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說過「莫扎特效應」這個名字,所謂的「莫扎特效應」很簡單,就是指聽了莫扎特的音樂後會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傳來傳去,就成了「聽莫扎特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甚至有人說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讓還沒出生的寶寶都變得比其他寶寶更聰明,那麼「莫扎特效應「到底是否存在呢?古典音樂又能不能真正提高人的智力?故事還要從1993年說起。
1993年,三位美國學者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講述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所闡述的,就是經典的「莫扎特效應」。他們讓兩組大學生完成一份智商測試,給其中一組播放了一首莫扎特的音樂。這一首音樂是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結果聽過莫扎特音樂的那組大學生分數比另外一組高8~9分。可這並不能代表莫扎特效應就成立,實驗能不能被復刻才最關鍵。
後續又有很多的科學家做了跟進實驗,其中最有名的是我國堯德中教授團隊進行的實驗,研究人員研究了聽莫扎特音樂前後,其認知記憶相關的神經變化情況,最後結果表明聽莫扎特的音樂的確對認識能力有所促進。於是鋪天蓋地的宣傳隨之而來,各種「早教音樂」、「胎教音樂」誕生,甚至喬治亞州的州長都宣布,每年要撥款向該州的孩子發放古典音樂CD及錄音帶。到這裡,一切都表明莫扎特效應是成立的,但是還是有著大量的聲音說」莫扎特效應「是假的。
與其說是「莫扎特效應」,不如說這個觀點是古典音樂提升人的智力,只不過這是由莫扎特的音樂發現的。那麼那些持反對觀點的人的理由是什麼呢?他們認為,古典音樂能夠提升人的智力,但很有限,只是因為那些聽古典音樂的人,他們本來智力就很高,同時由於他們對於古典音樂的鑽研與思考,提升了他們部分的智力。還因為沒有從莫扎特的別的音樂中,得出提升智力的結果。簡而言之,就是用古典音樂來提升大眾的智力並不現實,那些實驗僅僅是特例,或者說只有在部分人群才有效果。
實際上,對於古典音樂對於提升智力這一點,的確是有著科學理論依據的。有這樣一種說法,學習古典音樂可以開發人的右腦,而我們平時思考問題都是用的左腦。但是這裡說的是「學習」古典音樂,而不是僅僅靠聽,僅靠聽古典音樂就能提升智力,那還學習幹什麼?
科學不等於正確,對於古典音樂能否提升智力一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聽古典音樂,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初心,聽古典音樂就只是為了提升智力嗎?我們聽音樂,難道不是因為它能表達心情,成為我們生活的調劑品嗎?不論古典音樂能否提升人的智力,不是真正熱愛古典音樂的人,聽它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