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近日,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劇《最美的鄉村》熱映,收視率與口碑俱佳。該劇採用了單元劇的敘事結構,生動展現了三位青年深入鄉村,為脫貧攻堅事業不懈努力的故事,情節緊湊,人物衝突集中,引人入勝。尤為難得的是,該劇充滿人文關懷,深刻闡釋了:脫貧攻堅不僅僅限於經濟上的數字和指標,精神脫貧也同等重要。
近日,一部以脫貧攻堅為題材的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引發熱議,獲得好評。該劇講述了在中國北方農村,鎮黨委副書記唐天石、電視臺主持人辛蘭、返鄉創業大學生石全有三位青年帶領村民脫貧的故事,敘事真實生動,引人入勝。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該劇自6月6日至20日在央視播出,每集平均到達率為2.762%、收視率為1.668%,位列電視劇單頻道收視指標首位,同時,該劇在23省區市收視份額在5%以上。作為主旋律題材劇,《最美的鄉村》緣何成為近期的「爆款」電視劇,值得關注與思考。
《最美的鄉村》宣傳圖(1)
獨特的敘事結構
與以往電視劇不同,《最美的鄉村》在敘事結構上進行了創新,採取了單元劇的形式。整部劇在30集中分為三個單元,講述三組獨立的故事。
單元劇的結構,可從多角度呈現扶貧主題的各個側面,對相關政策和理念詮釋得細緻而豐富。
在第一單元中,在青山鎮駐村的黨委副書記唐天石首先在扶貧戶的建檔立卡、精準識別上狠下功夫,落實扶貧名單,再帶領村民開展民族刺繡、生態旅遊等鄉村產業,展示的是「扶真貧、真扶貧」。
進入第二單元,辛蘭在三道河子村走訪困難戶,了解貧困根源。她力勸沉迷飲酒、好吃懶做的關鐵栓戒酒,激勵他自強自立。同樣駐村的、來自農業大學的周教授開辦夜校,傳授村民養殖技術。這些都反映了「扶貧先扶志」「技術扶貧」等理念。
在第三單元中,回到古川村的大學生石全有,則關注村中原有產業經營模式失敗的情況,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新產業,盤活村中的文化與人才資源,體現對「防止返貧」的重視。
該劇的三個單元並非彼此孤立,有巧妙過渡。第一單元進入尾聲時,鏡頭從青山鎮切換到電視訪談節目,唐天石從駐村書記變為辛蘭主持的節目《紫塞兒女》中的嘉賓。接著,觀眾隨主持人辛蘭進入第二單元。當辛蘭的故事結束、返回電視臺時,一檔新的扶貧類節目開辦了,第三單元的故事作為節目內容被帶出。
對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該劇的三個單元既有關聯,但同時各有側重。單元劇的形式也解決了戲劇衝突單一、線索不夠嚴密等問題。
在展現主題之外,單元式結構使敘事節奏更快、情節緊湊,符合當下觀眾興趣。影評人李星文認為,《最美的鄉村》每個單元平均下來的長度在十集左右,剛好是目前非常流行的網絡短劇的篇幅。
電視劇在展現形式上的創新,對主題與內容的傳播大有助益,提升了觀眾接受度。
巧用戲劇化手法
作為扶貧題材劇,《最美的鄉村》雖然帶有一定的宣傳與教育目的,但並不刻板和枯燥。該劇通過戲劇化手法,在人物的碰撞與矛盾中推進情節,展現出獨特的鄉村生活風貌。
《最美的鄉村》宣傳圖(2)
該劇善於設置合理衝突。隨著故事推進,不同人物之間的矛盾自然浮現,彼此的關係也跟隨情節發展而不斷變化,呈現出戲劇化色彩。比如,在劇中,上河峪村支書盧振興,起初對於唐天石在執行扶貧政策中的做法不理解,對他看不順眼。接下來,唐天石提出的網箱養魚方案落空讓村民空歡喜一場,盧振興氣得和他在烽火臺上摔跤,卻在格鬥中看到了唐天石身上的舊傷,了解到他曾在國家巡航任務中的無私付出,深感敬佩。一番交談後,兩人化敵為友,盧振興甚至還熱心主動地幫唐天石化解家庭矛盾。
這種戲劇化的呈現,還體現在人物性格與形象的反轉上。比如,辛蘭的扶貧小分隊剛住進宿舍時,隔壁的周教授顯得孤僻而暴躁,似乎很難相處,與他們處處針鋒相對。後由於一次契機,小分隊幫教授列印了手寫的論文,周教授逐漸展現出真誠、熱情、可愛的一面。他為村民開夜校講課,鼓勵高中生於洪洋自立並帶領他養馬。年邁的周教授對扶貧事業抱有赤子心,不惜抱著幾十斤重的小馬駒跑過幾十裡山路、為其打針和急救,自己卻因過度勞累而犧牲了。人物形象的反轉,推動了情節發展,帶來了戲劇化效果,也使人物更為立體、多面,增強了真實感。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表示,該劇用主人公的選擇與命運抓住觀眾,用性格碰撞形成戲劇衝突的張力和高潮。這樣的做法,為打破流水帳式、好人好事型的敘事模式提供了啟示。
