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定律:多數「正確的廢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2020-12-12 王智遠
本文共計6248字,廢話定律。

這是智遠的第0112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為什麼很多正確的話讓人難以下咽因為說了一大堆道理,卻從來沒有具體的方案」。

我們作為擁有語言天賦的社會高級動物,天生就喜歡沒事的時候談談八卦,聊聊人生,這是一種很常規的表達形態。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過這種現象:

在工作中當一個人因為某件事物久久想不明白而非常鬱悶時,這時如果某人突然為他打開心結,那麼這個人與另外一個人就增加了好感,這時就會出現「廢話定律」。

喜歡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訴同事,把那些本質與「交流這件事物」無關的東西也一併表達出來,最後卻不知,語言會成為移動的炸彈。

任何場景下,交談過程中廢話並沒有意義,他起到醞釀情緒和促進情感的作用,如果你「總是抓不到核心」,透露信息和廢話說多了,那對溝通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一個人因為簡單的事情,能跟你東扯西拉半天,把原因,經過,結果都說的很清晰,最後你問他訴求是什麼?他只不過想讓你幫他辦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已」,就會很令人頭痛。

01.認知差異,結構化弱產生的「廢話」。

廢話簡單來說就是那些無意義還浪費時間的東西,從心理學角度每個人判斷「廢話的標準是有所不同」,因為他是按照自己主觀思維理解的方式去表達。

廢話說多了就會釀成「矛盾」,因為每句話背後會牽扯出來很多不同的問題,而對應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認知差異的不同,就會變成「交談的障礙物」。

1.你媽讓你穿秋褲定律天冷時,父母給我們打電話總會說一些噓寒問暖的話,比如「穿秋褲沒」,「再加個毛衣吧」,「你那破洞褲少穿」,我們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和父母鬧的不可開交的很多。

穿秋褲本身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在各大社交博客上卻頻繁佔據「熱搜C位」,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切的核心的意義都在於「為你好」。

但為你好的話說多了,受眾就會產生「不耐煩的心理」,從而造成兩個人的交談不在既定的場景中。

每次交談,我們總以為和他們有代溝,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他們三觀和我們不同。

但是固執的父母,好像就是那麼保守與守舊,不願意接受新生事物,不願意聽我們解釋,這樣就避免不了爭吵的到來。

這種爭吵似乎「無濟於事」,我們總以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父母自然認為他們觀點是對的,問題最後沒有解決,之後又避免不了爭論,這一切的核心問題都在於「認知角度不同」

解決「角度不同」的核心便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想事情,看看他們為什麼要這麼說,父母經歷過年輕的階段,他們自然感受過愛美的過程,可能因為年輕時候不注意保暖,導致身體很多地方出現問題。

所以其「表達囉嗦,形容詞彙過多」的本質是教育我們「注意保暖」,別重蹈他們的覆轍。

但在他們現在的觀念裡,暖和似乎比美麗更重要,這就是「認知差核心因素」,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父母出發的基點則是「保暖」,而自己出發的基點則是「變美還要保暖」。

解決這種問題最接地氣的折中方案並不是敷衍父母「你別說了,我知道了」,也不是必須穿秋褲就行的。

而是打消掉對方的顧慮,這樣在交談中就不會起太多的衝突,從而也降低了「廢話」的產生。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2.結構化思維太差,就會產生廢話在溝通過程中一個人產生廢話,也取決於自己的「神經衝突敏感程度」,其中一方面便是自己的思維能否快速就某件事的問題形成「框架」構建體系。

當一個人面臨緊急問題而無法回答的時候,人性本身而避免尷尬則喜歡給自己找臺階下,而這時便會用「一些無關緊要的形容詞」去緩解當時的氛圍。

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大腦神經的「衝突」,比如說我們還能想像到一些本能反應,就是自己在接觸某一些知識的時候,知識本身已經構建了「思維邏輯圈」。

老的思維邏輯圈能不能解決「當下問題」,如果不能,則大腦瞬間就會調取出一些可以聯想運用的知識。

有些人會說廢話,可能當時他真的說不出太好的話了,也只能通過「形容的話」去敷衍了。

萬能公式分享給你,遇到緊急問題緩解尷尬,梳理大腦結構的思維最重要的三個要素要做到「主題鮮明」「歸類分組」,「邏輯遞增」。

先聽對方問的是什麼?

