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歷史就是在遊牧中譜寫的,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的,哈薩克民族用自己的雙腿丈量著世界,追隨著生命的綠色!
天剛蒙蒙亮,新疆福海縣大批哈薩克族牧民告別生活了2個多月的春秋牧場,趕著牛羊開始向夏牧場轉場。成千上萬的牛羊在哈薩克族牧民的驅趕下,浩浩蕩蕩,所經之地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轉場的牲畜叫聲、蹄聲響徹整個山谷。轉場隊伍連綿幾十公裡,場面極其宏大、氣勢磅礴。
新疆福海縣齊幹吉迭鄉牧民一大早在薩爾布拉克達坂轉場。
在新疆阿勒泰,以遊牧為主的哈薩克族,逐水草而遷徙。牧場按季節可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牧場。「轉場」,即哈薩克牧民依據牧草生長周期,有序地為牲畜轉移草場。轉場的規律一般是從高處往低處走。春天把羊趕放到山頂上,夏天轉到山腰,秋天到山坡或山下,冬天在山腳下「守窩子」。每年3月底至4月初,大批牲畜又必須從冬季牧場再次出發,開始新一年的轉場生活。
浩浩蕩蕩的牛羊群在哈薩克族牧民的驅趕下連綿幾十公裡。新疆牧民大轉場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四季的變遷、草場的轉移,牧民離開冬季草場向夏季草場遷移。
哈薩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遊牧民族之一。千百年來,他們逐水草而居,因時而動,南北轉場,千裡遷徙。在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牧民年復一年地上演著牲畜轉場的畫面,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衍生出極具特色的草原遊牧文化。對於很多牲畜來說,這是一生一次的遷徙;對哈薩克族人來說,這遷徙年年往往,直到生命終老。
每到轉場季節,牧民們紛紛馱著行囊,趕著畜群,長途跋涉,舉家遷徙。趕羊洗澡、給羊治病都是轉場過程中必須做的事情。有條件的家庭,婦女和孩子會事先坐上轉場車輛,拉上瘦弱病畜提前趕到目的地安營紮寨;而男人們則趕著畜群,馱著全部家當,浩浩蕩蕩,塵土飛揚地徐徐前行,到了晚上,走到哪兒,便在哪兒宿營。
牧民阿熱勒拜一家在轉場途中煮奶茶小憩。
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天然草原總面積3000多平方公裡,可利用面積2166萬畝,禁牧面積460萬畝,草畜平衡面積1706萬畝,目前最高飼養量84.5萬頭只。為了保證草畜平衡成功實施,達到草畜平衡、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目標,福海縣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草畜平衡工作,引導養殖行業從傳統養殖模式向現代綠色養殖模式轉變。
(來源:《人民畫報》2018年7期 阿爾達克 攝影報導)
關注《人民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