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福
如何保護福州方言?上周,全市32所學校被定為首批福州方言傳承校。教育部門鼓勵各校在說好普通話基礎上,採取靈活方式進一步加強和規範福州方言傳承。
作為一名新福州人,筆者講不好福州話,但對此舉措持支持態度。時下,方言逐漸被人們忘卻,有些孩子聽不懂、說不來家鄉方言,卻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學英語、法語、德語,這不免讓人有些遺憾。
普及普通話、學習外語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因此將方言束之高閣。福州方言不單是福州人交流溝通的方式,更承載著福州人在歷史長河中積累下的文化密碼。
福州方言是閩都文化的活化石。在大力保護各類文物古蹟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遺產時,我們應該給予方言更多的重視。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包容性越強,越能顯示其魅力。說好普通話、流利掌握外語,與說方言並無實質矛盾。
我市教育部門鼓勵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鼓勵學校在堅持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教學的前提下,通過課外興趣小組等形式,對有興趣的學生開展福州話、閩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活動,正是這種包容理念的體現。
語言應用,需要環境和場景。人們在什麼情境下說方言?要麼身在鄉間,要麼與家人相伴,總之需要鄉情的觸動。如此看來,傳承福州方言不能停留在會說上,更在于堅守本地特色,保留鄉土氣息,如此才能讓更多人能說方言、願說方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人賀知章用28個字將久別還鄉的感受表達透徹。這種親切源於鄉音,不管我們的容顏怎樣變化,但濃濃的鄉音會印刻在我們的身上,這是每一個家鄉人的根脈。把根留住,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情感需求。
【責任編輯:陳穎】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