若需要回答是與否的,不需要上來就進行解釋,先回答就是穩住他們疑惑心理的一劑良藥。

其次就問題進行「拆解而非反駁」,這樣就可以輕鬆的從不同問題中找到其他概念,然後再進行「概念的補充」

你要先直擊問題的核心,這就就可以對症下藥。

但是多數人在遇到「緊急問題」而無法直接回答時,表面就開始慌張了,這樣的舉措造成你回答的內容也是淺嘗輒止,不如停頓3秒,做個思考再去說。

停頓表現出來的並非自己「無法回答了」,而是想好了再說,是對自己語言表達出內容的負責。

我們不能很淺顯的去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說廢話,原因有很多,有客觀也有主觀,也不能光憑自己主觀意識就斷言某個事物,所以更應該以客觀的方面去揣摩這件事。

02.聽不懂話,就抓不住「重點」。

廢話不僅不能「快速解決問題」反之會把問題複雜化,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的是一種「看見感」。

我明白你的需求,明白你的感受,明白你想要的,安慰的本質是為他找到案例,快速下藥,而不是說「正確的廢話」。

1.分清楚他人表達每件事的核心目的室友發了一句牢騷,剛好被你聽見,「今天晚上又要熬夜了,連續三天策劃方案還有一半沒有寫完」。

作為當時場景的你會如何安慰自己的「室友呢」,大眾的安慰便是:「不著急的話明天再說吧」要麼是「熬夜傷身體,要不要喝杯咖啡」。

其實這些都是「無意義的表達,反而會影響別人對結果的判斷,不如不說,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分清他人語言表達的動機和目的。

他到底是為了簡單抱怨還是想快速完成工作呢?

如果是為了工作,這個時候作為室友的你最好分憂方法便是:「不去打擾他,不和他說話,這樣才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快速解決」,或者詢問「是否有工作中能幫助的地方」。

如果是為了「健康」,這時你說「早點休息」可能就成了簡單的關心,你應該找到具體的案例,相關的熬夜對身體各方面影響的報導發給他,並告訴他「身體第一位,趕緊休息」

讓他在案例中看到「熬夜帶來的不良影響」,這樣自己就會非常有意識的對照當下情景,快速的進行改變。

你看,這就是不同維度的表達方式對結果導向的造成的反應。

說「形容詞相關的廢話」確實是自己權利,但會對別人的「判斷依據產生影響」,廢話並非無意義,說之前先學會「聽話兒」。

2.領導詢問你「這個活動怎麼參加不了」公司周一早上開例會,要求每個人匯報上周工作總結,並說出上周主要內容,未達成內容和本周計劃,每人有3分鐘時間。

老陳的匯報:

「上周主要工作,大概有3個方面:分別完成了某某的接待,會議邀請的溝通,合作的洽談」,正在進行的有兩個方面:「H公司的投放合作推進與合同的二次審核制定」。

還有兩件事情未完成,需要領導協助分別是:「XX和XX」,但是我已經做好了選擇方案,會議結束領導敲定下。

小許的匯報:

「上周主要做的工作,第一是活動溝通,參加大會的事情」,主辦方說這個會議是和某個品牌聯合舉辦的,對參加大會要求蠻高,本次活動大概是1000多人參加,特邀嘉賓大概有20個。

就這大概囉嗦了3分鐘,老闆臉上皺起了眉頭,明顯的感覺到他的不耐煩,瞬間拍了拍桌子問:「為什麼參加不了」,是需要商業合作費用支持麼?還是需要哪些相關的資質。

小許瞬間回答不上來了,啞口無言的愣在那裡,領導無奈的搖了搖頭說:「就因為你時間的耽誤,這個活動我們沒參加,多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

這就是典型的聽不懂話抓不住重點導致的情況,工作中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久而久之不僅領導會對這種人的「能力產生懷疑」,自己也會覺得陷入越忙越亂的「負循環中」。

