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民族|傣族,愛茶也愛水的民族

2020-12-14 德宏古茶小百科

德宏,全國30%傣族的生活聚居地,這裡四季常青、山川秀美。生活在這裡的傣族,依靠自身的勤勞品質和探索精神,將傣族的文化、技藝、藝術、習俗一代代傳承,流傳至今。

他們視孔雀和大象為吉祥物;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喜食酸及各種山野之味……在喝茶這件事上,他們也融入了自己喜愛的元素:竹。

傣族 , 一個愛水的民族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們傍水建幹欄而居,種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樂章裡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愛水、敬水,他們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並且悉心美化井亭。傣歷年節都要潑水、競賽龍舟、漂放河燈,為的是除穢、祈雨。

自成體系的傣醫把水引入基礎理論,作為「四塔」(生理和病理的四大元素)之一。傣族信仰帕雅納龍神和司水女神朗妥納妮。傣族與水的親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積澱。

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滲透著水的特質:晶瑩、透亮、善良、溫和,同時又堅韌。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斷水水長流,是他們的哲學思考。

傣族 ,一個「吃貨」民族

傣族喜歡吃酸辣口味,是因為經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粳米等,所以,吃酸辣食物也用來促進消化。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因此,各類昆蟲的餐食也是傣族最愛。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點。

而提到傣味,就不得不說說極具傣族特色的「撒撇」。

撒撇是德宏、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傣族喜好的菜餚,各地做法不盡相同,「撒」系傣語,漢語意為涼拌。

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組成,蘸水分檸檬撒撇、牛撒撇等,附菜有傣族特製細米線、黃瓜、刺五加、水鄉菜、苦筍、馬蹄菜等;檸檬撒撇味酸,有清涼解暑功效;牛撒撇具有藥膳價值,可以幫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熱。

傣族,享受竹筒茶的詩情畫意

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傣族語「臘跺」,這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飲茶方式。

先用曬乾的春茶放入剛砍回的香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烘烤,6—7分鐘後,竹筒內茶葉軟化,用木樟將竹筒內茶葉舂壓後再裝進茶葉,這樣邊裝、邊烤、邊舂,直至竹筒內茶葉填滿舂緊為止,待茶烤乾後,削開竹筒取出圓柱形的茶葉,掰少許茶葉放入碗中,衝人沸水約五分鐘即可飲用。

