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擾漢朝60多年,讓劉邦和劉徹頭疼的問題,董仲舒用4個字解決了

2021-01-19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

漢武帝作為漢朝比較出色也比較出名的君主,在他掌權期間,董仲舒於公元前134年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獲得漢武帝支持。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一個觀點,粗略上來講,近乎解決了漢建國以來60多年的煩擾。這個煩擾是什麼?後文解答。

要說漢武帝為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顏小二分析,大抵是為了結束當時社會的「黃老之學」,以「儒家思想」建立一套尊卑分明的等級制度,同時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的力量,鞏固自己的位置。

至於漢武帝的目的達到了嗎?「黃老之學」確實被當時的「儒家思想」替代,而地方豪強的勢力被削弱,中央集權也切實得到了增強。他的最終目的,可以說是基本實現了。

為了各位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更清晰的了解,顏小二覺得有必要強調一下,董仲舒當時提出的「獨尊儒術」,已經和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一些區別了。

裡面雜糅了其它各家思想,比如道家、再比如法家等等。

這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包容性」。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儒家思想在後世千百年封建王朝中佔主流地位成為可能。

011、漢武帝為何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背後的原因煩擾了漢60多年

公元前202年,漢王朝建立,漢高祖時期,也就是漢朝開國之君劉邦時期,因為中原大地經過數百年的亂世,百姓苦不堪言,而後又在秦二世的「嚴刑峻法」下無法「呼吸」。

漢武帝所面臨的漢朝,是相對「虛弱」的。

當時從劉邦打天下開始就跟隨他的蕭何,建議漢高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清靜儉約,即以「黃老之學」為治國核心。

除此之外,漢初還有竇太后深諳黃老之學,蕭何之後的曹參更是承接蕭何,繼續與民休息、清靜儉約。

除了漢朝王室是這樣,地主階級也是這樣。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漢初的地主階級,但凡有些才幹的,便深知:

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於此,依靠黃老之學,百姓的生活慢慢變好,民間的財富、資源也有一定積累,家園迅速重建,但是問題也日益凸顯。

可以這麼說,「黃老之學」作為治國思想,逐漸讓一個煩擾漢60多年的「弊端」越發嚴重,這種弊端主要表現為:

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一直以來的「寬鬆治理」,確實富了一部分人,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可能並不太好過。富賈豪族在這種寬鬆政策下大肆斂財,吞併農民的土地,階級矛盾被激化。漢武帝時期若再不「改變」,出現「起義」是可以預見的。

斂財、欺壓百姓還是一方面,勢力大的野心更大,若割據一方,甚至直逼王權,這就麻煩了。於此,為了削弱富賈豪族的勢力,並且約束他們,也為了恢復民間綱紀,維繫社會秩序,「黃老之學」便不再適合當時漢的朝」。

於此,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與當時漢朝實際需要的情況下,孕育而生。

022、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深察名號」觀點,解決問題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囊括了他的許多學術思想,篇幅有限,這裡重點說說對漢武帝「用處」最大,同時也別具特色,甚至可以大膽認為是這個觀點解決了漢朝建國以來,煩擾劉邦、劉徹60多年的問題。

在董仲舒的學術思想中,有這麼一個有趣的說法「深察名號」。

「深察名號」是指,在董仲舒心裡,聖人所指的名號是「天意」的體現,人們要順天而行,洞察「天意」,就要「深察名號」。

什麼樣的「天意」呢?

董仲舒說:

受命天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為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號為諸侯者,宜厚其忠言,敦其禮義,使善大於匹夫之義,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

這是何意?

這是董仲舒在說,君主的權利是天授予的,因為君是天之子。

而諸侯則是侍奉天子的。

所謂士,就是具體做事的人。

百姓呢?則是糊裡糊塗的存在,需要接受「天子」的教化,變得清明。

於此傳達了一個觀念,即:

「君權神授」,為下者得順從天意,侍奉君主、接受教化。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除了讓「黃老之學」讓位於董仲舒時期的「儒學」,還將君權推到「天」的高度,給其加上「不可違抗」的色彩,畢竟這是「天的意志」。

這便給地方豪強加上了於思想上,還是政令上的「緊箍咒」:必須接受君主管理,順天而行,侍奉君主。

若是實現,這可不就解決了地方豪強勢力過大,激化階級矛盾的問題嗎?

