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學彥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烜
許昌市西郊的龐莊社區,佔地150畝的香山公園是市民親近自然、鍛鍊身體的好去處。這座景色優美的山地公園,原本是一座「垃圾山」,經過歷時5年的改造,如今成了綠意濃濃的大公園,特別是在打造水系景觀、遊園小徑時,採用了再生混凝土、再生透水磚、再生仿石材等再生產品,解決了生態問題,豐富了地形地貌,也大大縮減了建造成本。
「垃圾山」變身香山公園,是許昌市建設「無廢城市」、構築綠色生態家園的一個縮影。
作為中原城市群唯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許昌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升城市品質、培育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契機,依託本地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鮮明的產業特色,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範模式。
重生——
建築垃圾變身環保磚
夜幕降臨,許昌市科技廣場流光溢彩,人流如織。誰能想到,地面上會吸水、能透氣、耐磨損的彩色步磚,竟然全是建築垃圾製成。
當不少城市在為垃圾圍城苦惱之際,許昌把看似一無是處的建築垃圾,打造成了能夠資源化利用的「寶貝」——全市建築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別達到100%、96%,獲得全國再生資源利用領域唯一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12月13日,位於許昌城西的許昌金科公司再生建材生產基地,「個頭」高大的履帶可移動破碎篩分機伸出4條長長的「手臂」,源源不斷地將建築垃圾「吃」進肚子裡。在它「鐵胃」的作用下,兩三分鐘後,隨著傳輸帶轉動,四種大小均勻、規格為2毫米至30毫米的細小骨粒從出口處「變」了出來。
建築垃圾粉碎成可再生骨料後,通過配料、攪拌、配型、燒制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型號不同、規格各異的步磚和牆體磚,且製作過程不產生任何汙水與煙霧。
「加大科技投入,讓企業開拓了市場藍海,實現了做大做強。」金科公司總經理李福安掰著指頭算收支帳:他們累計投資1.6億元,引進技術設備,建設建築垃圾再生產品生產線,自主完成了40多項再生產品技術攻關;如今,建築垃圾可再生利用產品有八大類50多種,年產值近3億元,成為國內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引領者。
和其他城市一樣,許昌市也曾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一方面全市城鎮化率以每年約兩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另一方面建築垃圾則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長。為了處理建築垃圾,最初採用填埋和露天堆放的傳統方法,既損害城市形象,也影響了市民的居住和出行環境。
2008年,許昌市通過對市區建築垃圾清運特許經營公開招標,將建築垃圾清運、無害化處理工作推向市場,打造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許昌模式」:城市管理部門不需要支付一分錢費用,較好地解決了建築垃圾私拉亂運、圍城堆放等難題,監管之手卻並未放鬆;中標企業金科公司吃下「定心丸」,捨得在資金等方面加大投入,探索以科技手段綠色處置建築垃圾的方式方法。
2019年,全市處理、再利用建築垃圾450多萬噸,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了95%。
近期,許昌市建築垃圾處理取得新突破,河南首套就地「吃渣土」裝備問世,建築垃圾在拆遷現場就可「重生」。
走進許昌市魏都區龐莊社區棚戶區改造的拆遷工地,長度橫跨數十米的再生裝備「吃」進大塊建築垃圾後,經過破碎、去除雜質、篩分、輸送等工序,就直接變成了再生骨料。再按比例添加水泥、水、添加劑等輔助材料,進行快速充分攪拌,現場得到再生產品——水穩成品料,可直接用於鋪設路基。
如今,將建築垃圾「吃幹榨淨」的「許昌模式」,吸引了北京、廣州、武漢等60多個城市考察團參觀學習。
蝶變——
形成「無廢經濟」生態鏈
對許昌市民李旭建來說,資源回收日已成為他和兒子的固定「節日」。每周六,他們都會把積攢一周的生活垃圾分類打包,然後分類投放。
「價值高的可以兌換現金,價值低的可以兌換積分、獎品。」李旭建說,有了激勵措施,大人和小孩兒都願意參與垃圾分類。
「前端分類」一直是垃圾分類的難題。許昌市建立精細化「垃圾前端」分流處理體系,通過設立資源回收日、運用「網際網路+」,探索從源頭解決這一難題。
垃圾分類,助力「無廢城市」建設。許昌市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和「政府主導,辦事處、社區、物業負責監管實施」兩種運行模式,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100多個試點小區、15.24萬戶居民戶,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
剩菜剩飯、爛菜葉、水果皮……這些讓人厭煩的餐廚垃圾其實是很有回收利用價值的資源,能產生沼氣,能發電上網,還能製作有機肥料。隨著歐綠保餐廚廢棄物處理項目正式開工,許昌的餐廚垃圾將變廢為寶。
歐綠保餐廚廢棄物處理項目引進德國先進技術,採用「預處理+厭氧發酵+沼氣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的工藝路線,年處理餐廚垃圾可達3.65萬噸。餐廚垃圾經預處理後可分離出綠色無害的油脂類產品,經厭氧發酵後還可產生沼氣用以發電或作為燃料,年產沼氣可達365萬立方米,年二氧化碳減排量5700噸,從而有效提高許昌市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秋收之後,襄城縣亞丹生態家居有限公司的生態板材生產線就一直在滿負荷運轉。他們引進德國迪芬巴赫生產設備,建成了國內首條、世界領先的秸稈板連續平壓生產線,讓秸稈經過切割、乾燥、粉碎、貼面等工序後,成為不含甲醛,強度、彈性等性能表現優異的環保板材。原本讓農民朋友頭疼的農田廢棄物,在這裡搖身一變,變成了精美的高檔家具。
