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12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為什麼很多正確的話讓人難以下咽因為說了一大堆道理,卻從來沒有具體的方案」。
我們作為擁有語言天賦的社會高級動物,天生就喜歡沒事的時候談談八卦,聊聊人生,這是一種很常規的表達形態。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過這種現象:
在工作中當一個人因為某件事物久久想不明白而非常鬱悶時,這時如果某人突然為他打開心結,那麼這個人與另外一個人就增加了好感,這時就會出現「廢話定律」。
喜歡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訴同事,把那些本質與「交流這件事物」無關的東西也一併表達出來,最後卻不知,語言會成為移動的炸彈。
任何場景下,交談過程中廢話並沒有意義,他起到醞釀情緒和促進情感的作用,如果你「總是抓不到核心」,透露信息和廢話說多了,那對溝通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一個人因為簡單的事情,能跟你東扯西拉半天,把原因,經過,結果都說的很清晰,最後你問他訴求是什麼?他只不過想讓你幫他辦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已」,就會很令人頭痛。
01.認知差異,結構化弱產生的「廢話」。
廢話簡單來說就是那些無意義還浪費時間的東西,從心理學角度每個人判斷「廢話的標準是有所不同」,因為他是按照自己主觀思維理解的方式去表達。
廢話說多了就會釀成「矛盾」,因為每句話背後會牽扯出來很多不同的問題,而對應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認知差異的不同,就會變成「交談的障礙物」。
1.你媽讓你穿秋褲定律天冷時,父母給我們打電話總會說一些噓寒問暖的話,比如「穿秋褲沒」,「再加個毛衣吧」,「你那破洞褲少穿」,我們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和父母鬧的不可開交的很多。
穿秋褲本身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在各大社交博客上卻頻繁佔據「熱搜C位」,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切的核心的意義都在於「為你好」。
但為你好的話說多了,受眾就會產生「不耐煩的心理」,從而造成兩個人的交談不在既定的場景中。
每次交談,我們總以為和他們有代溝,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他們三觀和我們不同。
但是固執的父母,好像就是那麼保守與守舊,不願意接受新生事物,不願意聽我們解釋,這樣就避免不了爭吵的到來。
這種爭吵似乎「無濟於事」,我們總以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父母自然認為他們觀點是對的,問題最後沒有解決,之後又避免不了爭論,這一切的核心問題都在於「認知角度不同」。
解決「角度不同」的核心便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想事情,看看他們為什麼要這麼說,父母經歷過年輕的階段,他們自然感受過愛美的過程,可能因為年輕時候不注意保暖,導致身體很多地方出現問題。
所以其「表達囉嗦,形容詞彙過多」的本質是教育我們「注意保暖」,別重蹈他們的覆轍。
但在他們現在的觀念裡,暖和似乎比美麗更重要,這就是「認知差核心因素」,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父母出發的基點則是「保暖」,而自己出發的基點則是「變美還要保暖」。
解決這種問題最接地氣的折中方案並不是敷衍父母「你別說了,我知道了」,也不是必須穿秋褲就行的。
而是打消掉對方的顧慮,這樣在交談中就不會起太多的衝突,從而也降低了「廢話」的產生。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2.結構化思維太差,就會產生廢話在溝通過程中一個人產生廢話,也取決於自己的「神經衝突敏感程度」,其中一方面便是自己的思維能否快速就某件事的問題形成「框架」構建體系。
當一個人面臨緊急問題而無法回答的時候,人性本身而避免尷尬則喜歡給自己找臺階下,而這時便會用「一些無關緊要的形容詞」去緩解當時的氛圍。
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大腦神經的「衝突」,比如說我們還能想像到一些本能反應,就是自己在接觸某一些知識的時候,知識本身已經構建了「思維邏輯圈」。
老的思維邏輯圈能不能解決「當下問題」,如果不能,則大腦瞬間就會調取出一些可以聯想運用的知識。
有些人會說廢話,可能當時他真的說不出太好的話了,也只能通過「形容的話」去敷衍了。
萬能公式分享給你,遇到緊急問題緩解尷尬,梳理大腦結構的思維最重要的三個要素要做到「主題鮮明」「歸類分組」,「邏輯遞增」。
先聽對方問的是什麼?