033、漢王朝在漢武帝手上達到鼎盛,多虧了「獨尊儒術」的緊箍咒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來是漢武帝為了維繫良好社會秩序,遏制富賈豪族積累財富、吞併土地、欺壓百姓等等,避免地方豪紳勢力過大,割據一方,直逼王權。

一方面這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給天下萬民一個不得不服從「教化」並服務於君主的「理由」。

在封建社會那個大環境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動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效果也不錯,也確實為「富國強兵」起到一定的作用。

畢竟漢武帝將西漢王朝推向了鼎盛繁榮,讓當時的漢朝成那時最強的國家。

於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漢王朝在漢武帝手上達到鼎盛,在某一方面確實多虧了「獨尊儒術」的「緊箍咒」。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歷史、人物故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意外登基的劉徹,用過人的本領,洗淨漢朝的屈辱,提高漢朝地位
    秦朝後期的強權政治一直在壓榨著百姓,這時候掀起了起義熱潮,秦朝滅亡,而後楚漢之爭開始,最終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漢高祖劉邦取得了成功。在大臣們的支持之下,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漢朝是有著很大的成就的,尤其在文化領域,漢朝在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數一數二,可是,在其他方面呢?
  • 吃一下漢武帝劉徹的瓜:七個標籤褒貶不一,哪個最讓人爭議不斷
    提到漢武帝劉徹,一般人都會想到他的赫赫戰功,開疆擴土,領導漢朝達臻鼎盛;也有者說他窮兵黷武,對國家造成浩大負擔,中年後昏庸導致巫蠱之禍發生,動搖了朝廷的根基。雖劉徹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對漢朝甚至整個中國歷史有著巨大的影響。
  • 紀錄片《中國》第五集《天下》播出 漢武帝劉徹構建中國政治思想新...
    居安思危,改革受阻  雖內有諸侯之憂,外有匈奴之患,但劉徹登基時的漢帝國,確實算得上是個安穩之世。本來可以當個「太平天子」的少年劉徹,卻隱約看到了並不遙遠的危機。賈誼的遺作《治安策》,指出了國家治理存在的亂象,也燃起了劉徹進行改革的熊熊鬥志。
  • 漢朝歷史上最為優秀的皇帝不是劉邦、劉徹和劉秀,竟是這個明君!
    提起來漢高祖劉邦我們都知道他是通過起義來建立起來的自己的政權,當初他與項羽之間的爭霸也是特別的厲害的,而後來呢,他開創了漢朝的江山,算上西漢和東漢,漢朝總共有
  • 漢武帝劉徹,和東漢光武帝劉秀,是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嗎?
    西漢有位漢武帝劉徹,東漢有位漢光武帝劉秀。劉徹在南越、西南夷、朝鮮半島、北方匈奴和西域各個方向開疆拓土,劉秀則是在王莽篡漢後,挺身而出又為漢朝續命了200來年。二人都是中國歷史上頗有名聲的一代英主。景帝一共14個兒子,最早的太子是慄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結果慄姬拒絕了館陶長公主的聯姻請求,得罪了漢景帝這個舉足輕重的姐姐,加上慄姬善妒,最終導致劉榮被廢。景帝改立第十子,王美人所生的膠東王劉徹為新太子。劉徹即位後成為漢朝繼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之後的第五位皇帝,諡號孝武,所以稱為漢武帝。
  • 漢武帝實現雄才大略,不全是自己功勞,看看他接手的漢朝有多強大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的第7位皇帝,自七歲被封為太子,十六歲登基稱帝,其在位的54年中,開創了西漢時期最鼎盛繁榮的局面。因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得當時的漢朝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 漢朝皇帝的諡號大多用「孝某帝」,到了劉秀為何用「光武帝」呢?
    漢朝皇帝諡號中大多都帶有一個孝字,叫「漢孝某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應該叫「漢孝武帝」,因為漢朝國策是「以孝治天下」,因此加孝字是一種榮耀的表現。但在兩漢所有皇帝中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光武帝劉秀。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是為高祖,前面沒有帝王了,因此不用加「孝」字,本身就是所有漢代帝王中最尊貴的存在。
  • 漢武帝劉徹簡介 漢武帝劉徹之後的皇帝是誰?——劉氏文化之劉姓名人故事
    漢朝的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簡介:中國古代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漢的皇帝,他的雄才偉略是真正的使中華民族世代光榮的。《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他就是漢武帝劉徹。
