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轉場是牧民在長期的逐水草而居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獨特遊牧文化。新疆阿勒泰地區是新疆的四大牧區之一,每年,這裡的牧民都要牽著駱駝,騎著馬,趕著牛羊四季轉場,如今這已成為新疆規模最為宏大的人文景觀。
羊群所經之地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牲畜的叫聲、蹄聲響徹山谷。阿勒泰地區的牧民們趕著牛羊北上南下,追逐廣袤而豐碩的草場,他們長途跋涉數百公裡,必經過沙爾布拉克牧場。沙爾布拉克牧場位於福海縣,距離縣城100多公裡,是當地轉場文化最豐富和集中的地方。
再過些日子,位於沙爾布拉克牧場的「轉場文化旅遊小鎮」將迎來「百萬阿勒泰羊轉場文化旅遊節·牧歸活動」。慕名而來的疆內外遊客、攝影師會匯聚於此,感受一場別樣的草原文化盛會。
「百萬阿勒泰羊轉場文化旅遊節」推出的阿肯阿依特斯、達斯坦、搭氈房、賽馬、摔跤、叼羊比賽等,是哈薩克族牧民保留至今的傳統遊牧文化,也是人們了解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體驗遊牧生活 欣賞非遺表演
本屆活動,遊客除了可在「千裡牧道」觀看到百萬阿勒泰羊轉場文化旅遊節牧歸儀式,還能欣賞到精彩的阿肯阿依特斯、達斯坦表演,哈薩克族傳統的摔跤、掰手腕、搬巨石、草原拔河、賽馬、走馬、馬上拾銀、叼羊比賽等傳統項目。
達斯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藝術,依靠口傳記述文化歷史,藝人表演達斯坦時,用民間樂器冬不拉伴奏,多為自彈自唱。達斯坦一般情節複雜,篇幅很長,一首達斯坦有時可以唱上一天一夜。目前,達斯坦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阿肯阿依特斯,俗稱「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廣泛流傳的最古老、最鮮明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以即興賽歌的對唱方式抒發感情,是哈薩克族在節日、婚嫁等儀式上舉行的重要活動,2006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6月,福海縣推出首屆「百萬阿勒泰羊轉場文化旅遊節」,圖為賽馬正在全力衝刺。
觀賞搭氈房、賽馬、叼羊系列活動
氈房是哈薩克族牧民「移動的家」,以攜帶方便、堅固耐用和防寒、防雨、防震等優點而深受哈薩克族牧民的喜愛。2008年,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時代變遷,許多牧民由遊牧轉向定居,氈房居住功能隨之改變。在本次活動中,氈房搭建賽、最美氈房評比賽,成了遊客體驗和感受民俗文化的一項載體。
在草原上展現馬背上的風情,是重大節慶不可或缺的內容,比如賽馬、叼羊……在當地人看來,叼羊,是另一種力量和勇氣的較量,他們常年在草原上放牧,尤其是轉場時,遇到暴風雨或野獸突襲,牧民們經常要縱馬趕來,保護自己的羊群。久而久之,這種叼羊技藝演變為叼羊比賽。常年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智慧,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成如今的馬上娛樂活動。
活動期間,現場還將舉辦千裡牧遊轉場攝影評選和展示活動,特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及金絲玉展銷活動和千裡牧遊篝火晚會及夜市。
正在打造的轉場文化旅遊小鎮
「結合福海縣牧業轉場優勢,在沙爾布拉克牧場打造出一個『轉場文化旅遊小鎮』,將『百萬阿勒泰羊轉場文化旅遊節』打造成國內第一個轉場文化品牌的旅遊發展思路,就這樣應運而生。」福海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納燕介紹,相關項目的實施,既可以推進福海縣全域旅遊發展,提升當地遊牧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還能拉動阿勒泰羊的銷售,帶動牧民增收致富。
今年6月,福海縣推出首屆「百萬阿勒泰羊轉場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開始為上述目標預熱。本屆活動也是為了進一步擴大沙爾布拉克牧場「轉場文化旅遊小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據納燕介紹,今年,福海縣將全面啟動「轉場文化旅遊小鎮」道路交通系統、氈房賓館(驛站)、遊客中心、阿勒泰羊文化餐飲館,星級民宿、展覽館、旅遊環保廁所、自駕營地、民俗風情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力爭明年將這裡打造成3A級旅遊景區。(視頻由福海縣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