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離湘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近期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圓滿播出,在現實主義題材主旋律作品中脫穎而出,收視率始終穩居同時段電視劇排行榜首。騰訊、搜狐、愛奇藝等網絡平臺播放量達幾千萬。專家稱讚這部作品生動展示了我國脫貧攻堅不平凡的奮鬥歷程,是一部傳播好聲音、凝聚正能量的精品佳作。
藝術是時代的回聲,時代的進步靠思想的引領。《最美的鄉村》呼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大局」戰略思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緊扣脫貧攻堅主題,弘揚時代主旋律。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美麗的鄉村》的熱播,給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該劇憑藉對主題的深入開拓,通過一個個真切感人、引人入勝的故事,以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融合,以創作手法的突破和創新,立體、深入、生動地再現了我黨波瀾壯闊的扶貧攻堅偉業,宣示了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和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根植燕趙沃土,講述河北故事。源遠流長的燕趙文化,以西柏坡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和以塞罕壩精神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河北的電視劇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最美的鄉村》誕生在這片熱土上,有其必然性。該劇以承德鄉村為代表的燕趙大地脫貧攻堅戰線上黨員幹部的先進典型為創作原型,完美詮釋了舉國上下實施的脫貧攻堅戰略。「脫貧攻堅八措並舉組合拳」和「脫貧攻堅黨旗紅」是作為貧困地區的承德市探索出的脫貧工作模式和做法,該劇將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做法藝術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對脫貧攻堅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的電視劇創作必須紮根人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最美的鄉村》真實反映了農村的生活場景、農民的生活方式。劇中,扶貧幹部對貧困戶標準的精準把握,對扶貧醫療保障等政策的準確解讀和有效落實,沒有一點兒說教、做作的感覺,讓人聽得進、記得住、弄得清。
《最美的鄉村》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黨中央戰略部署,以深情筆墨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在意識形態宣傳與藝術創作相結合上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生動詮釋中央精神內涵。《最美的鄉村》以三段式的結構,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主題主線,從扶貧到扶志,再到全面振興,全景式展現了以唐天石、辛蘭、石全有三位主人公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貧困鄉村,精準扶貧,為鄉村脫貧攻堅不懈努力奮鬥的故事。作品以鮮活的情節設置、扣人心弦的矛盾演繹,詳盡解讀黨和國家脫貧攻堅的方針政策,堪稱一部脫貧攻堅的科普教材;以從基層實踐中湧現的冒熱氣、接地氣的典型案例,生動證明中央政策的前瞻性、指導性和科學性;以獨具匠心的細節設計表現當代鄉村的精神風貌與發展變化,彰顯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共鳴感,傳播鄉村振興的聲音,是一部真實展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成效的生動教材。
藝術化反映鄉村振興實踐。生活是藝術的來源。在創作中,如何以喜聞樂見的情節,詮釋鄉村的變化?這需要在藝術呈現與現實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最美的鄉村》創作歷時三年,劇本三易其稿,實地拍攝四次,編劇、導演和主演都是先深入鄉村體驗生活,再集體創作,後進場拍攝,邊拍邊改邊完善。他們憑藉對主題內涵的深入開拓,通過鏡頭下美麗的山水風光、厚重的鄉土風情、深厚的文化底蘊、勤勞純樸的村民、積極進取的精神、農業產業的興旺等一幅幅美麗的圖景,構成了《最美的鄉村》的獨特氣質,形成了以生活流寫實和藝術化寫意的完美轉換,在給觀眾帶來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回味和思索。
打造精彩故事亮點。《最美的鄉村》編導深入故鄉河北承德採風,飽含濃厚的鄉情、鄉韻和鄉愁,深情講述脫貧攻堅的精彩故事。評論家李準認為,劇情故事抓住了扶貧工作中具有個性化的難點和特點,能夠抓住觀眾的興趣,所有難點解決之後,就變成了亮點。編導用建檔立卡、精準識別、養蜂刺繡、生態旅遊等鮮活故事,進一步引領和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這些源於生活的人物和故事在電視螢屏上顯得格外真切質樸、生動感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劇對黨脫貧攻堅工作程序和要求掌握得細緻全面、把握得精準到位,諸多故事化的解讀和詮釋更顯生動靈活、不著痕跡。
直面現實問題。在創作中,如何表現農村存在的矛盾與困難,這需要主創團隊直擊農村問題的現實主義勇氣。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面臨重重矛盾,有地理環境因素、歷史文化因素、思想觀念因素等。該劇將複雜的內因外因都力求展現出來,比如,前兩個單元表現的上河峪村、那家溝村,無論是歷史的土地貧瘠還是搬遷後的問題,都比較深刻地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直抒要義,未作迴避。再比如,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充滿著錯綜複雜的思想觀念的矛盾、宗族勢力的矛盾等,環環相扣、漸次演進。剖析這些矛盾根植於現實鄉村生活土壤,探究了貧困的根源,也成為人物的行為動機。編導滿懷高度的社會責任與文化自覺,把黨和政府的脫貧攻堅政策春風化雨般地融會於當下的矛盾鋪陳與情感表達中,用深入人心的扶貧故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最美鄉村的美好前景注入精神動力。
塑造鮮活人物形象。該劇注重在時代精神的塑造中讓鮮活的人物呼之欲出。塑造出既符合客觀事實,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人物形象是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一環,也決定了這部劇的藝術水準與生命力。這部劇在人物塑造上有兩大亮點:首先,對主人公的刻畫彰顯出美感和質感。三個單元三位主人公形象各異但精神特質相同,退伍轉業幹部唐天石盡職盡責,做事講究技巧和智慧,身上有一股「巧勁兒」;任村第一書記的辛蘭,在工作中實事求是、堅持原則,維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身上有一股「真勁兒」;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石全有充滿著朝氣與活力,他的很多想法在家鄉這片熱土得以實現,身上有一股「韌勁兒」。無論用哪種勁兒,他們都全心全意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人們心中的感動和敬意油然而生。其次,該劇也塑造了多位形象飽滿的人物形象,如科技扶貧的周教授、上河峪老兵以及大芹子、依依等一批新時代農民群像。這是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其核心在於劇中人設如何突破各種壓力和阻礙,最終贏得觀眾喜愛,產生強烈共鳴並達到精神引領的藝術效果。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唱響了時代主旋律,在「最美」的讚嘆中讓主旋律作品再攀「高峰」,也為影視創作生產的「河北現象」增添了更新更有力的註腳,以河北人特有的風採奏響了時代強音。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