這種竹筒茶,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

相關焦點

  • 【水做的民族】傣族農耕文化
    雲南傣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創造了燦爛的農耕稻作文化, 其先民最早進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馴化和栽培, 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 傣族是我國乃至東南亞諸民族中最早從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 具有一套歷史悠久的稻田耕作農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設施系統。與此相適應的一套完整的農村公社制度及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農奴制度, 便成為傣族農業發展的各重要特點。
  • 民族服飾 · 傣族
    信仰: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餘。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佔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建築:幹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
  • 音樂人徐子崴攜「天籟演藝」亮相德宏·勐煥盛世國際民族藝術節
    上午傣族古鎮勐煥王宮盛大開放,晚上中國德宏·勐煥盛世國際民族藝術節隆重啟幕——徐子崴攜三丫兄弟、李娜倮、白兔、金小鳳、天幕舞林等天籟演藝團隊亮相,彝人古鎮藝術團與傣族古鎮藝術團首次同臺,水火交融,舞動德宏。傣族古鎮大門前的環城東路,車水馬龍、觀眾接踵而至,整個芒市盛況空前,聚焦傣族古鎮。
  • 這些集體和個人擬獲德宏民族團結先進
    德宏州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表彰名單公示為深入貫徹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表彰近五年來為我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州委、州政府擬於近期召開全州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
  • 德宏傣族群眾喜迎傣歷2114年新年
    勐煥傣族民間文化發展協會會長多巖相團為開幕式致辭。 開幕現場,通過祈福儀式、迎新年儀式、文藝展演以及象腳鼓、嘎伴光等群眾狂歡,以傳承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和交流,同時加強了民族國家認同。參與群眾揮舞著五星紅旗,洋溢著濃濃的愛國熱情,表達對偉大祖國的感恩之情。
  • 【舌尖】德宏傣族食譜之「涼拌菜」(下)
    居住在祖國西南邊疆——德宏的三十餘萬傣族人民是最會生活的民族,他們善於充分利用當地大自然提供的豐富食材,發揮聰明才智和烹飪技藝
  • 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州(30-6)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境內的傣族以傣泐(漢族稱水傣)支係為主,兼有傣訥(旱傣)、傣雅(漢族稱花腰傣)兩個支系。西雙版納傣族,是與水有緣的民族,故其民俗習慣有很多都與水有關。傣族的「桑勘比邁」節:即潑水節,公曆4月13日至15日。舉辦盛大佛事活動,此外還有丟包、划龍舟、放高升、堆沙、鬥雞等活動。節日高潮是潑水,所謂「溼透全身,幸福終生」。傣族民居竹樓,是中國現存最典型的幹欄式建築,造型古雅別致。民間工藝有傣族通巴與花包、木板畫和黑陶等。其傳統銀飾品釵、耳環、項圈、手鐲、臂環等也極具特色。
  • 【舌尖】德宏傣族食譜之「涼拌菜」(上)
    居住在祖國西南邊疆——德宏的三十餘萬傣族人民是最會生活的民族,他們善於充分利用當地大自然提供的豐富食材,發揮聰明才智和烹飪技藝,獨創出清淡酸香、營養美味、有益健康的傣族飲食,為天下食客提供了獨特的美味佳餚,不僅深受傣族人民的喜愛
  • 德宏傣族的堆沙節,你了解多少?
    深秋的德宏,乍寒還暖。收穫後喜悅的象腳鼓聲和鋩鑼聲還沒有隱去,在村村寨寨迴響。傳統的「出窪」過後,各種「趕擺」、節日不斷,喜慶一直綿延至年底。在這些活動中,還有一個傣族傳統的節日——「堆沙節」。沙雕是純藝術行為,而堆沙節是傣族民眾的一種傳統習俗,體驗過後,你會有別樣的感悟,讓你感覺不一樣的風情!
  • 傣族民族及傣族姓名的由來,傣族人都看看……
    但根據傣(泰)族史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以及目前中外已公開發表的有關傣(泰)族歷史的書刊和文章,傣(泰)民族歷史至今應當有4500年至5000年了。也就是說傣(泰)民族從百越族群分化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民族——傣(泰)民族,即自稱為傣(泰)民族的歷史已有5000年左右了。
  • 民族團結丨兩幅傣族織錦的故事
    民族團結丨兩幅傣族織錦的故事 2020-12-04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德宏野菜
    【野菜】 德宏地域寬闊,森林草地較多,為野生疏果的生長、繁衍提供了條件。五十年代,德宏森林覆蓋率為45%。
  • 徐子崴攜三丫兄弟、李娜倮亮相德宏勐煥盛世...
    徐子崴攜三丫兄弟、李娜倮亮相德宏勐煥盛世國際民族藝術節!、萬人齊聚,著名音樂人、普洱市旅遊形象大使徐子崴攜普洱民族音樂人三丫兄弟、李娜倮等在中國·德宏勐煥盛世國際民族藝術節驚豔亮相,並在藝術節上客串了嘉賓主持。
  •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茶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在這裡只要有人煙的地方,你都可以聞到飄來的酥油茶的香味。藏族人民最嗜愛酥油茶。而奶茶,是將牛奶或羊奶摻入用紅茶或粗茶加熱成的清茶而飲,它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
  • 一個極愛水的古老民族,以孔雀大象為圖騰,崇拜佛教具有獨立語言
    在西南地區的雲南聚集著中國一大半的少數民族,佔據了二十六個民族,有著大量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最有代表的就是納西族的東巴文字,白族的建築和傳統工藝,傣族與水的緣分等等都是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極具特點的民俗,尤其是雲南滇西邊境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比較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也有自己的語言,而且已將人口發展至國外,他就是以孔雀為吉祥圖騰的「傣族」。
  • 2018年德宏傣族廣母賽-堆沙節-你們寨子過了嗎?
    -娥並與桑洛B、930歡迎你-航哩婉少傣-仔二進新歌1、德宏傣族帥哥美女上CCTV啦、快點轉起來…2、很好聽的泰國歌曲!7、傣族歌曲-團結之歌-傣歷新年必唱歌曲8、莫俊文 朗美涵晃【出窪】9、嘎伴光ᥐᥣᥲ ᥛᥢᥱ ᥐᥩᥒ 10、朗弄丹-愛錯了人-推薦傣族歌曲11、罕建-世上最愛的你12、仔莊撈禾歌曲-前世的情今生的緣13、項小景傣族歌曲-歌頌傣學會14、暗戀你的那個人,往往是出自真心實意的15
  • 第二批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擬命名名單出爐
    >昭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水富市雲富綜治中心鹽津縣豆沙關五尺道景區魯甸縣龍頭山鎮黨委大關縣琦鑫農產品生產有限公司昭陽區超越農業有限公司巧家縣第一中學彝良縣民族中學威信縣文化和旅遊局永善縣民族小學鎮雄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綏江縣文化和旅遊局
  • 雲南民族村—傣族寨
    傣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瀾滄江流域的河谷地帶,人口120萬左右。在傣語中「傣」是「自由」之意,說明傣族是一個崇尚自由的民族。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系。
  • 民族團結 | 中華各民族——德昂族
    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小夥子為了博得姑娘的愛,也往往費盡心機,精心製作刻有動植物圖案花紋的藤蔑腰箍,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於是腰箍又成了她們愛情的信物。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男子包頭巾的兩端、胸前,婦女衣服的下擺、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
  • 全球首唱新歌《水姑娘》!
    8月8日晚,中國德宏·勐煥盛世國際民族藝術節在芒市傣族古鎮黎明廣場拉開序幕,國內著名歌手徐子崴攜手三丫兄弟、李娜倮、白兔、金小鳳、彝人古鎮藝術團、傣族古鎮藝術團以及北京天幕舞林演員築夢傣族古鎮,燃情開啟芒市文旅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