  • 極具影響力的漢朝皇帝劉徹究竟是誰的兒子?
    因為劉啟生命過於短暫,所以他的子嗣並不是很多,很多野史認為劉啟對王娡情有獨鍾,因此劉啟的子嗣便更少了。劉徹是劉啟的第十個兒子,他之所以能夠即位,也是得益於母親王娡的幫助。關於劉徹是誰的兒子這一話題,一直以來都很多不同的說法,其實根據漢朝記載,可以看出劉徹是劉啟和王娡的兒子。劉徹是劉啟的第十個兒子,但是最終卻能夠成為皇帝,其實也是因為母親王娡的苦心孤詣。早年,劉啟也有一位薄皇后,但是因為遭到了劉啟的冷遇,沒有生下孩子。
  • 人們只知劉邦、劉徹,宣帝劉詢——我的江山也分外妖嬈
    在西漢歷史上有兩個皇帝的功勞太過耀眼,一是開國君主平民皇帝劉邦,一位是開疆拓土,徵戰匈奴的漢武大帝劉徹,以至於漢武帝的曾孫——中興之主漢宣帝的功勞被遮掩。而事實上漢宣帝的功勞絲毫不遜色他的曾祖父漢武帝。
  • 漢朝一共24位皇帝,能夠稱得上是明君的僅這8位
    勝出之後,劉邦建立了歷史上的漢朝。漢朝的建立讓中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流傳,同時也讓中原文化成為了主流。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給了漢武帝建議,此時儒家就成為了漢朝的官方哲學。從此之後,歷朝歷代都以儒家為準。漢朝一共存在了四百多年的時間,劉邦建立了西漢。東漢的開國皇帝是漢光武帝劉秀,只不過到了劉秀這一代,與劉邦的血緣關係就非常遠了,不過劉秀仍然是劉氏宗親的後代。兩漢存在了四百多年,一共出現了24位皇帝。
  • 被秦始皇廢掉的制度,劉邦被迫撿起來繼續用,後來差點讓漢朝解體
    以其中的韓信為例,當時韓信攻下齊國,請求劉邦封其為「假齊王」,儘管劉邦不情不願,但他還是應允了,並說要當就當個真齊王。劉邦這一招穩住了韓信,讓其甘心情願繼續為他賣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此時,距離秦始皇滅六國,才僅僅過去了19年而已。當時,六國的王室、貴族尚在,分封制度「餘孽」猶存。
  • 董仲舒為什麼用「天人感應」來戒懼皇帝?
    秦朝滅亡後,劉邦取得天下,使中國再次進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一統時代——漢朝。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讓各地推薦賢良之士,董仲舒被地方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
  • 漢武帝劉徹的一生事跡簡介
    ,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
  • 萬裡江山皆王土,漢朝皇帝重視出巡四方,目的究竟是什麼?
    平定四方的需要漢初,劉邦為了安定人心,分封七個異姓諸侯,這些諸侯,在楚漢戰爭陷入膠著狀態時,都以裂土封國為條件,出兵協助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而這些諸侯分封出去,劉邦時刻都不放心,就像睡在火山上,令他提心弔膽。當聽到楚王韓信謀反的消息,劉邦深信不疑。
  • 歷史鉤沉:劉邦斬蛇起義,開漢家春秋四百載
    在秦朝疆域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開疆拓土,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 西漢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佔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建立,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 漢武帝劉徹
    據傳其母王美人初懷劉徹時,曾夢見太陽入懷,漢景帝說這是個吉夢,是劉徹將來必然大福大貴的徵兆。這個吉夢很快傳遍宮中,劉徹身上也就增添了一層神奇色彩。但其母只是個妃子,他也只能算作庶子,按封建宗法規定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4歲的時候,依照慣例,劉徹被封為膠東王。他的大哥劉榮被封為皇太子。    漢景帝有個姐姐叫劉嫖,稱為長公主。
  • 漢朝歷代皇帝 漢朝皇帝皇后列表
    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西漢時期全圖漢朝皇后列表1、漢高祖劉邦呂皇后呂雉2、漢高祖劉邦曹夫人3、漢高祖劉邦戚夫人4、漢高祖劉邦薄姬5、漢高祖劉邦趙姬6、漢惠帝劉盈張皇后-張嫣7、漢後少帝劉弘呂皇后8、漢文帝劉恆竇皇后 竇漪房9、漢文帝劉恆慎夫人10、漢景帝劉啟薄皇后11、漢景帝劉啟王皇后
  • 千古一帝劉徹: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初,一開始面對匈奴的騷擾,實在忍無可忍,親自率兵出徵,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包圍在白登道七天七夜,最後只得派人送重金講和,可謂狼狽之極。劉邦死後,呂后專權,面對冒頓單于充滿蠻橫無禮的挑釁,呂后選擇忍讓,並覆信:「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弊邑無罪,宜在見赦。」在此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漢一直以和親手段,來維持與匈奴的關係,這種狀況直到漢武帝劉徹時期。