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珂
2020-11-13 15:01 來源:澎湃新聞
本周信用債出現大面積下跌,兩個AAA級國企(紫光集團和永城煤電)信用債違約,引發市場對信用債擔憂。
債券市場與權益市場關聯密切,信用債意外爆雷會對權益市場造成何種影響?11月13日,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陳顯順發布報告稱,影響有兩方面,短期來看,信用風險溢價上升將降低權益風險偏好,中期而言,債市資金分化會帶動無風險利率緩慢下行。
陳顯順建議A股需以更長維度、更高視角交易復甦,主題上推薦中國製造+可選消費。
具體而言,他認為此次信用債背後不僅僅是疫情帶來的外生性衝擊,也存在地方國企等自身性問題。尤其是在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此類信用風險的暴露更凸顯信用債發行主體的資質擔憂。當前,AAA地方國企信用利差回歸歷史地位(接近2016年),這意味著信用風險沒有真正定價,還是帶有剛兌預期。
「經濟復甦背景的信用暴露+信用利差低位,我們認為當前信用風險溢價的上行趨勢可能超出市場預期。」陳顯順稱,「儘管市場是股債交易隔離,但因產業鏈傳導、信用收緊預期(社融/信貸數據可見苗頭)將聯動權益風險偏好下降。」
其次,無風險利率下行是大勢所趨。陳顯順認為,因為考慮到信用債國企信仰打破,一切類固收產品的底層資產出現信用鬆動,那麼信用風險溢價上升背景下,債券市場的資金也會分化,進一步向利率債、央企債集中。這就意味著,利率債的相對優勢會不斷牽引收益率下行,帶動無風險利率下行。
不過他表示這是一個中期邏輯,仍有待觀測。
在風險偏好下行的背景下,陳顯順認為A股交易更需要考慮長邏輯,需要以更長的修復周期、更高的視角去看待投資機會,而不僅僅是當前考慮低估值防禦的短邏輯。
所謂的長邏輯,即當前宏觀層面寬鬆的流動性環境支撐了製造業資本開支的基礎,中觀層面堅韌的供應鏈體系、較大的成本優勢以及加速的產品迭代,中國製造具備全球競爭優勢。在海內外經濟預期修復的大背景之下,中國製造盈利修復周期將超出市場預期。
此外,從盈利改善思維出發,對衝風險偏好下行,後疫情時期內需改善疊加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上升,盈利修復周期可選消費優於必選消費。
基於以上兩個邏輯,陳顯順推薦中國製造+可選消費,如新能車/光伏/機械/家電/汽車、酒店/白酒/航空/家居/旅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信用債,國泰君安,陳顯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