戲劇化手法讓內容展現更有趣味,給人留下更深刻印象。
直面現實問題
在觀劇過程中,記者在網友評論留言中發現,喜歡該劇的觀眾來自各個年齡段,「好看」「真實」「感動」等評價頻頻出現。的確,立足現實、展現真實也是該劇的一大魅力。
據該劇主創介紹,《最美的鄉村》創作歷時三年,劇本三次起稿,實地拍攝四次,編劇、導演和主演都是先深入鄉村體驗生活,再集體創作,後進場拍攝,邊拍邊改邊完善。紮根現實,才有呈現效果的真實。
在劇中,村民聚集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起鬨、「看熱鬧」,鄉民鄰裡之間的人情與照顧,老年人的舊時代觀念……這些都真實存在於鄉村,呈現出來,更有代入感。
實際上,鄉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一直存在著不少困難和現實問題,這源於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該劇敢於直面這些問題,如受賄、家族包庇、宗族關係影響貧困戶評選等。而劇中主人公用自己的原則與智慧來化解這些固有問題。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認為,該劇的獨特性之一就是真實呈現了中國農村特殊的社會結構和倫理關係,「這種倫理關係讓扶貧工作變得更加複雜。這部戲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探討了如何把這種倫理關係中的積極成分,轉化成為建設家鄉的動力」。
劇中的扶貧工作者紮根土地、融入鄉裡,關注村民的生活實際困難,用心解決。辛蘭給村裡安裝自來水、唐天石為殘疾女孩送輪椅,真誠的關愛讓他們獲得了民心,有效推進了脫貧進程。當看到上河峪村的繡娘作品終於通過評估,當看到村民勞有所獲時,觀眾的心無法不被觸動。
充滿人文情懷
《最美的鄉村》「美」在何處?
除了秀麗的山水風光、濃鬱的民俗風情、真實的鄉村風貌,更多的還是人物魅力及其背後的人文精神。
唐天石、辛蘭、石全有三位主角,脾性各異。唐天石智慧機巧,辛蘭體貼細膩,石全有樂觀堅韌。但他們也有著相似的精神:有擔當,有情懷,更有直面困難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行動力。
「扶貧的本質是與人打交道。」這是唐天石對扶貧最大的心得。面對村中複雜的人情社會,他一方面堅持原則,另一方面也顧及人情。在扶貧戶的名單確定上,他堅決不允許弄虛作假、嚴格執行政策,但在解決問題時,他不是硬碰硬,而是講求策略、以智取勝。面對村民的反感甚至報復,他始終耐心溝通、寬容相待,將村民利益放在心上,切實為他們解決困難,從而獲得了村民信任。「我將扶貧當成一場硬仗,而不是當官的跳板」,唐天石的一番話感動了那文斌,那文斌從不配合到動員全家和全村來協力開展扶貧產業。剛柔並濟的處事方法、寬厚的性格,讓唐天萬頗具人格魅力。
此外,該劇通過人物的言行,對扶貧的概念進行了更深刻的解讀和拓展,也展現了人文關懷。
在唐天石看來,「扶貧不僅僅是數字和指標」。更重要的是,通過發展長期而穩定的農村產業,留住青壯年勞動力,讓老有所依,不再有「留守兒童」,一個個家庭得以團聚,這是脫貧事業在收入提高之外的更大意義。
「扶貧必扶智。」唐天石鼓勵青山鎮的農村女性參加學習培訓、提高刺繡手藝,辛蘭呼籲村民參加夜校、學習農業技術,石全有帶領村民將打鐵、窗花、小吃等傳統手工藝做起來,不僅僅是為了脫貧致富,更是讓他們自強自立,在勞動中找到並實現個人價值。
緊隨時代潮流的敘事,戲劇化的手法,真實風貌的展現,閃光的人物與精神,讓《最美的鄉村》成為一部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優秀劇作,為脫貧攻堅題材劇提供了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