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人,千裡遊牧話轉場

2021-02-07 人民畫報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歷史就是在遊牧中譜寫的,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的,哈薩克民族用自己的雙腿丈量著世界,追隨著生命的綠色!

       天剛蒙蒙亮,新疆福海縣大批哈薩克族牧民告別生活了2個多月的春秋牧場,趕著牛羊開始向夏牧場轉場。成千上萬的牛羊在哈薩克族牧民的驅趕下,浩浩蕩蕩,所經之地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轉場的牲畜叫聲、蹄聲響徹整個山谷。轉場隊伍連綿幾十公裡,場面極其宏大、氣勢磅礴。


新疆福海縣齊幹吉迭鄉牧民一大早在薩爾布拉克達坂轉場。

       在新疆阿勒泰,以遊牧為主的哈薩克族,逐水草而遷徙。牧場按季節可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牧場。「轉場」,即哈薩克牧民依據牧草生長周期,有序地為牲畜轉移草場。轉場的規律一般是從高處往低處走。春天把羊趕放到山頂上,夏天轉到山腰,秋天到山坡或山下,冬天在山腳下「守窩子」。每年3月底至4月初,大批牲畜又必須從冬季牧場再次出發,開始新一年的轉場生活。

浩浩蕩蕩的牛羊群在哈薩克族牧民的驅趕下連綿幾十公裡。新疆牧民大轉場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四季的變遷、草場的轉移,牧民離開冬季草場向夏季草場遷移。

       哈薩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遊牧民族之一。千百年來,他們逐水草而居,因時而動,南北轉場,千裡遷徙。在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牧民年復一年地上演著牲畜轉場的畫面,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衍生出極具特色的草原遊牧文化。對於很多牲畜來說,這是一生一次的遷徙;對哈薩克族人來說,這遷徙年年往往,直到生命終老。

       每到轉場季節,牧民們紛紛馱著行囊,趕著畜群,長途跋涉,舉家遷徙。趕羊洗澡、給羊治病都是轉場過程中必須做的事情。有條件的家庭,婦女和孩子會事先坐上轉場車輛,拉上瘦弱病畜提前趕到目的地安營紮寨;而男人們則趕著畜群,馱著全部家當,浩浩蕩蕩,塵土飛揚地徐徐前行,到了晚上,走到哪兒,便在哪兒宿營。


哈薩克族婦女騎著馬,帶著家什,走在轉場隊伍的前面。


牧民馬丁古麗一家途中小憩。


牧民阿熱勒拜一家在轉場途中煮奶茶小憩。


       哈薩克族牧民因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習慣,一直對自然環境持有敬畏之心,他們會有意識地去保護一草一木,保護自己所居住草場的生態環境。近年來,生活在阿勒泰的牧民們深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積極響應政府禁牧政策的號召,開始減少牲畜數量,改良牲畜品種,逐漸實現牧業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天然草原總面積3000多平方公裡,可利用面積2166萬畝,禁牧面積460萬畝,草畜平衡面積1706萬畝,目前最高飼養量84.5萬頭只。為了保證草畜平衡成功實施,達到草畜平衡、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目標,福海縣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草畜平衡工作,引導養殖行業從傳統養殖模式向現代綠色養殖模式轉變。


(來源:《人民畫報》2018年7期  阿爾達克 攝影報導)


