
4. 感覺無助
5. 感覺空虛
6. 感受變得遲鈍及麻木
7. 變得退縮或孤立
8. 睡眠狀況惡化
9. 輕生的念頭
參考資料
1. 上海學校心理,上海中小學心理輔導協會抗擊疫情心理支持工作指南
2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心理防護手冊(中學生版),李琳,朱瑩瑩等,天津師範大學心理學
3. 首發 抗疫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一稿),原創賈曉明 安芹,CPS臨床心理註冊系統
4.同濟心理中心,肺炎恐慌下,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6個心理防護方案
5上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疫情防控期間上海高校心理援助工作提提示
6.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
7.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原則
8復旦大學,關於加強心理關懷的工作方案
9.世界衛生組織(WHO),現場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
來源 | 上海特級教師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抗疫•委員視點 | 梅潔:面對疫情,教師如何做好學生的「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