若需要回答是與否的,不需要上來就進行解釋,先回答就是穩住他們疑惑心理的一劑良藥。
其次就問題進行「拆解而非反駁」,這樣就可以輕鬆的從不同問題中找到其他概念,然後再進行「概念的補充」。
你要先直擊問題的核心,這就就可以對症下藥。
但是多數人在遇到「緊急問題」而無法直接回答時,表面就開始慌張了,這樣的舉措造成你回答的內容也是淺嘗輒止,不如停頓3秒,做個思考再去說。
停頓表現出來的並非自己「無法回答了」,而是想好了再說,是對自己語言表達出內容的負責。
我們不能很淺顯的去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說廢話,原因有很多,有客觀也有主觀,也不能光憑自己主觀意識就斷言某個事物,所以更應該以客觀的方面去揣摩這件事。
02.聽不懂話,就抓不住「重點」。
廢話不僅不能「快速解決問題」反之會把問題複雜化,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的是一種「看見感」。
我明白你的需求,明白你的感受,明白你想要的,安慰的本質是為他找到案例,快速下藥,而不是說「正確的廢話」。
1.分清楚他人表達每件事的核心目的室友發了一句牢騷,剛好被你聽見,「今天晚上又要熬夜了,連續三天策劃方案還有一半沒有寫完」。
作為當時場景的你會如何安慰自己的「室友呢」,大眾的安慰便是:「不著急的話明天再說吧」要麼是「熬夜傷身體,要不要喝杯咖啡」。
其實這些都是「無意義的表達,反而會影響別人對結果的判斷,不如不說,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分清他人語言表達的動機和目的。
他到底是為了簡單抱怨還是想快速完成工作呢?
如果是為了工作,這個時候作為室友的你最好分憂方法便是:「不去打擾他,不和他說話,這樣才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快速解決」,或者詢問「是否有工作中能幫助的地方」。
如果是為了「健康」,這時你說「早點休息」可能就成了簡單的關心,你應該找到具體的案例,相關的熬夜對身體各方面影響的報導發給他,並告訴他「身體第一位,趕緊休息」。
讓他在案例中看到「熬夜帶來的不良影響」,這樣自己就會非常有意識的對照當下情景,快速的進行改變。
你看,這就是不同維度的表達方式對結果導向的造成的反應。
說「形容詞相關的廢話」確實是自己權利,但會對別人的「判斷依據產生影響」,廢話並非無意義,說之前先學會「聽話兒」。
2.領導詢問你「這個活動怎麼參加不了」公司周一早上開例會,要求每個人匯報上周工作總結,並說出上周主要內容,未達成內容和本周計劃,每人有3分鐘時間。
老陳的匯報:
「上周主要工作,大概有3個方面:分別完成了某某的接待,會議邀請的溝通,合作的洽談」,正在進行的有兩個方面:「H公司的投放合作推進與合同的二次審核制定」。
還有兩件事情未完成,需要領導協助分別是:「XX和XX」,但是我已經做好了選擇方案,會議結束領導敲定下。
小許的匯報:
「上周主要做的工作,第一是活動溝通,參加大會的事情」,主辦方說這個會議是和某個品牌聯合舉辦的,對參加大會要求蠻高,本次活動大概是1000多人參加,特邀嘉賓大概有20個。
就這大概囉嗦了3分鐘,老闆臉上皺起了眉頭,明顯的感覺到他的不耐煩,瞬間拍了拍桌子問:「為什麼參加不了」,是需要商業合作費用支持麼?還是需要哪些相關的資質。
小許瞬間回答不上來了,啞口無言的愣在那裡,領導無奈的搖了搖頭說:「就因為你時間的耽誤,這個活動我們沒參加,多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
這就是典型的聽不懂話抓不住重點導致的情況,工作中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久而久之不僅領導會對這種人的「能力產生懷疑」,自己也會覺得陷入越忙越亂的「負循環中」。
你要懂別人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瞬間達成共識。
明明你想請小王幫你做過活動策劃,你卻冗長的和他聊起了「最近活動做的怎麼樣」?「那個商品我看挺好,為什麼沒有讓那個品牌方參加」的話題。