關注《人民畫報》

相關焦點

  • 哈薩克人的轉場
    轉場,對哈薩克牧民來說,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哈薩克牧場有春秋牧場、冬牧場和夏牧場三種,分別設置在天山北坡、向北經準噶爾盆地、直到阿爾泰山的廣袤山地草原和戈壁草灘地區。根據季節變化,哈薩克牧民一般以阿吾勒為單位,每年進行四次大的轉場,而在各季根據牧業生產需要小規模的搬遷則更頻繁。牧場的遷移和牧業生產的安排相呼應。春秋牧場一般位於淺山、荒漠和半荒漠地區。春有雨水,秋有泉水供人畜飲用。除便於放牧,對春季接羔育幼,秋季牲畜配種,以及剪毛等牧業活動都很有利。冬牧場一般位於山澗溝谷、河灣、沙丘可避風雪地帶,氣候較為暖和,以保證牲畜安全越冬。夏牧場則位於涼爽溼潤的山地。
  • 哈薩克人是蒙古人的後裔嗎?
    按照祖先的遊牧方式生活了大約100多年後,昔班家族和臣服於他們的部落開始採用「月即別」(Uzebek)的名字自稱,這個名字按照現在的拼法,念起來就是「烏茲別克」。他們按照蒙古人傳統的遊牧方式生活,自稱「我們是草原之子,一切財富都由馬組成,馬肉是我們喜愛的食品,馬奶是上乘飲料。我們沒有房屋,我們主要的消遣就是察看我們的羊群和馬群。」
  • 秋之風土丨去沙爾布拉克牧場,赴轉場之約!
    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轉場是牧民在長期的逐水草而居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獨特遊牧文化。新疆阿勒泰地區是新疆的四大牧區之一,每年,這裡的牧民都要牽著駱駝,騎著馬,趕著牛羊四季轉場,如今這已成為新疆規模最為宏大的人文景觀。  羊群所經之地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牲畜的叫聲、蹄聲響徹山谷。
  • 新疆「大片」上映:千裡牧道大轉場
    楊化光攝當前正是阿勒泰地區百萬牲畜大轉場的季節這標誌著阿勒泰地區百萬牲畜大轉場啟幕6月1日,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沙爾布拉克春秋牧場,當地牧民趕著羊群、沿著古老的「千裡牧道」向水草豐沛的高山夏季牧場轉移。
  • 哈薩克人為什麼吃馬肉?
    其實,真正了解哈薩克斯坦的歷史,就會發現,哈薩克人的歷史和現在都和馬息息相關,人和馬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複雜而深刻的,不能夠以簡單的邏輯來理解。其實,不止是哈薩克人,同為遊牧民族的中亞其他國家,以及蒙古都有食用馬肉的傳統。
  • 離散的蒙古哈薩克人:蒙古國境內最大的少數民族
    結果,蒙古哈薩克人的移民突然暫停,而且開始小規模的移民回到蒙古。在蒙古的所有少數民族中,哈薩克人一直享有比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其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蒙古人和哈薩克人有一個共同點:兩個社會普遍存在相似的遊牧心態。蒙古哈薩克人的背景據說,在蒙古國境內的離散哈薩克人,源自於斷的遷移潮。
  • 城市遊牧三則|阿依努爾(哈薩克族)
    由於那種遊牧的血液,哈薩克人在城市裡,也是自由、熱烈的一群。融入城市的腳步雖然堅定,可內心總還是嚮往著那些自由自在的歲月。我常常開玩笑說,小城裡的哈薩克人啊,是在城市裡遊牧的一群呢。 小城裡的舊日營生小城裡的哈薩克人越來越多,許多舊日營生也漸漸地在城市裡安營紮寨,為那些遊牧在城市裡的哈薩克人提供方便。
  • 【深度好文】離散的蒙古哈薩克人:蒙古國境內最大的少數民族
    結果,蒙古哈薩克人的移民突然暫停,而且開始小規模的移民回到蒙古。在蒙古的所有少數民族中,哈薩克人一直享有比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其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蒙古人和哈薩克人有一個共同點:兩個社會普遍存在相似的遊牧心態。蒙古哈薩克人的背景
  • 哈薩克人是蒙古人的分支?
    1465-1466年大批遊牧民族脫離阿布海兒,他在這年戰死,他的土地由哈薩克汗國接收。成立了一個純遊牧國家。他們在1470年正式立國,並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哈薩克汗國極盛時期佔有較大領土,東至額爾齊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圖爾蓋州、鄂木斯克,西至裏海,南及錫爾河。他們居住地區名為欽察草原,分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又稱大帳、中帳、小帳。
  • 遊牧民族的1793
    本文作者將滿族直接歸為遊牧民族,並不嚴謹。但其關於北方遊牧民族所處生態環境、明清以來兵器發展等描述,仍有亮點,故轉載之以供讀者討論。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對於遊牧民族來說,1793年實在算不上是個好年份。
  • 用鏡頭記錄哈薩克族牧民四季轉場的壯美故事
    此片用詩意的鏡頭對哈薩克族遊牧文化進行全景式記錄與演繹,讓觀眾身臨其境般的體會草原牧道和四季轉場的原生態魅力。影片以胡瑪爾和哈迪夏兩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開故事,通過冬、春、夏、秋四季放牧轉場演繹了40年來草原輪迴遷徙的生活,聚焦艱難跋涉轉場遊牧過程中的傳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觀。    質樸動人的故事加上濃鬱的民族文化特色與史詩般的畫面使得《遠去的牧歌》單地區點映電影票房過千萬元。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績得益於創作團隊對影片的精耕細作。
  • 千裡轉場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靜候「嫦娥」「回家」
    嫦娥五號返回器返鄉在即,為提供更加精準的測控數據,準確預報返回器落點,精準指引搜索回收分隊快速實施回收,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兩支活動測控分隊千裡轉場,分別來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和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靜候「嫦娥」「回家」。
  •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稱為轉場。生活在新疆廣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場的牧民們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節利用不同高度草場的遷徙遊牧方式。材料二 天山自然帶示意圖(圖甲)和天山冬夏牧場轉場示意圖(圖乙)。(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帶的差異。(2)天山天然草場資源地廣、質優、種類多,試分析其原因。
  • 阿斯塔納:哈薩克人的荒誕首都,草原上崛起的超現實主義之城
    這座遊牧民族的首都,有點冷清、空曠,人口還不足一百萬,車輛飛馳得沒心沒肺,大道兩旁有寬敞得驚人的停車位。新城的中軸線由日本建築設計師黑川紀章規劃,由樹林、草坪與筆直道路組成。沿著中軸線從東至西,仿佛在穿越一個巨大的容器,蘇聯式、歐式、伊斯蘭式……各種或奇妙或怪異的建築都被它一股腦裝了進來,荒誕得像科幻電影裡的外星球。
  • 馬背上的戰士——哈薩克人的五大奇門兵器
    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生生不息的哈薩克人及其先民在三千年的戰火洗禮中鍛造出了蒼狼般不羈的性格,也在這戰火中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軍事文化,而這獨特軍事文化的器物象徵便是哈薩克人經常提起的「五大兵器」。本文旨在簡單的闡釋一下哈薩克「五大兵器」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