你要懂別人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瞬間達成共識。

明明你想請小王幫你做過活動策劃,你卻冗長的和他聊起了「最近活動做的怎麼樣」?「那個商品我看挺好,為什麼沒有讓那個品牌方參加」的話題。

人家不耐煩的說:有什麼事活動有什麼問題麼,品牌不參加不是我的原因,活動效果挺好,這不是你關心的問題。

自己不過是想找到幫個忙做個活動,卻被無關緊要「形容詞的寒暄帶來的廢話」而影響了「你預期想實習的那個事情」。

這樣的表達反而還讓小王誤會,還以為你要審視他的工作,這就是典型的「廢話定律」。

抓不住重點,結果也會與你分道揚鑣,「懂話兒」和表達是在工作中核心的「生存能力」,90%的問題是因為表達不暢而產生的,不要讓廢話定律成為你行動的阻礙。

03.講「廢話」容易喪失觀察能力。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喜歡短平快所見即所得的效果,比如甲方公司花錢投放就要增長,企業招聘來新人就能產生效益,那麼愛講廢話就不會遭受到大家的重視了。

因為話多給別人留下的便是做事情拖拖拉拉,效率低下等類似這樣的印象,同時也會讓自己不斷地喪失「觀察的能力」。

1.說的多就感覺自己會的多。講正確的廢話除了在「道德層面」上有優越感,還會讓自己在認知上有些錯覺,總覺得自己很厲害什麼都會,可以和任何人「侃侃而談」才是最大的無知。

沒有反駁,你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比如我現在問你「私域流量運營最重要的是什麼?多數的回答「留存,復購,老帶新」。

同樣的問題我換一個人再去問,得到的答案會基本相似,如果不相同自己可能會在進行補充式探討。

那麼反過來思考對於這兩人我說了什麼?我只不過是提了一個相似的問題,並沒有說什麼答案,但是我得到了什麼?

我得到了「贊同與優越感」,提的問題既定的答案其實在自己提之前內心裏面就已經「形成了」,通過詢問的方式只不過是想得到一些別人的肯定,看看別人的說法而已。

回頭看自己成長了麼?答案是沒有。

這種贊同和優越感會讓自己內心覺得「好有道理」,別人回答的答案也是你預期的,然後你就會往自己說的「好正確」,居然都沒有人反駁去想。

別人都不願意反駁你了,心裡的條件反射就會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很多人,越優越你就越不願意學習,沉浸在「我很正確的想法中」,然後就會逐漸喪失學習和有效思考的動力。

慢慢的反省能力也會下降,說一大堆有道理而正確的廢話的自己就好像那個「沒有穿外套的自己」,還覺得身材不錯,其實很差勁卻沒有意識而已。

自己可能真的什麼都不太懂,就自認為掌握了社群運營的至理名言和核心智慧。

然後你就會慢慢廢掉,廢掉的不是「那些說出去的廢話」,而是無知,對自己無知的見解還感覺很對。

2.說正確的話,不說正確的廢話。正確的廢話不是胡說八道,是說的很有道理條理性也很嚴謹,但是沒有味道,對思維的升級,事物的見解沒有任何啟發。

你在工作中應該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人,不明理的人會覺得他們說的很專業,很厲害,但是更為專業的人其實一眼就能看穿,只是不願意揭穿而已。

更專業的人見的和懂的多了就懶得去反駁了,因為認知高度在哪裡,理解層次不同,就不想就此爭論的臉紅脖子粗,追求對錯,無任何價值意義。

即使這種人對專家教授說,他們也會點點頭,看似得到了教授專家的認可,其實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而已」。

長此以往除了自信心增加了,其他什麼都沒有增加,不過也是一種能力。

我經常去參加一些行業的大會聽多數人的演講,有沒有實力通過自己做的項目,案例就能看出,別看一個主題演講只有15-20分鐘就可以看透一個人是不是真「專業」。

有些大咖上臺會直接分享自己的心得乾貨有些大咖上臺就只會和你講「正確的大道理」,因為他們內心沒有東西就只能講這個了,其實很雞肋。

何為正確的話:

場景不同,理解方式也是不同,在大會上我自認為是那些能夠給別人帶來獨立思考,激發思維的話就是正確的話。

正確的話也是一種解決方案,聽完之後可以激發你的欲望,讓你能夠朝著正確的發展。

何為正確的廢話:

空話,虛話,套話沒有和實際問題掛鈎,說了多餘又不能針對的解決方案的話都稱之為正確的廢話。

比如從執行層面,網際網路領域經常說的「深挖顧客需求」「拉開競爭對手距離」。

再比如我經常看別人稿件當中說的:「麻煩您把發言中水份再擠掉些,這樣我們的效率會更高一些」。

那麼你肯定也能看得出,這就是典型的「正確的廢話」。

正確的廢話通常是「形容詞+定詞+名詞組成」,缺少動詞也缺少量詞,換句話說:「就是不擔責任,沒法衡量」。

我也經常聽很多父母跟孩子們講:「你要用好孩子的高度要求自己」,那麼什麼是孩子?對於小朋友來說是一臉茫茫然的。

04.不要讓你的話缺少「實用價值」。

廢話分場合,有些人說廢話源於自己的一種保護機制,比如在某些場合怕說錯話,就用一大堆形容詞彙去掩飾,其本質就是「凡事沒有絕對,我不能把話說死」。

「對對對,就是這種情況」,「任何事情你要堅持,努力才行」,那個男的也不錯,如果你不喜歡就放手也行,這些就屬於典型的沒有價值。

1.多數的廢話源於能力不足當領導問你本月目標是什麼,你不知道的時候就只能柔和回答,自然也就沒有的價值,弱化了自己,當我們越想展現自我的時候,就越容易多說一些無意義的話來強調自己。

多數的廢話都是自身能力不足的表現,你總是想表現自我,卻拿不出真本事,也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了。

開會的時候,你資歷尚淺也只能說模稜兩可的話,「我支持他,他說的對」,雖然領導不能挑出你有什麼毛病,長期下去你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朋友失戀了找你訴苦,你勸他半天只能說正確的廢話(空話和雞湯),比如再找一個吧,那個不好,這些話有什麼用呢?

說了很多安慰的大道理,對方也不一定能領情,都不如陪她喝一頓,大罵一頓,痛哭一頓爽。

你也許報過很多的課程,總是告訴你不能這樣那樣,那具體課程裡面有沒有可以實際行動的落地方案呢?

如果沒有趁早關閉吧,不要讓自己最後也成為那樣的人,「沒有價值可言」全是正確的廢話。

任何時候,如果你說的話激不起千層浪,讓別人沒有討論的興趣與和你交流的欲望,也沒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那麼說明自己就需要「反思了」。

人性本質就是一場價值交換,如果你說的話是類似於像上面那樣完全正確又沒有改變方法的話,那就是「大道理」,對於聽者來說就是廢話。

仔細想想別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去接,只能說「是是是,你說的對」,卻不知別人心裡想的是:「TMD有什麼卵用」說的對,沒有落地。

2.如何改變說「正確廢話的習慣」你要讓自己說的話成為「實用的東西」,這樣才有力度,請記住「沒有想法的時候不要說,有想法的時候找論據去說,慢慢說」。

沒有決定的時候少說,有決定的時候「精簡的說」,有理有據的東西是最讓人舒服的。

我見過很多的家長,反覆嘮叨孩子成績不好卻幫不上什麼忙,最後長大後兩個人分歧越來越大,因為孩子在不斷成長,而父親呢,卻在不斷說正確的廢話(多穿衣服,好好學習,注意健康)。

如果把這些詞換成「把數學成績給我提上去,秋褲穿上,少在學校撩妹」,那是不是更精準的戳中孩子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要在「形容詞,名詞後面加上動詞」,如果可以最好再加上可以量化的詞,多數時候,那些真理是解決不了核心問題的,與其靠真理解決問題,你不如找到問題的直接痛點。

你看那些生活中會聊天的人,他誇你漂亮帥氣的時候,絕對不說空話。

而說到是:「你這個口紅和自己今天的妝容很搭,顯得很有氣質」,你這個手錶和你現在的身份很匹配,顯得很乾練而精緻。

這些總讓人很舒服的話,都是在細節中呈現的,讓自己說有「內容的話,做有價值的事」,不要擔心說錯話,想想看,如果所有人都贊同你說的話,你得多平庸。

核心觀點:

從傾聽者角度,包容那些說「正確廢話的人」,因為所有溝通的意義不在內容上就在於形式上,讓自己多一份耐心

從個人成長角度,「少說正確的廢話」,就是不斷打磨自己,君子要少言做事快,人狠要話不多。

相關焦點

  • 哈佛碩士許吉如:正確的廢話說不得!
    1.正確的廢話浪費彼此的時間剛剛認識的人,第一天,第二天說早安、晚安的時候我們或許會驚喜,但是持續一段時間誰都會覺得虛偽,沒有人會喜歡這樣走流程般的聯繫。早安晚安便是正確的廢話,文字本身沒錯,只是無關痛癢。除了浪費時間和讓對方無休止的生氣之外沒有其他用處可言。
  • 「好的愛情,是可以不停說廢話」
    兩個人在一起久了,發現生活裡只有廢話不停,胡扯亂說。愛情開始的時候,笨嘴拙舌的男孩也會說撩人動聽的情話,保鮮期一過,情話說盡了,生活的情趣只能靠廢話找補。那些願意聽你說廢話的人,才是真正耐著性子愛你的人。
  • 金融產品營銷真的只是說正確的廢話嗎?
    關於銷售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義和標準,但是對於所有的老闆營銷水平的高低就是簡單的業績成果的體現,是的,從公司效益的角度來看確實是這樣的,畢竟沒有創收,公司也難以為繼。從營銷人員的角度來看,很多時候銷售金融產品就是說正確的廢話。
  • 冬季野釣,幾個正確的「廢話」,原本可以釣大鯽魚,卻很少實踐!
    為在冷冬獲得更多魚口、漁獲,似乎釣友們更注重了「技巧」,這次筆者盤點一下那些正確的「廢話」,說著容易,實踐卻難的釣魚言語。冬季野釣幾個正確的「廢話」類似正確的「廢話」,冬季並不少,重點是理論與現實存在差距。
  •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應該是有聊不完的廢話
    心理學家、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心理學教指委委員賀嶺峰教授的文章裡曾提到:父母最重要的能力,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而且有一項心理研究發現:一個人,說的話假如有90%以上是廢話,這個人就容易感到快樂。假若廢話不足50%,這個人就不容易體驗到快樂的感覺。前者表現為娓娓而談、喜笑顏開。後者表現為悶悶不樂、鬱鬱寡歡。
  • 抖音官方的回答了他的廢話是什麼歌-抖音官方的回答了他的廢話BGM...
    抖音官方的回答了他的廢話是什麼歌?最近抖音上官方的回答了他的廢話這首BGM非常火,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抖音官方的回答了他的廢話BGM介紹。  歌曲介紹:官方回答  演唱者:O.WEN  歌詞介紹  怕他嘴巴只會把鹿指為馬  官方的回答了他的廢話
  • 「廢話少說」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廢話少說, 這個短語的英文是cut the crap 別瞎扯了!廢話少說!廢話少說,告訴我你真正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Cut the crap. I have more important things for you. 你別說廢話了,我有更重要的事要讓你去做。
  • 「你在幹嘛」=「我好想你」,那些連篇廢話的背後都是真愛預警!
    Ella說,是靠一句天大的廢話:「在幹嘛?」Ella在採訪裡繪聲繪色地表示,「在幹嘛」三個字超級曖昧,完全就等於「我想你」,一看到這個字,她就大呼「中了中了」,有什麼東西不同了,跟普通朋友不是一個味道了,要開始戀愛了。後來果然,兩個人就因為這句話突破了朋友與情侶之間的那層薄紗,順利表白,婚後也一直很美滿。所以,人生中那些廢話,究竟有多重要?
  • 哈裡法蘭克福:哲學不是讓我們說廢話,而是探索真理,認識自己
    騙子不讓我們知道,他們試圖讓我們偏離對事實的正確感知。我們不應該知道,騙子想讓我們相信他自己都覺得是錯的東西。廢話者恰好相反,他不讓我們知道,他自己主張的真實價值對他而言沒什麼意義。我們不應該認知到,他既不想說出真相,也不想隱藏真相。他的主張是否正確描述了事實對他而言無關緊要。他只是為了自己的目標,簡單地挑選出來或者陳述這些主張。
  • 無比正確的廢話……
    這是一句無比正確的話。但又是一句無比無用的廢話。看起來,如果選擇正確,是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少費很多努力!問題是:你有得選嗎?真正的現實是,很多時候你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選擇很垃圾,而是你明明知道很垃圾,但是,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比如:高考填志願,有那麼多的好學校、好專業可供選擇。