人家不耐煩的說:有什麼事活動有什麼問題麼,品牌不參加不是我的原因,活動效果挺好,這不是你關心的問題。
自己不過是想找到幫個忙做個活動,卻被無關緊要「形容詞的寒暄帶來的廢話」而影響了「你預期想實習的那個事情」。
這樣的表達反而還讓小王誤會,還以為你要審視他的工作,這就是典型的「廢話定律」。
抓不住重點,結果也會與你分道揚鑣,「懂話兒」和表達是在工作中核心的「生存能力」,90%的問題是因為表達不暢而產生的,不要讓廢話定律成為你行動的阻礙。
03.講「廢話」容易喪失觀察能力。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喜歡短平快所見即所得的效果,比如甲方公司花錢投放就要增長,企業招聘來新人就能產生效益,那麼愛講廢話就不會遭受到大家的重視了。
因為話多給別人留下的便是做事情拖拖拉拉,效率低下等類似這樣的印象,同時也會讓自己不斷地喪失「觀察的能力」。
1.說的多就感覺自己會的多。講正確的廢話除了在「道德層面」上有優越感,還會讓自己在認知上有些錯覺,總覺得自己很厲害什麼都會,可以和任何人「侃侃而談」才是最大的無知。
沒有反駁,你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比如我現在問你「私域流量運營最重要的是什麼?多數的回答「留存,復購,老帶新」。
同樣的問題我換一個人再去問,得到的答案會基本相似,如果不相同自己可能會在進行補充式探討。
那麼反過來思考對於這兩人我說了什麼?我只不過是提了一個相似的問題,並沒有說什麼答案,但是我得到了什麼?
我得到了「贊同與優越感」,提的問題既定的答案其實在自己提之前內心裏面就已經「形成了」,通過詢問的方式只不過是想得到一些別人的肯定,看看別人的說法而已。
回頭看自己成長了麼?答案是沒有。
這種贊同和優越感會讓自己內心覺得「好有道理」,別人回答的答案也是你預期的,然後你就會往自己說的「好正確」,居然都沒有人反駁去想。
別人都不願意反駁你了,心裡的條件反射就會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很多人,越優越你就越不願意學習,沉浸在「我很正確的想法中」,然後就會逐漸喪失學習和有效思考的動力。
慢慢的反省能力也會下降,說一大堆有道理而正確的廢話的自己就好像那個「沒有穿外套的自己」,還覺得身材不錯,其實很差勁卻沒有意識而已。
自己可能真的什麼都不太懂,就自認為掌握了社群運營的至理名言和核心智慧。
然後你就會慢慢廢掉,廢掉的不是「那些說出去的廢話」,而是無知,對自己無知的見解還感覺很對。
2.說正確的話,不說正確的廢話。正確的廢話不是胡說八道,是說的很有道理條理性也很嚴謹,但是沒有味道,對思維的升級,事物的見解沒有任何啟發。
你在工作中應該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人,不明理的人會覺得他們說的很專業,很厲害,但是更為專業的人其實一眼就能看穿,只是不願意揭穿而已。
更專業的人見的和懂的多了就懶得去反駁了,因為認知高度在哪裡,理解層次不同,就不想就此爭論的臉紅脖子粗,追求對錯,無任何價值意義。
即使這種人對專家教授說,他們也會點點頭,看似得到了教授專家的認可,其實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而已」。
長此以往除了自信心增加了,其他什麼都沒有增加,不過也是一種能力。
我經常去參加一些行業的大會聽多數人的演講,有沒有實力通過自己做的項目,案例就能看出,別看一個主題演講只有15-20分鐘就可以看透一個人是不是真「專業」。
有些大咖上臺會直接分享自己的心得乾貨,有些大咖上臺就只會和你講「正確的大道理」,因為他們內心沒有東西就只能講這個了,其實很雞肋。
何為正確的話:
場景不同,理解方式也是不同,在大會上我自認為是那些能夠給別人帶來獨立思考,激發思維的話就是正確的話。
正確的話也是一種解決方案,聽完之後可以激發你的欲望,讓你能夠朝著正確的發展。
何為正確的廢話:
空話,虛話,套話沒有和實際問題掛鈎,說了多餘又不能針對的解決方案的話都稱之為正確的廢話。