亞丹家居副總經理王建說:「我們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在雲端為北京、上海的客戶提供『私人定製』服務。每月環保板材產量不低於6000平方米。」
12月7日,在河南金匯集團的不鏽鋼產業生產車間裡,被常人視作垃圾的廢舊不鏽鋼,經過分揀、切割、打包、壓塊等程序,送入1700攝氏度高溫的轉爐內,熔煉成再生不鏽鋼板,進而被加工成各種工業和民用產品。
為構建綠色製造體系,許昌市累計完成投資305億元,培育再生金屬及製品、高純矽材料等九大重點新興產業,開展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設計產品創建。以長葛市大周再生金屬產業集聚區為主體,許昌市加快形成從廢舊金屬回收到精深加工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全市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入選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在許昌,像抓經濟一樣抓綠色發展,像呵護生命一樣呵護生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許昌市投資逾20億元謀劃建設的許昌市固體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園,是一個以垃圾焚燒發電為核心,涵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醫療及危險廢棄物處理、電子垃圾處理、建築垃圾處理等功能的綜合性垃圾處置產業園,全面建成後將形成回收、分揀、拆解、加工、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完整產業鏈條,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群眾生活環境質量。
引領——
唱響綠色無廢主旋律
在許昌市區天寶路與長春路交叉口,有一座特色主題公園——許昌市「無廢公園」。
「這幾面牆真有特色,上面鑲嵌的是啤酒瓶!」12月11日下午,前來遊玩的許昌市民張慶輝說,在這裡,還有建築垃圾、再生石板等融入景觀,看上去很有新意。
「無廢公園」佔地面積18畝、投資近千萬元,不僅可供市民遊玩、休閒,而且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體的「無廢城市」科普教育基地。
從3年前入圍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到今年入選全國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在構築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家園上,許昌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許昌市成立了由以市委書記胡五嶽任組長,市長史根治任常務副組長,生態環境、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參加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推進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建立部門責任清單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統籌推進。
著眼補短板、促提升,許昌市構建精細化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管理體制機制,開展綠色設計、汙染控制等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危險廢物收集服務、區域集中利用處置服務等管理機制。
「無廢城市」的建設,將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工程。
「無廢城市」的建設,更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離不開每一個普通人的參與。
許昌市組織開展了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企業等群眾性創建活動,推動共建共治共享,逐步構建起全民參與和監督固廢管理的社會格局。
由生態環境部等部委專家評審通過的《許昌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勾勒出「無廢城市」建設「三步走」路線圖:到2020年年底,許昌「無廢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政策制度、技術路徑、典型示範等基本形成;到2025年,許昌「無廢城市」建設深入推進,固體廢物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公眾滿意度顯著提升;到2035年,許昌市將全面實現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無廢城市」願景。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許昌市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百姓生活品質更高,走出一條環境美化、經濟提速、民生幸福的共贏之路。
名詞解釋
什麼是「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無廢城市」並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
許昌和深圳等城市一起入選全國11個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為中原城市群唯一的入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