  • 名人名言,吉林通榆某供熱公司領導,說出2020年度最正確的廢話?
    「有人說,」給窗戶釘上塑料布,釘上塑料布就暖和了「堪稱2020年度最正確的廢話。業主交供熱費,是為了聽這種廢話的嗎?
  • 讓人別廢話了,說「no bb」外國人可能聽不太懂!
    生活中不如意事有很多,但自己要學會多給自己找點樂子。比如說今天,家人為了逗我樂呵,一直在說個不停,我就開玩笑的說了聲「閉嘴,別廢話了」,沒想到他回一句「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也真是夠夠的了!說到「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 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廢話,別再浪費時間!
    今天聊點運營中我們經常遇到的那些有道理的廢話。【一】薄利多銷,看著是有道理,其實是廢話。你告訴新手薄利多銷,那你很不負責。【二】付出就有回報,看著是有道理,其實是廢話。付出要有前提,前提是你總得有個方向。你選的方向和大趨勢吻合,那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
  • 一個人在不在乎你,就看他願不願意跟你講「廢話」
    最近翻看以前的QQ說說,一邊看一邊吐槽自己:「以前我怎麼這麼多牢騷啊?以前怎麼那麼傻啊?」跟之前幾乎每天都發的說說相比,現在十天半個月才發一次的朋友圈簡直少得可憐。那時的說說也幾乎什麼都發,而現在大概就是隔段時間發幾張好看的照片,找找存在感。
  • 你說的很多都是有用的「廢話」
    我毫不猶豫的回答,這不廢話嗎,那有父母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媳婦又問我愛她嗎?我說你們兩個今天怎麼廢話連篇。但是正因為這樣的廢話讓我感到家庭的溫暖。所以心血來潮想記錄段廢話。人從睜開眼睛這一天或者人生這一輩子只要不是啞巴,絕大多數人差不多所說的一半話都是廢話。廢話必須說,要不我們這一天活的都特彆扭 。
  • 真正厲害的人,廢話都很少,看看你身邊的人是怎樣
    與其每天身邊人說盡各種好話奉承自己,還不如在真真切切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給自己遞上一分幫助來得感動。而在職場上,那些天花亂墜看似說話很有藝術的人,實際上卻沒什麼用處,即便是在領導面前能夠讓領導高興,但真正能夠幫領導幹活卻是能力不足。能夠踏實做人做事,是一種修養。2、真正厲害的人更在乎內在。
  • 別廢話,NO BB!英語怎麼讓對方「別說廢話」呢?
    有時候過於急躁,罐頭菌真的想甩幾句粗話的英語給她(還好我按壓住了自己的情緒...)。然後轉念一想,就把今天要發的主題給定好了,假如小夥伴們想對方說話直截了當的話,可以使用下面這些詞組。我沒有時間聽廢話。2.cut to the chase 直截了當,直入主題這個詞組來自於電影界,這裡的chase大家都是知道是「追趕」的意思,在很多電影裡面,像一些追趕的警匪片,又或者槍戰,都是電影的主菜。而在拍這類電影時,假如導演說cut to the chase,就是表示「把鏡頭切到追趕的場景拍攝」,後來這詞組跨界使用,就變成了「直入主題」的意思。
  • 餘生,找一個能說廢話的人
    找個能陪你聊天,能跟你說廢話的人,並不容易。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哪有那麼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告知彼此,無非就是,你跟我聊聊你最新聽到的八卦,我捧你的場,我給你講講剛學會的笑話,你哈哈大笑。但是很多時候,你拋出的話題,對方未必願意接,你想傾訴的時候,他也不一定想傾聽。
  • 成年人處世潛規則:跟人聊天的時候,別說廢話
    成年人不說廢話,是因為他們吃夠了說錯話的虧。 你若不信,便想想《大話西遊》裡那個廢話巨多的唐三藏。 他對悟空說廢話,悟空只感覺有一隻蒼蠅在他耳邊飛來飛去,分分鐘對師傅一頓暴打; 他對觀音說廢話,觀音差點沒控制住自己,想要掐死他; 他對站在身邊的妖怪說廢話,妖怪下一秒就崩潰自殺……
  • 馬布裡的點評一針見血,但卻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但是細品一下,就會發現,這也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凡能出重拳,一擊致命,誰還會手下留情不成?所以,這不是願不願的態度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實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