比如從執行層面,網際網路領域經常說的「深挖顧客需求」,「拉開競爭對手距離」。
再比如我經常看別人稿件當中說的:「麻煩您把發言中水份再擠掉些,這樣我們的效率會更高一些」。
那麼你肯定也能看得出,這就是典型的「正確的廢話」。
正確的廢話通常是「形容詞+定詞+名詞組成」,缺少動詞也缺少量詞,換句話說:「就是不擔責任,沒法衡量」。
我也經常聽很多父母跟孩子們講:「你要用好孩子的高度要求自己」,那麼什麼是孩子?對於小朋友來說是一臉茫茫然的。
04.不要讓你的話缺少「實用價值」。
廢話分場合,有些人說廢話源於自己的一種保護機制,比如在某些場合怕說錯話,就用一大堆形容詞彙去掩飾,其本質就是「凡事沒有絕對,我不能把話說死」。
「對對對,就是這種情況」,「任何事情你要堅持,努力才行」,那個男的也不錯,如果你不喜歡就放手也行,這些就屬於典型的沒有價值。
1.多數的廢話源於能力不足當領導問你本月目標是什麼,你不知道的時候就只能柔和回答,自然也就沒有的價值,弱化了自己,當我們越想展現自我的時候,就越容易多說一些無意義的話來強調自己。
多數的廢話都是自身能力不足的表現,你總是想表現自我,卻拿不出真本事,也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了。
開會的時候,你資歷尚淺也只能說模稜兩可的話,「我支持他,他說的對」,雖然領導不能挑出你有什麼毛病,長期下去你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朋友失戀了找你訴苦,你勸他半天只能說正確的廢話(空話和雞湯),比如再找一個吧,那個不好,這些話有什麼用呢?
說了很多安慰的大道理,對方也不一定能領情,都不如陪她喝一頓,大罵一頓,痛哭一頓爽。
你也許報過很多的課程,總是告訴你不能這樣那樣,那具體課程裡面有沒有可以實際行動的落地方案呢?
如果沒有趁早關閉吧,不要讓自己最後也成為那樣的人,「沒有價值可言」全是正確的廢話。
任何時候,如果你說的話激不起千層浪,讓別人沒有討論的興趣與和你交流的欲望,也沒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那麼說明自己就需要「反思了」。
人性本質就是一場價值交換,如果你說的話是類似於像上面那樣完全正確又沒有改變方法的話,那就是「大道理」,對於聽者來說就是廢話。
仔細想想別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去接,只能說「是是是,你說的對」,卻不知別人心裡想的是:「TMD有什麼卵用」說的對,沒有落地。
2.如何改變說「正確廢話的習慣」你要讓自己說的話成為「實用的東西」,這樣才有力度,請記住「沒有想法的時候不要說,有想法的時候找論據去說,慢慢說」。
沒有決定的時候少說,有決定的時候「精簡的說」,有理有據的東西是最讓人舒服的。
我見過很多的家長,反覆嘮叨孩子成績不好卻幫不上什麼忙,最後長大後兩個人分歧越來越大,因為孩子在不斷成長,而父親呢,卻在不斷說正確的廢話(多穿衣服,好好學習,注意健康)。
如果把這些詞換成「把數學成績給我提上去,秋褲穿上,少在學校撩妹」,那是不是更精準的戳中孩子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要在「形容詞,名詞後面加上動詞」,如果可以最好再加上可以量化的詞,多數時候,那些真理是解決不了核心問題的,與其靠真理解決問題,你不如找到問題的直接痛點。
你看那些生活中會聊天的人,他誇你漂亮帥氣的時候,絕對不說空話。
而說到是:「你這個口紅和自己今天的妝容很搭,顯得很有氣質」,你這個手錶和你現在的身份很匹配,顯得很乾練而精緻。
這些總讓人很舒服的話,都是在細節中呈現的,讓自己說有「內容的話,做有價值的事」,不要擔心說錯話,想想看,如果所有人都贊同你說的話,你得多平庸。
核心觀點:
從傾聽者角度,包容那些說「正確廢話的人」,因為所有溝通的意義不在內容上就在於形式上,讓自己多一份耐心。
從個人成長角度,「少說正確的廢話」,就是不斷打磨自己,君子要少言做事快,人狠要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