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瓶兒
在儒家傳統中,被稱之為亞聖的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學大師。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在內的「仁政」學說。
這些儒家思想也滲透在與他有關的孟母三遷、五十步笑百步等小故事中,今天我們就透過「孟子休妻」的小故事,來解讀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
一、孟子不識己錯,反怨人之無禮
《韓詩外傳》中有言曰:「孟子妻獨居,踞(箕踞,坐時伸開兩腿,像個簸箕,這裡指坐相不好),孟子入戶視之,向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
這個故事中,孟子只看到了妻子無禮而踞,卻沒有意識到,首先是自己無禮在前。妻子在私戶中獨居而踞,這是人家的隱私,孟子入門之前沒有詢問,令人不備,且無禮而視,讓人羞慚。他不願妻子無禮待人,自己卻做不到有禮視人,又怎能去要求別人呢?可見,待人做事還是應該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原則。
二、待人做事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也就是說,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要能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希望別人做到的那樣,那麼你的要求才能合理。
基督教經典中也主張「己所欲,施於人」,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體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於「己所不欲,卻施於人」,他們常常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理解、看待並要求他人,並且習慣於把雙方交往中的錯失歸罪到對方身上,造成難以化解的矛盾。
在人類社會中,個體之間是相依相存的,人人都應該在關注自身的存在之外,關注他人的存在。自己希望在社會上受到尊重,得到安全,就不應該施惡於人,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最起碼也應該做到不傷害別人。富勒就曾經說過:「向別人扔汙物的人,往往把自己弄的最髒」,那些造假煙、假酒、假商標、假學歷,買有毒大米、染色饅頭、皮鞋膠囊、有害疫苗的無良商家,在出賣良心,「禍國殃民」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孩子也會有一天被這些有毒有害,假冒偽劣的東西所侵害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自己不受傷害,那就請放下手中無形的屠刀,推己及人,施惠於人。
三、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所謂仁者,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讓別人通達。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認為,在自己謀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展,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了他人。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大禹新婚之初,推己及人,為了拯救百姓於水患,毅然告別妻子,三過家門而不入,疏通九河,消除水患,流芳千古。
相同情況下,戰國時的白圭治水則是「己所不欲,卻施於人」,以鄰為壑,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可想而知他這種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的錯誤思想,難免要害人害己的。
幾千年來,人類在人際交往中始終遵循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相處定律,孟子、白圭「己所不欲,卻施於人」,最終受人批評,大禹治水「己所不欲,不施於人」,功績光耀千古。短短幾字,道盡了做人的真實意義,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進而形成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愛護的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水瓶兒,原名張萍,山西靈石人。碩士研究生,現任靈石一中高二年級語文教師,自從教以來,多次指導學生在國家和省市級作文大賽中獲獎。喜歡讀書,寫作,希望能將教學中閱讀所得注於筆端,抒寫心靈。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